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霞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隊伍建設在教育發展中舉足輕重。“十四五”時期,東城區教育系統提出“雙提升”工程,建設名學科基地,為優秀教師搭建高端發展平臺,努力培養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有學術影響力的優秀教師,實現教師隊伍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二中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優良的教育傳統,新時期,名學科基地成為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通道。打造理念先進、文化鮮明、實踐鮮活的名學科基地,將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多支撐點,助力學校綜合實力的提升。
一是借助名學科基地建設,形成更多優秀的課程。各學科課程之間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撐交融,形成課程群。
二是以名學科基地的建設為依托,培養名師,形成名師群體。借助名學科基地這個平臺,培養更多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素養,使更多的教師獲得長足發展,形成名師群。
三是以名學科基地建設促進和深化教研,逐漸形成以名學科基地為核心的研修群體,提升學術力量、繁榮學術研究,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形成區域學術教研發展共同體。
1.從學科群到課程群——讓名學科基地成為學校發展的“基地”
在國家課程基礎之上,在學校課程統領下,學科基地要實現由學科建設上升到課程建設,由學科群形成課程群,打造豐富的課程體系。學科基地要以課程建設為主線,圍繞核心素養、立足學科本質,凝練學科課程文化,引領教師團隊不斷提升教育理念,開展學術研究,以鮮活的實踐創新教學和育人方式,豐富學校發展的內涵。
自2007年新課程改革啟動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課程引領學校的創新發展。經過十余次的“走進二中”新課程改革研討,方向越發明確。2017年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后,學校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學校課程和學科課程體系打造的全過程。在十余年的課程改革經驗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學校邀請課標組核心專家領航學科基地課程體系建設;依托教育部和市區課程科研、教學實踐平臺,推進學科基地課程改革的實踐和研討;貫徹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想,與考試評價領域的專家共同研究,促進教師育人理念與教學理念的新發展。學校各學科基地課程體系完備,文化特色得以彰顯。
我們主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和未來的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促進優秀學生群的形成。
從學科群到課程群,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課程融合,名學科基地成為學校發展的支撐點。
2.從名學科到名師群——讓名學科基地成為教師發展的“基地”
一所學校要發展,就必須依賴學校的核心資源——教師。學校不僅要有名師,還要有名師群。名學科基地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進一步完善學科教師的培養體系,形成能適應并促進不同類型、不同特質、不同年齡階段教師發展的全方位、立體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一位普通教師、每一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都能找到一條行進的路線,成長為特色教師、優秀教師乃至卓越名師。
學校與北大、清華、中科院、北理工、北師大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形成高校學術引領、科研帶動、項目合作的機制,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此外,學校在助教計劃、師徒結對、青藍工程等多項教師培養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名學科基地建設,成立了由特級教師、市級骨干教師、“紫禁杯”優秀班主任領銜的“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充分挖掘名師所蘊含的教育資源,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培育并形成教師梯隊,努力打造一流教師團隊、名師團隊。
我們期待名學科基地能成為教師發展的“基地”。在名學科基地中,名師個體的影響力得以充分發揮,帶動團隊內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提升,進而促進教師團隊的發展。
3.從名學科到區域教研共同體——讓名學科基地成為教學科研的“基地”
名學科基地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以基地為核心,組織開展教學研究。名學科基地的教研應當是一種源于學科本源的領會把握、源于教育規律理念的學習深化、源于課堂教學實踐基礎的研究探索。這種教學研究應當是名學科基地的教育自覺。
學校各學科基地積極整合市區、集團、校內多層面的教研資源,聘請學術專家擔任指導、顧問,建立市區教研、集團校教研、校內教研等多層級教研體系;借助云平臺、4G網絡教室等技術手段,將區域性教學研究與線上教研等有機結合,與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的學校形成教研共同體。
各學科基地通過集團聯合教研、集團備課、同步直播、集團同步授課等形式,形成跨學校、跨區域、跨學科的線上線下學術研究新樣態。教研形式有創新、互動課堂有活力,有效推動了教育思想的交流、互鑒、生發和探究。
凝聚研究力量、探索教學實踐,名學科基地成為科研攻關的發力點,讓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確,讓研究的品質更有保障,引領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不斷完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校高品質發展。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