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芝蓉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才能激發一年級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呢?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探索更靈活多變的語文教學模式。用音樂元素來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與人的聲音、節奏、音樂密切相關的各種元素,通過傾聽、想象、游戲、律動、吟唱等形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音階練唱,趣味發聲
漢語拼音是認讀漢字的重要基礎,是掌握普通話的基石,也是學會聽說讀寫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中,我們認識的第一個韻母是“a”。通常,我們會先利用圖片法讓學生了解“a”的形狀像小女孩的頭和翹起來的頭發;用情境法讓學生理解“a”的發音是小女孩唱歌的聲音,然后讓學生聽教師發出“a”的聲音,學生模仿:“張大嘴巴,a a a”“a像姑娘梳辮子,張嘴唱歌 a a a”。這是我們日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繼續利用音階練習,讓學生趣味發聲。例如:在初步學習了“a”的發音后,我們結合音階2/4 ?12 ?34 | 54 ?32 |1 - ‖ ,進行“a”的練聲。在學習聲母發音時,我們還可以換一個新的音階練習發音,比如:5 ?5 | 5 ?5 | 54 ?32 | 1 - ‖。
二、手勢指揮,讀準聲調
聲樂指揮主要是指通過人體手勢、身體動作以及臉上的表情,駕馭并控制樂隊或者合唱團進行演奏的各種音樂家。其實,我們在學習聲調時,也可以借助指揮的功能,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趣味學習,還可以讓他們看著教師統一地指揮,讀準發聲。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的21頁中,有四幅小汽車在不同坡度的路面上行駛的圖片,分別用來表示四個聲調。在講授這個知識點時,我們通常會先讓學生去發現不同坡度和聲調變化兩者之間的關系,然后借助一些記憶口訣幫助學生去理解,例如:一聲平平左到右,二聲就像上山坡,三聲下坡又上坡,四聲就像下山坡。此時,如果利用音樂元素去輔助教學的話,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綻放光彩。我是這樣做的:用手勢模仿四個不同坡度,來表示四個聲調,引導學生根據我手勢的變化正確發聲。這樣既能讓學生從感官上發現聲調的變化,還能從心理上提前預示,讀準聲調。在這四個聲調中,最難掌握的是三聲聲調,因此,在學習三聲聲調時,我除了利用手勢指揮,還會加上肢體動作,讓學生跟著一起扭動,運用多感官的體驗和感受,掌握知識點。
三、創設節奏,慧拼音節
節奏是支撐整首樂曲的骨架,它指向了音樂中固定的強弱音之間循環重復的序列,是具有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有節奏地拼讀音節,能夠讓拼讀更加整齊。我們在拼讀音節的時候,首先教會同學們分辨是二拼音節還是三拼音節。然后,根據音節不同,選擇合適的節奏類型。我們在學習二拼音節時,可以用采用這樣的節奏:2/4 ? X ?X | X X ?X ‖ 。例如,我們在拼讀“媽 ?mā ”字時,就可以這樣:2/4 ?m ?ā ?| ?m ā ?媽 ‖。
四、巧借兒歌,快樂背誦
音樂的旋律往往是連貫而又容易被記住的,把握了準確的旋律,就能牢牢地記住詞。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韻味的語言文字,往往只聽過一遍便記憶深刻。歷史朝代復雜而又難記,編個《朝代歌》便更加好記了;化學元素的周期表難背,編個押韻的《元素周期順口溜》就化難為易了。因此,我們在背誦聲母和韻母時,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兒歌,讓學生在“××歌”中快樂背誦。例如,我讓學生在背誦聲母時,就利用兒歌《兩只老虎》的旋律去唱《聲母歌》。
我們常說,靈動的課堂本身就應該要求具有像音樂般的整體結構美和節奏美,那么,就讓我們運用音樂元素來輔助我們一年級的拼音課程,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插上歌聲的翅膀,飛進那美妙的語文世界!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版
[2]《淺談音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甘肅省康縣迷壩鄉張臺小學 陳義學
[3]《淺談語文教材中兒歌的“韻”“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