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瓊
從古到今,音樂能讓人心曠神怡,陶冶人們的情操,也可以傳情達意,促進人們的交流,給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審美想象的空間。不少文人墨客都愛好音樂。把文學和音樂結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一種或平靜美麗,或洶涌澎湃的境界。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音樂元素,可以為孩子們營造一種優美的意境,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和文學的天地;也可以放飛孩子們的想象,引導他們快樂地寫作,讓語文課堂更富有活力。
一、音樂滲透,營造學習氣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作品不僅語言規范、文辭優美,而且蘊涵著強烈的思想教育因素,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獨到的見解和情感體驗,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滲透了濃濃的深情,傾注了強烈的情感,寄托著內心深處深沉的情感。如果只靠孩子們自己去憑借文字進行感悟,對他們來說可能會有一些困難,畢竟好多文章所描述的內容和情景距離他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孩子們的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這時就可以運用音樂元素,讓這些音樂帶著文字的情感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在優美的音樂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和課文的內容相互融于一體,和文章中的感情產生深深的共鳴。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難忘的潑水節》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可以先組織孩子們自由地讀課文,讓他們了解1961年的潑水節是一個幸福、難忘的潑水節。然后播放歌曲《快樂的潑水節》,讓孩子們感受歌曲中人們的歡快情緒,以及他們載歌載舞、互相潑水、表達祝福的情景。接著,老師模仿周總理,一邊用象腳鼓敲著歡樂的鼓點,一邊跳舞。最后,讓孩子們上臺跟著老師一起跳舞,感受節日的快樂。這樣,孩子們就很容易理解潑水節的快樂,以及人們為了見到敬愛的周總理,從四面八方趕來了,孩子們自然就理解了人們殷切期待的心情。
所以在語文課堂中,借助音樂的巧妙作用,為孩子們創設一種獨特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音樂伴奏,放飛習作想象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可以給孩子們提供極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播放合適的音樂,讓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打動孩子們的心弦,引發他們強烈的審美共鳴。這時,適時地引導孩子們把心里所想的寫下來,就形成了一篇精美的作文。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習作3時,課文要求孩子們根據給出的詞語,自由發揮想象,編寫一個童話故事。孩子們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可是他們不知道從哪里寫起。這時,我先給孩子們展示一些關于所給出的詞語的圖片:啄木鳥、玫瑰花、冬天的情景圖、森林超市、小河邊……接著,我引導他們把這些美麗的圖片組合在一起,并貼在黑板上,形成一個美好的畫面,然后給他們播放歌曲《小燕子》《蝸牛與黃鸝鳥》,用兒歌來激發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很多孩子都寫出了很好的作文:有的孩子跟著《小燕子》的旋律,把歌曲中的主人公“小燕子”改成了“啄木鳥”,寫出了啄木鳥姑娘穿上漂亮的衣服來到小河邊,她在這里種滿了漂亮的玫瑰花,還開了一家“森林超市”……
也有的孩子跟著《蝸牛與黃鸝鳥》的旋律,寫出了勤勞的啄木鳥為了能讓玫瑰花長得更好,從冬天的時候就開始護理玫瑰花,并且檢查根部有沒有害蟲侵蝕,他們寫出了啄木鳥勤勞、聰明、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
音樂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它和語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教學中,我們如果把音樂元素運用到課堂中,讓音樂配合語文課堂教學,既能營造學習氣氛,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又能讓他們領悟文本的內涵,提高教學效果,還能放飛想象,有效提高習作能力。語文教學離不開音樂輔助,讓音樂優美的旋律為語文課堂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