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莉
一、自學質疑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無要疑。學到此時方是進步。”讓學生自主學習,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選擇、去感悟,并提出問題。但由于年齡特征、學科或教材特點的不同,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自學引導和有效的思維點撥,對學生的質疑要充分地肯定,以維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提問,然后讓學生繼續學習交流,結合上下文,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盡量讓學生在互學、互教、互議中自己解決問題,盡管不是很正確,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比教師直接告之以標準答案更有價值。
二、問題篩選
學生在自學預習的基礎上會提出五花八門甚至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和學生一起歸納、綜合,篩選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創新精神的問題來進行探討。要善于捕捉一閃而過的智慧火花,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篩選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多思善疑的過程,是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作知識歸納綜合,如果這一步處理得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得到充分調動,新知識和重點、難點也能較好地得到解決。
三、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留出查找資料、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學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探尋、討論,加上教師的激勵和鼓舞,他們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到極大的滿足,被動的接受就會變成主動的探求;獨立思考,加上團隊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但教師要注意克服易犯的老毛病,為了完成計劃趕進度,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師只抽幾個優秀學生來回答問題,導致許多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怕打亂課堂秩序,不敢放手讓學生討論;忽視了集體的智慧和“全體”二字,使問題不能被學生真正理解;教師作為旁觀者,沒有深入到學生中去,沒能抓住學生的“盲點”,于無疑處生疑。總之,這一步是學生在開放、民主、自主、愉悅的氣氛中馳騁思維、各抒己見、感悟知識,共同探究的重要階段。
四、反饋歸納
學生在自學、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時進行點撥、解惑和歸納。學生的疑難教師要充分了解其性質、類別,同時要考慮是當堂解決還是課后解決,是個別輔導還是集體解答,是讓學生幫助解決,還是教師解決以及解決的思路,教師根據實際,應采用各種指導方式調動已學知識,啟發學生舉一反三,把問題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解難,或啟迪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去解疑。這一步是調動師生積極性,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重新組合、提示主題的過程。教師的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組合能力也得以培養和訓練。
五、深化創新
在解決了學生疑難之后,教師或學生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化小結,這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創新學習的點睛之處。由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或提出未解決的問題,或是學生有了新的思路。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高度概括,使之綱領分明,重點突出,幫助記憶,有助于綜合和掌握。教師在總結時要注意知識的深化,提出新的學習目標,給學生再造一個新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自行歸納、總結,使他們在總結中對本堂內容進行即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