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文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承擔著孩子的教育啟蒙重任,孩子的各種基本行為都受到父母的影響。可以說,父母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所以每個父母都要珍惜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所以說,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天然教師,也是監護人,同時是伙伴、朋友和榜樣。
二、家庭教育彌補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足
每個學校人數較多,班級學生也不少,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很難全面照顧,需要家長與教師及時溝通交流,對發現的問題冷靜思考,及時處理,在家存在的問題也要和教師一起真誠對待,讓老師更了解孩子,能更好地因材施教。現在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活,手機等電子產品或多或少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面對飛速傳播的信息,父母要教育孩子文明上網,摒棄網絡上的不良誘惑,使孩子身心得到更好地發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凈化孩子的心靈,使他們自覺屏蔽不良信息。
三、家庭教育具有權威性
孩子就好比一棵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土壤、水分和陽光,家庭教育就是孕育孩子這棵樹苗成長的土壤,學校教育則是樹苗需要吸收的水分,而陽光是孩子必備的優良品德。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孩子,讓他們學會做事用心。
綜上所述,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為人父母者的成長過程。那么,家長應該如何來引領孩子成長呢?
首先,要培養孩子守信。
在生活中,一談到誰家的孩子優秀,周圍人都不禁感嘆: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重要,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培養的最佳時期。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所以父母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其次,要培養孩子自立。
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從小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培養孩子學會獨立和自立的關鍵。比如:早上起來洗臉、刷牙、疊被子,吃飯時不講話,睡覺前自己洗腳,自己整理并管理好自己的東西,用過的東西要記得放在哪里等等。一件件小事卻體現著大情懷,一個個小習慣卻成就著大人生。
再次,要培養孩子自信。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免要犯錯誤。如果孩子犯錯,家長要蹲下身子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話,讓孩子能夠和自己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允許孩子為自己爭辯,重在引導孩子吸取教訓。如果孩子多次犯錯,也要在旁人面前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刻意講孩子的錯誤,要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父母要注意將孩子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縱向看進步,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取得的成績,讓孩子受到尊重與贊美。
四、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興趣的培養。
孩子在小時候,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督促孩子寫作業對每個家長來說都是一項考驗。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寫字慢就耐不住性子,張口就罵。這樣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喪失信心。有的家長遇到這類問題,便和孩子約定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不能邊做邊玩,做完認真檢查作業。家長可以幫孩子完成檢查,如有錯誤,不要著急說出來,可以告訴孩子再檢查一遍,說有的地方做得不對,要培養孩子養成自我檢查作業的習慣。家長在檢查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孩子分析錯因,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哪里錯了,更不能只盯著分數。這樣,讓孩子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好的學習習慣,可事半功倍。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讓我們家長與教師、學校共同合作,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