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櫻

摘要:目的 觀察不同劑型抗組胺藥聯合應用在過敏性鼻炎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82例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91例。結果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1.21%)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72.53%),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不同劑型抗組胺藥聯合于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近期療效顯著,不僅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而且可以降低治療后的復發率,提高預后生活質量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關鍵詞:過敏性鼻炎;抗組胺藥;不同劑型;應用價值
過敏性鼻炎又稱為變應性鼻炎,是一種由IgE介導的非感染性變態反應,當機體接觸組胺、細胞因子等過敏源時可表現為嗅覺障礙、鼻黏膜腫脹、噴嚏、鼻癢、清涕、鼻塞等癥狀[1]。近年來,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則有進展為哮喘、鼻竇炎等疾病的危險性,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2]。目前主要采用藥物療法治療過敏性鼻炎,但各藥物療效差異大。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受治療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納入標準:(1)①西醫診斷標準:所選患者均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頒布的有關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標準[3]。(2)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了解本次實驗目的,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診斷不明確或合并支氣管哮喘者;(2)合并精神、認知障礙疾病;(3)不能配合本次研究完成檢查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等疾病;(6)對本次研究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或禁忌證。
1.2 分組方法 將所選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91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為38例,年齡為20歲-59歲,平均年齡為(37.13±4.22)歲。對照組91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0例,年齡為19歲-61歲,平均年齡為(37.86±4.36)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方面有明顯可比性(P>0.05)。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所選患者采用常規西藥療法進行治療,鹽酸西替利嗪片(生產企業: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80014,規格:10mg/片 ),每次10 mg,鹽酸氮卓斯汀鼻噴劑(生產企業:德國MEDA Manufacturing GmbH,批準文號:H20150201,規格:10ml:10mg),于每天早晚噴鼻使用,每次一個鼻孔噴1下,避免直接噴向鼻中隔,每天2次,連續治療8周。
1.3.2 實驗組 所選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西替利嗪進行治療,鹽酸西替利嗪片(生產企業: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80014,規格:10mg/片),每次10 mg,使用時間為每晚臨睡前,每天1次,連續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癥狀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參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1997年修訂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判斷標準》[4],對每一項癥狀及總分進行計分,癥狀主要包括鼻癢、鼻塞、噴嚏、流涕。(2)臨床療效評估標準:按照公式:(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計算出癥狀及體征評分減少的百分率來評估療效,其中癥狀評分減少百分率大于70%表示為顯效,癥狀評分減少百分率大于30%表示為有效,癥狀評分減少百分率小于20%表示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該組例數*100 %。(3)預后情況: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服藥后有無頭痛、乏力、口干、惡心、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同時隨訪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年齡等正態定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 ±S)描述,對比采用t檢驗;性別等計數資料采用率和構成比(%)描述,對比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雙側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1.21%)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72.53%),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臨床癥狀積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臨床證候積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證候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臨床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與復發率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均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發生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均未發現明顯異常,經用藥時間延長或對癥治療均得到明顯改善。在所選患者好轉后進行3個月隨訪,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Ⅰ型變態反應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變應性鼻炎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數研究表示其發病涉及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是多因素、多環節的共同作用[4]。據不完全統計表明,過敏性鼻炎目前的發病率約為10%-20%,并呈逐年上升趨勢[5]。因此,如何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是目前臨床工作和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樊晉萍, 單寶英, 倪新強,等. 鼻淵通竅顆粒聯合匹多莫德治療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7, 32(8):1486-1490.
[2]孟魯司特鈉對過敏性鼻炎患者血清IL-5和IL-10水平的影響及安全性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7(32):6304-6307.
[3]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學分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判定標準(1997年修訂,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雜志,1998,3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