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輝
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面對這一問題,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鄉村經濟,以緩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但就目前而言農村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遲緩等,本文將分析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增收策略與路徑,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增收,進而能更好地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主要生產資料屬于農村社區成員共同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共享勞動成果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農村集體經濟包括有農村集體的資金、資源及資產,涉及面廣泛,是農村經濟的基本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當前農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產出來維持,傳統農產品屬于低附加值產品,收益較少,農民很難有較大的經濟收入。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以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業產業的基礎,將傳統農業進行產業化轉型,大力發展產業化的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收益。同時產業化的農村集體經濟還可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進一步提升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是農民重要的生活來源,但是由于農村集體經濟與基礎性農業發展相關性較少,很少實現以集體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許多農業生產、農業產品加工企業進入到農村區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農村地區增加土地中的收入,通過合理利用地方產業特色,不斷擴大農村集體經濟形式,進而借助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農村產業的升級。例如在農業生產中,吸引企業建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激發農村生產活力。同時在相關產業發展下,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投入也會得到提高,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朝著機械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農村的生產力也會得到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美麗新鄉村建設與金山銀山即是綠水青山的背景,農村經濟發展逐步向現代農業、旅游農業、綠色農業的方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更是要以農村基礎條件為根本,然后再找出與其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向。所以,鄉村振興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必然是要建立在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基礎上,但是受限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環境、競爭實力的影響,很難有資金投入到綠色農村、綠色農業發展中。所以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可以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物質基礎。村集體才有更多資金投入到環境治理、環境改善中。例如,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鄉鎮各地區積極投入資金進行農村道路硬化、道路兩旁綠化以及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之中,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夯實的基礎。
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增收。因此,這就需要對農村集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基本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即集體經濟發展主動意識不強、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人才匱乏與管理機制落后,以下對這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的闡述。
當前許多地區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識不強,主要是根據上級政策及文件指示,被動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未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主動、積極、因地制宜的進行農村集體發展。同時一些農村集體成員思想成舊,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的轉型發展會破壞他們的既得利益,阻礙農村集體經濟的轉型發展。同時許多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不足,其發展的內源動力不夠,但又缺乏主動融資、招商引資等意識,只能被動等待政府資金扶持,給當地財政帶來壓力的同時,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遲緩。面對這一現象,相關工作人員要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動意識,積極協調各方資源,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現象,特別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如東南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且資源較為豐富,在改革開發中經濟發展快速,因此,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對中西部地區而言,由于區位優勢不明顯,資源較少,并且土地較為貧瘠,因此導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而言,城市圈的影響十分明顯,我國發達地區,城市圈輻射廣,利用城市圈可有效帶動城市周邊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則由于城市圈輻射范圍小,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則相對較弱。同時受制于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影響,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力量有限,各項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不足,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為遲緩。
在現階段,在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阻礙其發展的原因也包括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機制落后,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對其進行重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由于鄉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因此,大量的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鄉村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由于農村的教育、醫療、交通這些硬件設施不完善,因此導致鄉村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能吸引到人才。再加上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體制也存在不完善之處,如權責未分離、“一言堂”現象等。并缺乏科學、合理、規范的規章制度,或各類規章制度并沒有進行落實,無法有效留住人才,致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人才匱乏。
上文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這也對如何發展及增收農村集體經濟找明了方向。具體可以通過引進高專業的農業人才、政策加持、利用地域優勢、加強監管、借助互聯網平臺等方式進一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增收,為實現鄉村振興起到積極的推動意義。
當前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已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在現階段,在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想促進其的發展與增收,那么相關工作人員就需要解決農業人才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當今社會,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鄉村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離不開人才,那么要想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向農村輸入可建設的人才。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應該優先考慮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去鄉村進行建設,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從而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提高農村的薪資待遇,并且也要加強對農村的建設,從而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這樣能夠有效減少農村和城市的差距,進而吸引人才。除此之外,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國家也應該出臺一些政策,從而吸引大學生來農村發展。如果大學生來農村發展,那么國家可以給予這些大學生一定的優惠政策,這樣不僅能夠為農村吸引人才,而且也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如果想從根本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那么就需要對村民進行文化和思想上的教育,從而促進村民道德素養的提升。在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在不斷提升,因此,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可修建圖書館,從而使得農民能夠更好的接受教育。除此之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儲備大量的人才作為干部后備。在進行選拔時,要采用公開透明的方式來進行選拔,從而選取有才能的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在選拔出人才之后,也要定期對這些人才進行培訓,從而使得這些人才能夠更好的得到優化。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從而使得鄉村能夠更好的吸引人才,進而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普通較弱,競爭力不足,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因此,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國家要做好相關方面的宣傳工作。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進行宣傳時,相關工作人員要重視對農民的宣傳,從而使得農民能夠更好的了解集體經濟的特點。除此之外,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去爭取,從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在得到政策上支持的同時,也要重視當地優勢產業的發展,利用這些優勢產業,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在發展當地優勢產業的過程中,營銷和推廣當地的特產,從而促進深加工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對于一些適合發展旅游業的地區而言,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特點,可以在農村打造休閑娛樂一體的度假村,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農民就業率的提高,而且也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
由于我國土地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特點,各個地域均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物或旅游資源。因此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因地制宜的選擇合理的農業特色產業,從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其增收。由于農村的分布范圍較廣,并且較為分散。因此,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更要發掘當地的特有產業,從而使得地域優勢能夠更好的發揮。在產業區建立生產、加工、存儲等基地,進行產業一體化經營銷售。如果一個地區沒有突出的特色產業,那么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面積較大的耕地,然后結合該地區的自身情況來進行發展。對于偏遠地區而言,可以考慮發展旅游行業,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市場進行分析,然后根據當地的特色來完善公共設施和交通,為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壯大打好堅實的基礎。
要想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那么就要在內部構建出一套完善的組織構架和規章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集體經濟的組織人員的配置分工。其次,要明確每個人的任務。在對項目進行建設時,要對現場進行考察,然后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制定計劃方案。但在制定設計方案的過程中,也要對風險進行預測,并想出應對措施,從而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
在崗位上每個人都要承擔各自的工作,做到認真負責,在自己的工作上要做到更好,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最后,在中作中不推諉,不抱怨,不遷怒。還要完善集體經濟的規章制度。如果沒有規矩,做事就會雜亂無章,而完善的規章制度會促進工作人員工作行為的規范,從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制定了政策,那么一定要依照規章制度進行實施,依據規則做事,否則就沒有了公信力,而制度也就成了一紙空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新時期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也都融入了互聯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開始逐漸將互聯網融入其中,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互聯網+”。以廣西地區為例,該地區在現代經濟作物農業發展中,在各個互聯網中搭建了銷售平臺,積極的利用現代互聯網銷售形式實現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除此之外,昆明地區鮮花產業具有較大的農業優勢,該地區也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平臺,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這只限于少數地區,仍有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地域環境、經濟結構單一等,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那么這就需要這些地區了解互聯網的優勢,尋找與當地經濟體最為匹配的模式,如通過大力發展電商,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如徐州地區,將地方經濟特色與互聯網融合,將農村家具制作與互聯網融合,將產品銷售至全國各地。因此,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中必須要以當地的農業產品特色為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科學養殖等,然后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加工,借助互聯網進行銷售。在這種方式下既可以打造當地品牌特色,又能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民的收入也會增加,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社會各界對于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在現階段,雖然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體制在不斷改革,但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面對這一現象,相關工作人員要對其進行重視。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和策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增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引用
[1]劉佶鵬.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24):9-10.
[2] 江宇軒.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研究——以鎮江市為例[J].中國林業經濟,2021(05):35-38.
[3]韓濤.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7):10-11.
[4]謝玉潔,王瑞姿,邵文妮,周澤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為例[J].山西農經,2021(11):47-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