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軍
作為黨中央在延安時期親手創辦的第一所養教結合的基礎教育學校,北京市育才學校自1937年建校以來,始終追隨著黨中央的步伐,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不斷探索前行。從昔日“馬背上的搖籃”,到如今現代化的育人基地,育才學校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以紅色氣質培育時代新人。
北京市育才學校作為黨中央在延安時期親手創辦的第一所養教結合的基礎教育學校,自1937年建校以來,始終緊緊追隨著黨中央的步伐,在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引下不斷探索前行。多年來,育才學校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以紅色氣質培育時代新人。
1.在校史中學史崇德,追尋紅色氣質之源
北京市育才學校始終把校史作為重點教育內容,引領學生追尋紅色氣質之源。學校還原復制了等比例的“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老校門,在校園內設置了以“從延安到北京”為主題的大型浮雕。70周年校慶之際,學校重修校史館。到校史館參觀,學習紅色校史,感悟延安精神,成為新生入學教育和新教師入職教育的重要環節。
學校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打上了深深的紅色印記。黨中央當時創辦的收養抗日烈士遺孤和有特殊困難的干部子女的學校,就是育才學校的前身。昔日“馬背上的搖籃”,由最初的17名學生逐步發展壯大,從延安安塞到河北孫莊,再到北京先農壇,發展成為了今日擁有5600余名學生、近600名在校教職工的現代化育人基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為學校題詞,激勵了一代代育才人奮發圖強,也一次次將紅色基因厚植于育才人的心中。
在校史中學史崇德,育才學校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挖掘校史資源,探尋紅色歷程,形成紅色情懷與價值追求的認同,自覺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
2.在課程中學史崇德,夯實紅色氣質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刻闡釋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育才學校的辦學歷史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和指導思想是一以貫之、堅守不變的。延安保小時期的辦學方針明確要求,無產階級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但要把學生培養成抗日的后備軍、堅強的革命者,還要使其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途徑。育才學校積極落實黨組織抓德育的責任,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打造十二年學制下的紅色課程體系。根據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了不同層次梯度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途徑、課程評價以及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打好紅色底色。如高中的“業余黨校”課程、“延安尋根”課程,讓學生在多學科整合的探究與體驗中進一步涵養紅色氣質,即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矢志報國的政治覺悟;自強不息、品格高尚、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勵精圖治、實踐創新、開拓進取的責任擔當。
在課程中學史崇德,育才學校始終堅守教育初心,堅持黨組織對德育工作的領導,落實黨組織抓德育的責任,通過德育系列課程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各學段、各環節。
3.在踐行中學史崇德,鍛造紅色氣質之師
學校黨委堅持師德建設與專業提升相結合,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鍛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
學校黨委將校史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教師愛黨愛國、憂國憂民的教育情懷上。近年來,學校探索建立了五大獎勵制度,對教師隊伍中的骨干教師、優秀黨員、青年后起之秀,對為學校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以及引領輿論導向、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進行大力表彰。“紅色校園·青春綻放”“風雨征程九十載·創先爭優新一代”“‘創先爭優’做最好的黨員”等一系列活動,將西城區的“紅墻意識”與學校的紅色基因相結合,鍛造具有紅色氣質的育才之師。
在踐行中學史崇德,育才學校始終堅持師德的政治導向,彰顯愛黨愛國的情感、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意志和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努力讓有紅色氣質的教師培育出具有紅色氣質的學生。
回顧中國共產黨一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北京市育才學校如同滾滾歷史大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沙場求知,戰地學堂;馬背搖籃,亙古無雙。稱爾育才,信仰宏彰;革命血脈,薪火傳邦。”育才學校將永遠跟黨走,追隨歷史巨輪,學史崇德,以紅色氣質培育時代新人,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欄目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