蔡政禧
【摘要】德育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良好融合,能讓這門課程教學的內在價值得到更好的彰顯,使學生受到積極正面的引導,更好地達到課程教學的綜合訓練目標。德育有很多體現形式,并且可以有不同的教學切入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從具體的教學主題出發,挖掘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多通過創設實例和開展教學活動來進行積極價值的傳導,讓德育滲透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德育與法治;德育
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這些內容對小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要做好教學方法的創新,積極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在模仿、學習、討論、活動中德育內容深刻理解,增強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一、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德育
德育的滲透離不開教材內容的支持。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指導的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選擇德育方向和內容,確保德育內容與教材內容一致。此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合理進行德育知識的布局與滲透,避免整堂課不分主次、不分內容地進行德育滲透。
以“走近我們的老師”為例,培養學生尊師重道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德育一般是圍繞教材而設計,將教師的位置放在優先位置,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反感情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德育進行設置和引導,注意德育內容的主次順序。一般來說,本課的德育主題應放在“老師,您辛苦了”這一環節,其他環節如“我和老師的故事”等不適合滲透德育內容,而是需要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如“有時候我們當時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師的做法,但事后發現老師是有道理的”“有時,老師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誤解你的時候”等教學內容適合教師與學生一起互動,可以由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情景進行講解,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然后開展德育指導,從而提升德育滲透的實際效果。
二、注重師德師風,發揮示范作用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在學習和生活中會不經意模仿教師的行為和舉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師德師風發揮示范性作用,引導學生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自覺糾正自身行為,自覺按照教師的引導參與德育學習,增強德育的滲透性。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德育,要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自身良好的品格和行為來感染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自覺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德育學習任務,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以“走近我們的老師”為例,走近教師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如果教師平時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學生的關系不密切,師生互動比較少,那么學生如何實現走近教師呢?學習教師什么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課前要注重自己的穿衣搭配等,在教學過程中行為舉止、語言等都要符合師德師風建設的標準,同時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下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爭取學生的信任與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良好的德育環境,提升教師在學生群體中的公信力。
三、巧設具體情境,滲透德育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不同的情境下對德育內容的理解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時,需要為學生搭建起具體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在討論與交流中實現德育滲透,增強德育認同。
以“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為例,德育的重點是讓小學生自覺維護學校的環境,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從而培養起小學生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熟悉而被忽視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對學校的建議普遍是多栽樹多種花才能讓學校更美好,沒有考慮到人文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時要巧設具體的情境,從而激發起學生愛校、護校的情感。如教師可以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視頻資料,視頻中展示某個班級門口的垃圾桶滿了沒有人傾倒,而另外一個班級門口的垃圾桶非常干凈,有同學分早中晚定期處理垃圾和更換垃圾袋。讓學生分析自己班級的垃圾桶是否干凈?是否有人定期處理?為什么每次都是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傾倒而沒有學生負責呢?問題設置和情景創設快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樹立起愛護班級環境、愛護校園環境的意識和思維,從而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
四、利用角色扮演,滲透德育
在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實現德育在小學生群體中的內化,需要注重德育引導,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了解德育的內涵與實質,在角色扮演中認識到德育對自身發展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實現德育思想在小學生群體中的滲透。
以“父母多愛我”為例,這一課的主題是讓學生感受并理解父母之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但對小學生來講,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接觸有關父愛、母愛的德育指導,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事實上的抵觸心理,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因此,教師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會轉換立場,多從父母角度進行思考,理解父愛、母愛的內容。如教材中有“父母讓我不能理解的行為”表格,主要內容有“父母的做法”“我的不理解”“如何改進和理解行為(父母角度、我的角度)”。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成員準備2-3個“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案例進行分析,一名同學扮演母親,一名同學扮演父親,一名同學扮演調解人,其他作為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學會不再只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問題,而是多了一層理解,少了幾分抱怨,實現了良好的德育滲透效果。
五、結語
總之,單純的理論說教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也不符合當代小學德育的整體要求。教師在德育滲透過程中要從小學生學習特點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創新入手,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德育場景,提升德育滲透效果,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強化德育對小學生的影響,為學生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宋志波.情景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開展研究[J].家長,2020(21):100,102.
[2]冉翠麗.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