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原 張宸源
文旅融合的渠道當以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為主導,輔之以政策支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層文旅品牌與基層效能最大化。針對近些年來文旅融合現狀進行分析,闡述文旅融合的政策性要求。務求以扎實的政策支撐作為文旅融合的切入點,對文旅融合經典型案例進行深刻剖析和汲取國內外研究先進經驗,提出對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建議與未來的展望。通過旅游促進文化發展傳承,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和旅游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跨越式發展,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的實質便是以人為核心的旅游行業的大整合,分三點來看:一是以人的需求升級為驅動,人們對于文化享受的高級化轉變的趨勢日益凸顯。從傳統的觀光需求向體驗度假升級,對于旅游景點的觀賞需求不再是人們所追求的唯一旅游價值,更多的需求是注重度假體驗;二是以人的權利保障為基礎,文化權是一項基本人權。文化權是天賦人權的一部分,作為一項基本人權理應受到國家的支持和保護。將“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政策,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它將會是我國自經濟轉型成功后,再一次將國家升級的一個重要契機,這將會全面提升我國公民文化素質與生活質量,并進一步促進文化體制改革[1]。要實現“文化強國”這一個宏大戰略,必須有法制上的支持,文化權立法可說是實現此戰略的最根本的法律措施,保障文化權便是保障文旅融合大發展的重要舉措;三是文旅融合要以人的活動特征為依據,現階段人口流動的特征便是以線上線下的流動特征為基礎。
自2000 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走過了體制改革攻堅期,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改革開放40 年來,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走過了一段由表及里、由低層向高層、持續奮進、勇于探索的發展歷程。國家推進文旅融合的歷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具體為文旅融合1.0 階段、2.0 階段和3.0 階段,1.0 階段,即是1978-2000 年為文化和旅游互相借力借勢,不斷走向彼此的過程,從單純的門票經濟轉向和文化的相互借力;邁入2.0 階段,我們進入新世紀以來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將文化產業從文化事業當中剝離出來。在2000 年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并且著手進行體制與機制改革,將文化產業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在這20 多年中,文化產業已經變為地方財政的重要部分;在最后的3.0 階段是文化產業與旅游在各方面要素推動下進行綜合融通的最關鍵的階段。從2011 至2021 年,我國文化和旅游產業進入了大發展階段,以機構改革為先導,文化和旅游產業在政策與資本的雙加持下,打造具有區域特征的文旅集群IP、享受視聽體驗的VR 沉浸式游覽;以特色鄉鎮,文化創意園、民宿、主題樂園等創新方式的大規模應用,為現今文旅綜合發展的主要抓手。
基層文化工作者是文旅融合與發展過程中的中流砥柱。打造文旅融合人才發展高地,加快基層治理人才隊伍建設,是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要素。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必須扎根于基層文化館站服務的基礎上,以鄉鎮街道文化館站和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基礎,以縣文化館和縣圖書館作為基層文化工作的引領,扎根基層服務好基層群眾文化服務工作是基層文旅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何要如此重視文旅融合?其一是政策賦予我們的使命,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為發展現代旅游業、促進文化傳播的必然選擇;其二是時代要求安身立命之本,重新找回文化館站的地位與自信,促進新時代文旅融合必須重視基層文化館站的建設[2];其三,則是培育基層文化力量,激發基層文化活力,建立健全的基層文化產業體系。培育各類文化產品市場,加強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建設,促進文化資本、人才、技術在更大范圍內合理流動,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堅持用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勵、用政策保障,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文化經濟政策。
文旅融合以空間設施、效能服務、品牌價值三個維度去體現其價值意蘊??臻g是包含了縣域總管所管轄的鄉鎮分管,在基層社區服務中包含著景區度假村、社區當中的農家書屋和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這些基層文化服務中心便是文旅融合的空間所在。文旅融合中品牌價值的彰顯便是讓圖文館站成為真正讓人民群眾所接受的、真正面對大眾的、真正成為培育文明風尚、鼓勵人們奮斗向前的精神高地。
空間融合型其實質是社區營造活動,即在村一級或者社區一級通過對當地整體空間的文化藝術改變社區的傳統風貌,達到增強社區影響力的效果。
如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距今已有20 余年的歷史。經驗表明,社區居民對文化藝術活動參與關注度最高,持久度也最長,因為文化藝術更容易進入民眾日常生活領域。而土溝村的社區營造活動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藝術活動改造,引導與居民生活的互動和融合。土溝位于臺南市后壁區。村域面積478 公頃,其中400 多公頃為農田水稻種植區,是一個典型傳統的農村聚落。曾經的土溝受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歷了年輕人進城打工,即使艱難也不愿回到故土,導致空心化的痛苦。失去年輕和活動力的土溝村,也受到環境惡化的影響。為重塑土溝文化與社區活力,從2002 年開始成立“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2004 年臺南藝術大學建筑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入駐土溝村,開始了藝術介入的10 年社區營造實踐活動。從2012 年開始,第一座農村美術館在土溝誕生,代表了社區營造開始邁向永續經營的階段。在土溝,村即是美術館,美術館即是村。他們在這里舉辦展出,處處體現著人情味。藝術展場散落在農村的各個角落,促進游客與村民的交流,還給予了部分藝術家創作的場地。土溝村是自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過程,全民參與鄉村改革設計,挖掘社區文化內涵。藝術的介入,讓人們開始關注農村的美,開始重新認識家鄉,重塑認同感與凝聚力[3]。
土溝村實行環境衛生治理、鄉風文明踐行等活動,堅持“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理念,挖掘資源,尋找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契合點。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農文旅產品設計開發的品位和檔次,因地制宜打造一個“地域文化突出、產品個性鮮明、互動體驗性強、游客樂于參與”的田園綜合體,實現“觀光休閑、農耕體驗”一體化。
效能強化型實質是將公益性資源和資源技術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去,達到公共文化機構效能提升的目的。在教育與文化資源及環境相對貧乏的農村,學校不僅是培養未來人才的場所,還是滿足地區居民的教育與文化需求及連接地區居民的中心所在。隨著人口的減少而出現的農村地區學校的合并與撤銷,更加快了農村人口減少的步伐,也造成了地區教育能力的低下及地方社區的解體。
近年來,外國許多農村地區在開展了學校重組的同時,也開展了多樣的地方共同體運動。其中備受矚目的是以學校教師為中心,通過有效利用農村的廢校構建農村教育文化共同體的韓國忠南教育研究所的活動。韓國忠南教育研究所是一個民間教育研究實踐團體。該團體是以忠清南道地區各級學校的教師及關心教育的監護人、居民等約200 人為中心組建的,旨在“重構教育和教育相關人員的主體性,組織強化研究實踐力量,發揮地域社會的研究實踐中心職能及強化教育運動的連帶作用”等。其以當地的廢棄的鳳峴小學校舍加以改造,從2001 年開始作為研究所投入使用。向地區的孩子和居民開放小學的校舍,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動,激發居民的教育文化需求,以便達成構建地區教育文化共同體的目標。現階段該研究所正在運營“農村青少年文化學?!?,并以此為基礎,正全力以赴探索農村教育文化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
品牌躍升型便是達到一種品牌層次,通過對當地原有資源的升級改造達成具有品牌效應的文旅融合新局面。以地域發展為焦點,深挖其中特色文化與愛國文化相融合,著重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與思想文化內涵,以實現品牌躍升的目的,樹立當地基層典型文旅品牌地標[4]。
湛江市位于中國大陸南端,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濕潤多雨,秦時設置象郡,隋唐時大量客家人、閩南人遷居于此。因赤坎古為海防要地,商旅繁榮,多民族文化不斷相互融合,形成了文化多元,手工業發達的獨特沿海文化特色。赤坎,作為湛江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在宋代初成商埠,以商埠為基礎形成多元建筑風格的會館、私塾、學堂、廟宇、民居。其中以赤坎老街中的5 號碼頭、大通街66 號“榮興街”商鋪、楊益三舊居、陳其輝舊宅等具有傳統地域文化的愛國建筑遺存,其大多數建筑遺存因為年代久遠保護不力等因素變得殘破不堪。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赤坎歷史街區的傳統建筑修復,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性修復,并不斷加強基層治理和立足地方特色、勇于開拓創新、建立體制機制,探索文旅融合發展與基層治理新模式。湛江市委、市政府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開發理念,選址赤坎歷史街區作為湛江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既可以保留歷史街區作為居民區的功能,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與旅游接待的功能區,使當地居民共享古鎮旅游發展的成果。通過對獨居嶺南地域與愛國主義教育特色的赤坎文化街區進行品牌塑造,建立起屬于自身的文化新亮點與湛江旅游金名片。
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從改革中提升效能、融合中促進成長、從社會中尋找短板。在改進我們服務方式的同時做到錯時運行和利用現有的新技術、新手段做到真正的數字服務,改革運營方式,不僅直接推動文化和旅游產品的創新與迭代,且賦予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當今在5G 和虛擬技術的助推下,支持博物館、文化館的數字性“漫游”,以VR 技術為基礎的云參觀。例如敦煌莫高窟的“云游敦煌”,真正做到發散思維和利用開放性思維去改變服務方式。將現有設施融入城鄉,讓基層文化服務做到常態化、制度化真正服務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十九大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闹袊厣鐣髁x鄉村振興道路,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更應加強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實現廣開源,基層政府應該積極探尋物質支持,尋求先進的文旅融合理念,其一應該創新體制機制,引導文化旅游產業健康發展;其二發揮文旅集團的龍頭帶頭作用,激活基層文旅大產業發展;其三深挖本土文化資源,提升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其四加強文化創新、積極發展現代文化旅游業態,以突出游客的參與互動與休閑娛樂性為重點,大力開發各類體驗式文化旅游產品,積極發展都市和鄉村文化旅游的多種業態,為旅游制造輕松而難忘的文化旅游體驗經歷。依照以上觀點從而獲得好的、適合自己的合作方案。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堅決貫徹執行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藝術鄉建打造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加強文化隊伍建設,要打造一支過硬的、有技術、有思想的文化建設隊伍。大力發展“一鎮一特色”,吸取同質化發展的經驗教訓,對特色鄉鎮的特色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監督,追求品質大于數量?!白尞a品品牌化”,根據當地特色文化產業,巧妙進行三產融合真正讓“產區變景區”,以現代藝術,賦能傳統文化為依托,讓更多人認識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之美。俗話說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挖掘自身優勢,將本地獨具地域特色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產品要素進行特色打造,借力數字化平臺推進內容建設,特色鄉鎮借助大數據平臺將其推廣出去[5],活躍在網絡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土地中。
推進文旅融合必須注重其價值順序,以保基本為重點,輔之以促進文旅產業融合,將產業建設與市場營銷作為協同并進的策略。建設與營銷作為相輔相成的兩點在文旅融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建設促基本、以營銷促融合,找到主要矛盾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將重點率先突破作為重點輔之以全域融合,這便是對建設與營銷的更深層次的把握。在新時代條件下,文化與旅游相互滲入、互為支撐、協同并進、深入融合是滿足人民追求高品質旅游和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的內在價值表現在既能夠產生強大的經濟收益,為旅游目的地帶來福祉,還能夠增進基于理解和體驗的文化創造、旅游分享價值,有利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意產品開發,更為重要的是在強化民族形象的塑造,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方面所發揮的作用[6]。文旅融合是一盤大棋,沒有一個準確的切入點與能夠達到的最終邊界,這正要求我們要做到“無界有心”,哪里有人、哪里有需求就融合到哪里,以人為本,將人的客觀需求當做文旅融合的真正抓手。
引用
[1]何璇.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銜接問題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2(05):155-157.
[2]趙華.文旅融合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體系研究[J].經濟問題,2021(05):111-116.
[3]劉明君,張居偉.城鄉融合背景下城鄉體育融合發展的動因與進路[J].農業經濟,2020(12):111-113.
[4]蔣昕,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務促進鄉村文旅融合內生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以寧波“一人一藝”鄉村計劃為例[J].江漢論壇,2020(02):43-50.
[5]姚毓春,梁夢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鄉關系:歷程、邏輯與展望[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01):120-129.
[6]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J].中國農村科技,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