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經濟方面的提升,更是鄉村文化等精神層面的繁榮。鄉村文化建設不僅能為鄉村的全面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并且能有效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化和現代化,對全面鄉村振興提供正向的推導作用。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我們深刻剖析鄉村文化建設帶來的現實價值和戰略價值,探討其可行的鄉村文化建設實踐路徑,在當下仍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發展起來的,誕生在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鄉村社會。鄉村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久遠,形態豐富,但在近現代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鄉村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使得農村的建設一度滯后,這令鄉村的文化發展一度落后于城市,與城市文化相對比,鄉村文化是在長期的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鄉民世世代代傳承并積累起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大致包括鄉民的行為方式、社會心理、認識模式和鄉村人文等方面,它是鄉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
根據形態的劃分,鄉村文化可以劃分為顯性的鄉村物質文化和隱形的鄉村非物質文化。顯性的鄉村物質文化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常見的有特色的鄉村建筑、農民使用的生產工具、有人為痕跡的自然景觀及各種手工藝品等。隱形的鄉村非物質文化是人民在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比如節日民俗、村規民約、價值觀念等。無論是鄉村物質文化還是鄉村非物質文化,鄉村文化都是農耕文明的體現,是現在各地區抒發人文情懷,展現地域特色的有力載體。建設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意。建設鄉村文化可以推動中華文化的全面蓬勃發展。建設鄉村文化可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協調、良性”發展。
第一,鄉村文化建設有助于增加經濟收入。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看,鄉村文化會對農村經濟產生影響,先進的鄉村文化有助于農村經濟的騰飛,反之亦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接續推動鄉村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帶動農業、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增加在鄉村民的經濟收入。首先,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已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一些地方發展文化旅游,在深度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同時,不忘將現代文明與之結合,從而成功發展了獨具一格的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吸引外來旅客消費以及外商投資,在促進鄉村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財政增加了不少收入。其次,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增加了就業崗位,帶動了當地居民收入。在各地政府部門主導以及相關政策的扶持之下,不少村民在鄉村的工廠將各種現有的豐厚的鄉村文化資源或者農產品經過一系列開發、整合、深加工,最終將原生態的資源打造成各種有附加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通過應用發達的網絡技術、雇傭相關營銷策劃技術人才等方法成功打開銷路,使這些文化產品和農產品暢銷國內外,有效緩解當地居民的就業壓力,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富裕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有利于改善當地居民的精神面貌。鄉村文化建設美化了村民生活環境,提高了村民整體素質,改善了村民原有精神面貌。首先,為了推動鄉村文化發展而進行的鄉村文化體系化,改變了村容村貌,增強了村民的自豪感。政府通過對道路的修復以及墻面的粉刷、涂鴉、垃圾的集中化處理,使得村落變得整齊、整潔,這一舉措使得原來破舊的小鄉村變為如今的美麗村落,推動了村容村貌的整體改善,美化的人居環境有利于使村民自覺地進行衛生環境的保護、精神面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文化建設將村落的歷史底蘊、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特色產業等內容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展示,有助于增強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文化自豪感。其次,政府將大量的資金、鄉村文化建設的人才、標準化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平臺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村,幫助農民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改變其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技術,使其主動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不斷吸取精華部分,不斷優化鄉村文化,培養村民對鄉村文化自覺自信傳承精神。鄉村富裕了,農民錢包鼓了,生活水平高了,心理踏實了,精神面貌改善了。鄉村文化的建設全面提升了鄉村的文化氛圍,增強了鄉村建設的生機與活力,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第一,鄉村文化建設有助于提升村民幸福感。隨著鄉村振興,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村民的思想還需要進一步的充實。新時代下,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有精神方面的引領。目前一些不良社會風氣與文化也在侵蝕著傳統倫理,鄉村出現金錢至上、極端利己的不良傾向會使村民的幸福感不斷缺失,但鄉村文化建設通過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時代新風氣,有效地打擊了農村一些因循守舊、封建迷信的文化陋習,使村里的風氣逐漸變好。另外,地方政府通過開展一系列移風易俗活動,不斷倡導文明理念,引導村民發揮尊敬老人、愛護幼小、樂善好施等傳統美德,使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干部與群眾關系得到了極大改善,鄉村和諧安詳的氛圍不斷增強,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緊緊圍繞“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強民”四個角度,積極開展活動,滿足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比如一些鄉村結合自己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特點,引導村民創作當地獨有的文化產品,既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讓村民自己享受自己動手建設的文化成果,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二,鄉村文化建設有助于重塑鄉村文化自信。梁漱溟曾經指出:“中國文化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合理地開發與建設鄉村與鄉村文化有助于重塑鄉村文化自信。首先博大精深的鄉村傳統文化是農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在農民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居特色的牌樓、戲樓、祠堂和古剎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些古跡有效地保護了傳統村落的鄉土氣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特色,因此注重這方面的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村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另外,紅色革命文化是近現代中國人民在謀求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形成的又一特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加大農村地區的紅色文化建設,弘揚鄉村紅色文化,不忘歷史,即是尊重歷史的表現,又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注重這方面的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不畏強敵,奮勇向前,挽救民族的舍身忘我、堅定信仰的精神,有助于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更有利于增強對我們對中華民族及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鄉村文化建設不僅需要人才,也需要充足的內生動力。由于城市化的進程,不少農村中青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在長時間的外出生活中,鄉土情結逐漸淡漠。而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和孩子以及婦女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對手機,互聯網等設備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有限,對鄉村文化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鄉村文化內生動力不足、建設主體缺乏。因此要發展鄉村文化:
首先是加強鄉村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開設地方類文化課程,讓孩子們系統了解當地的歷史名人、優秀風俗、特色文物、歷史淵源等,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鄉村文化的魅力與樂趣,從而在幼小的心靈中盡早確立對鄉村文化的認同,與此同時需要加大對中老年人的教育,可以舉行開辦老年大學、開設掃盲班等活動,讓老年人重返校園充實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文化和科學技術素質。
其次是發揮鄉賢等能人的獨特作用。鄉賢是受人尊重,號召力較強且具傳統人文精神的優秀鄉村代表,他們身上具有的道德力量能反哺鄉村、幫助推進鄉村治理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挖掘并積聚一批即含有現代人文精神又具有傳統人文基因的新時代鄉賢人物,積極號召他們回鄉,讓他們為鄉村文化建設增添新的活力。
最后是吸引在外務工和上學的中青年返鄉,通過招商引資、政策優惠和財政支持等手段吸引在外人員返鄉就業、創業,并及時樹立典型和榜樣人物,以及多多宣傳返鄉創業致富的典型案例,努力使村民自信自強,以農民、農村、農業為榮。這樣一來,鄉村文化自信得以建立,農民內生動力得到激發,生活與工作更加積極主動有干勁,從而形成支持鄉村文化振興的人才合力。
首先,黨組織在選配及考核農村的基層黨組織“一把手”時要把抓好群眾思想文化政治建設當作一項重要標準,并認真衡量他們自身的政治文化素養。在選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成員時可以利用“三支一扶”、“選調生”等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同時利用適當增加農村基層文化專職干部的補貼等措施留住人才。基層黨組織干部自身要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多出謀劃策,多盡心盡力。
其次,做好價值觀引領工作,加強農民道德建設,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在農村地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黨組織就應當注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社會主義集體教育,認真做好新時期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積極推動農村社會公德建設,認真開展農村職業道德教育,積極培養農村家庭價值觀,提高農村群眾個人道德建設水平。
最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農村村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與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務是否與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精準對接的問題。目前在不少村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文化資源浪費的情況,因此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時候,相關部門要深入群眾進行調研,不要盲目地提供村民用不上的設施,在面對不同的人群時還要注意內容的針對性和方式的多樣性,比如充分了解青年群體、中年群體及老年人群體的文化需要以達到精準提供。另一方面要強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主體責任意識。確保公共文化器材和設備建設到位并更新及時、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保障到位且不被挪為它用等。同時積極推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送戲進萬村等工程,以促進鄉村文化建設體系的完善。
首先,做好傳承,加大對優秀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一方面,對于承載著鄉村文化的物質載體,如古民居、古祠堂等,相關工作人員要事前做好摸排調研工作,及時上報做好修護及還原工作,如有必要,要將這些出自農耕文明時代的遺跡和文物古跡列入保護名單,使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得以完好保存。另一方面,要系統地梳理承載著鄉村文化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培養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挖掘這些文化遺產背后的經濟價值,在滿足居民的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振興鄉村文化,不僅要傳承優秀鄉村文化,還要結合新時代社會需要,不斷創新,培育出獨具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一方面,鄉村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斷借鑒、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外來文化,并通過不斷地溝通與交流,創新發展本鄉村文化產品,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要注意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理念,取其精華,為我們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內村與村地交流,國內鄉村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在頂層設計、落地實施等方面都可相互借鑒,為尚未發展起來的鄉村文化助力。
最后,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和網絡的重要作用。主流媒體應當自覺擔當起文化使命,親自去農村地區走走看看,做些實地調查,積極推動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主流媒體要多創造、多宣傳,不斷創作出更多通俗易懂且具有正向引領作用的鄉村文化作品,用短視頻或者紀錄片的方式將文化傳遞到老百姓心里。同時,如今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應該充分發揮先進科技高效便捷的優勢,將鄉村文化建設模式與“互聯網+”完美結合,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形成網絡文化服務平臺,打破地理要素的限制與隔閡。
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準確認識到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價值和戰略價值,立足鄉村文化實際,致力于培育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處理好鄉村傳統文化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強化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強化落實,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
引用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01).
[2]胡劍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文化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05):120-128.
[3]夏小華,雷志佳.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與實踐超越[J].中州學刊,2021(02):73-79.
[4]王德軍,征玉韋.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研究[J].甘肅農業,2021(03):12-16.
[5]余其安.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價值、困境及路徑[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06):103-109.
[6]陳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建設[J].理論學刊,2021(01):141-149.
[7]王太明,王丹.后脫貧時代相對貧困的類型劃分及治理機制[J].求實,2021(02):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