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園
【摘要】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抓 主旨的能力、判斷、分析等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AIC 教學策 略,符合繪本閱讀的教學需求,它通過激活、抓主旨、分析、思維可視化、評 價和創新六個環節設計層次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AIC 教學策略;核心素養;思維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英語要以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目標為引領,使學生在課堂中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問題引領,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滲透文化品格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過多的關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品格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缺乏主動 探究知識的機會,這種課堂不利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AIC 教學途徑能培養孩子的英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格。
AIC 教學途徑是以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為指引的,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有效 策略。A 代表 activate,激活,是獲得用于解決特定問題知識的科學活動過程。 在繪本教學前,激活相關背景知識。I 代表 inspire 啟發,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 發,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 性,促使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一種教學行為。C 代表 create, 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創 造,輸出學習的成果,構建自己的新觀點、方法等。下面,以麗北極星分級繪本第 三級上 The New Teacher 為例,簡述在繪本教學過程中實施 AIC 教學途徑的步 驟。
一、圖式激活,有效導入繪本
圖式是存儲在記憶中的表現普遍概念的數據結構,它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映 或對過去經驗的積極組織。學生帶入閱讀的先行知識一般由學生已經知道的,相信的和經歷過的知識,這樣的閱讀會事半功倍。因此,在繪本教學前,激活相關背景知識,能幫助學生快速熟悉話題,激活相關已有背景知識。
(一)視頻引入,激活背景知識
在導入環節,教師根據繪本內容,分析學生知識背景及生活經驗背景,在繪本導入前,激活學生相關知識,以到達幫助學生激活知識,為繪本做知識鋪墊。 本課時主題是 The New Teacher, 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播放學生身邊老師的 小視頻,激發學生對談論教師話題的興趣,提高學習欲望。播放的小視頻里, 有學生科任老師上課的照片、課余生活的照片以及一些有趣的小視頻節選,配以輕松愉快的音樂,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了解身邊的老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二)話題導入,激發興趣
繪本內容一般跟教材話題相吻合,繪本《The New Teacher》 剛好與五年級 上冊第一單元 What’s he like?相吻合。因此,教師備課時,可以問自己“What does my students know about this topic?”結合學生已知,激活學生的對該 話題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懸念。承接上面的小視頻導入后, 教師拋出問題: What’s your teacher like? What’s your ideal teacher like? 讓學生對自己的老師暢所欲言,也結合自己的觀點說出了自己理想中的老師, 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引領,讓學生說得更多,為繪 本《The New Teacher》 的學習做了很好的知識鋪墊。
(三)封面預測,激起懸念
小學生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所有 的繪本故事都圖文并茂,圖與文的信息互補,尤其是圖片的運用讓故事豐富, 情景真實易懂。因此,在進入繪本閱讀前,教師帶領學生觀察封面信息,預測故事內容,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懸念,為閱讀做好準備。例如, 本課時,在激活背景知識后,教師讓學生觀察繪本封面信息,通過問題:?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hat else do you see? Is the robot a teacher or a student?等問題,引領學生觀察圖片,獲取信息,猜測 故事題目。通過對封面信息的預測,讓學生建立圖片及文字的邏輯關系,培養讀圖能力及檢測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啟發式教學,深究繪本內涵
啟發式教學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的過程,而是通過一系列啟發式思維活 動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 通過自主體驗,獲取知識的教學過程。在繪本分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 抓主旨、提問、圖文匹配、釋義、速讀、略讀、思維可視化、評價等策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獲取所學知識,這是一個對繪本內容的學習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學習的過程。
(一)從圖片環游入手,抓文章主旨內容
繪本主旨是語篇故事的精髓所在。教師在繪本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圖片環 游的方式,大概瀏覽圖片,概括文章主旨,然后進入繪本學習找到證據,驗證 預測。通過此種方法讓學生抓文章主旨,不僅能幫助學生明確文本主旨,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培養了學生的預測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 本課時,在進入繪本學習時,教師讓學生先進行預測: What? is the story about?A.It’s about robots. B.It’s about the new teacher. C.It’s about my new friends.學生進行第一次預測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圖片環游繪本前半部 分故事的方式,瀏覽圖文,抓文章主旨,驗證預測。通過 Main idea 的閱讀策 略的運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封面開始多方面提取信息,培養 學生觀察與預測故事內容的能力。
(二)分層問題設計,分析繪本內容
要對繪本進行分層問題設計,我們可以用提問策略。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理 論中把學生的目標分類分成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根據目標 分類理論,教師的課堂提問策略應有相應的變化,提問應從記憶、理解類的低 階思維問題向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的高階思維問題發展。
1.理解類問題。本課時,在繪本教學的提問中,我們在抓主旨環節提出 基于文本大意的問題,如: What’s the title of the story?/What’s the story about?此類問題意在檢測學生的對繪本的理解。學生通過圖片環游,概括分析 繪本主旨,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篇章主要內容。
2.記憶類問題。在學習繪本的過程中提出基于文本內容的問題, 如: Who’s the new teacher? What is the new teacher like? Who fixes Mr Arty? What can Mr arty do? 等,此類問題為文章記憶類問題,學生能在文章中輕易 找到答案。學生在文章細節問題的引領下,層層推進地進行繪本故事的學習。
3.應用類問題。在故事分析的過程中,當學生分析到 Mr Arty 總是做錯
事情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ere Mr Arty?”學生結合繪本故事的內容,把自己代入角色,進行初步的觀點表述。學生經過思維碰撞,回答多種多樣,如:S1: “If I were Mr Arty, I would quit the job. ” S2:“If I were Mr Arty, I was afraid I would be fired. ” S3:“ If I were Mr Arty, I would work very hard to be a good teacher. ” S4: “ If I were Mr Arty, I would go to night school to learn more. ” 通過多種 觀點的碰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4.分析類問題。以分析為基礎,全面加工學習信息,進行內化吸收。通? 常這個階段,可以提出基于文本內涵的問題: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可以給予選項: A: Mr Arty is good at teaching maths. B: The headmaster? likes Mr Arty. C: Everyone has his own merits.此類問題為應用分析類問? 題,讓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概括所學,感悟學到的道理。培養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
5.評價類問題。在繪本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多個角色,有 Mr Arty, Mr Johns, Mrs Brown, The head master, Beth and Dan。在繪本學習后,教師提 問:Which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tter? Why? 讓學生對故事人物做出評 價并說出理由。 學生在小組內各抒己見,S1:“ I like Mr Arty. He can run fast. He’s a good PE teacher. ”S2:“ I like Beth. Because she fixed Mr Arty. She is clever.”S3:“I like Mrs Brown. She is kind. ”此類提問屬于評估和分析類提問,培養學生評價、判斷思維能力的發展。
6.創造遷移類問題。遷移創造主要體現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遷移和運用。本課時,主要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結構化輸出,來檢測學生所學。繪本故事學習的最后,教師拋出問題: Who’s your favourite teacher? Write a small passage about him/her. 由于是學生日常生活接觸的人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 了有關觀點和事實的表達方式,很快能做到很好的遷移運用。下面是一個學生 的小作文: Hello!? I'm Eric. Mr He is our Chinese teacher. He’s tall and handsome. He’s clever and kind. He often tells us funny stories in class. He is active. He can play the guitar! He is strong and sported.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running. We all like him. 學生在循序漸進地問題引領下,逐漸理清繪本思路,從而更好地內化和應用知識。
(三)思維可視化,概括和復述繪本
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 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與路徑) 呈現出來,使其更簡單易懂。Graphic Organizer 是 一個很好的把學生的思維可視化的工具。本課時,在繪本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借助 Story Mountain 的圖表來解構文本。Story Mountain 能清楚記錄故事的發生、發展、 高潮和結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講解,邊進行關鍵詞的板書(如圖 1 所示)。 繪本學習后,學生根據板書,復述故事,重構知識,內化和應用語言。 培養學 生概括、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選擇性運用閱讀教學策略,提高繪本學習效率
繪本閱讀教學策略有多種,如 Main idea, Facts and opinion, Compare and contrast, Sequence of events, Book marking, Making inference, Connect with life 等,多種的教學策略都能讓學生在繪本學習中,得到不同的收獲和啟發。本課時,運用了 Fast and opinion, Compare and contrast, Sequence of events,Connect with life 等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繪本學習過程中,首先利用 Main idea, 抓文章主旨,接著用 Facts and opinions 策略,學生細讀繪本內容,得出機器人教師勤勞卻不聰明的觀點,并能從文中找出相應 的事實證據,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在繪本閱讀的高潮部分,教師運用sequence of events 的閱讀策略, 讓學生觀察 P13-17 頁打亂的圖片(如圖 2所示) ,猜測故事發展的順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繪本故事分析階 段,利用 Compare and contrast 閱讀策略,韋恩圖對比 Mr Arty 前后變化(如 圖 3 所示) ,理解故事內涵,理清寫作結構。學生從得出機器人教師不聰明, 什么都不會,到后面發現機器人教師是一位優秀的體育老師的過程中,通過對 比分析 Mr Arty 的前后變化,發現他依然是機器人,但卻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繪本閱讀之后讓同學再次對自己的教師進行描述。建立文本與現實的聯系,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結構和閱讀策略,進行寫作輸出,合理描述對不同教師的態度和看法。
三、遷移創新策略,綜合運用語言
繪本教學的讀后環節也是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要階段。教師可以很好的 利用這個環節,設計層次遞進的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應用能力。閱讀后 的輸出活動有: 抓句子范式進行仿寫、抓內容進行文章續編,抓語言范式和話 題,進行創寫。這些活動,都能讓學生很好的利用語言進行產出,培養學生創 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抓語言范式,以結構促寫
繪本的其中一個優勢就是能提供給讀者思維邏輯的范式以及語言的范式。 本節課,從語言結構來看,作者對新教師的描寫是從外貌到性格特征,最后到 能力和愛好。每一個特征涉及的句型在繪本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都有所接觸了。 這樣自然而然地,學生在學習繪本后,都能基本掌握描述教師的簡單的語言結 構。因此,本課時,在談完了繪本故事人物后,教師引導孩子跳出文章內容, 聯系實際,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談論身邊的老師(如圖 4 所示) 。在思維導圖 的引領下,學生很快能(下轉第13版)(上接第12版)根據結構口頭分享自己喜歡的老師,并能運用事實與觀點的策略,分析人物。學生口頭表達后寫出來。通過這樣的寫作輸出,學生的語言知識增加了,結構梳理清晰了,很好地運用了語言,培養了學生創新遷移 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二)以 learning log 為載體,創新語言運用
Learning log 是東莞市教研員張凝老師提出設計的一種讓學生對繪本所學知 識進行回顧和梳理的學習任務單。任務單一般分為四個層次遞進的板塊,學生 可以選擇一項完成,也可以選擇多項完成,體現因材施教。本課時,根據繪本內容,設計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單詞、句型和悟到的 道理進行填寫。第二板塊,學生選擇一種 Graphic Organizer 梳理故事內容, 內化語言。第三板塊,對自己在故事中喜歡的人物、圖片或故事情節進行評價,并給出合理的理由。在這個板塊,學生對故事進行分析、評價,培養高階思維 能力。第四個板塊,假設球沒有打到 Mr Arty,Mr Arty 將會發生什么事情? 學 生選擇一種方式把結局補充完成。該板塊,能培養學生遷移創新的能力。
四、結束語
以上是對 AIC 教學途徑的闡述,AIC 教學途徑,通過在閱讀前激活學生的背 景知識,閱讀中啟引導學生分析繪本,合作建構,探究意義,閱讀后遷移運用 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主動自主探究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 地位。這能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表達中,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預測 和想象中,提升思維能力,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中鍛煉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在 主題意義的探究中,提升文化品格。
【參考文獻】
[1]張璐. 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行動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7.
[2]王薔.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與實踐探索[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A),2015.
[3]任潔.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問題鏈的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1,1(01):7-12.
[4]王蕊. 通過英語繪本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英語閱讀效果的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4.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思維可視化/6253941
(責任編輯: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