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革
“關注民族未來,發展少兒事業”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以下簡稱“宋基會”)的三項宗旨之一。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作為“宋基會”的所屬機構,一直秉承“宋基會”宗旨,以教育為主要抓手,傳承宋慶齡先生的兒童教育觀,建設兒童友好的教育環境,加強兒童教育的探索,切實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1.傳承宋慶齡的兒童教育觀
宋慶齡先生的兒童教育觀溫暖而質樸,是兒童教育事業的寶貴財富。她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主張尊重兒童的人格和自尊心,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和自主性,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她強調兒童發展的全面性,提出要鼓勵孩子們勤奮學習、健全體格、陶冶情操,還要掌握勞動知識,培養創造發明的本領。她強調“關心兒童,人人有責”,兒童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要重視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統一。她強調兒童是人類的至寶,指出兒童工作是締造未來的工作,一切工作和努力的結果,歸根結底,應該使兒童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善。
宋慶齡先生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所婦幼保健院、第一座少年宮、第一家兒童藝術劇院、第一個兒童藝術館和第一本兒童刊物……她不僅引領了當時我國兒童教育事業發展,也為我們在新時代如何做好兒童教育,樹立了榜樣、做出了表率。
2.建設兒童友好的教育環境
對于兒童來說,環境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22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在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中心”自成立伊始,便力求建設兒童友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兒童成長發展。
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心”北臨玉淵潭公園,東接世紀壇公園。目前,“中心”正在積極聯絡屬地管理部門,結合周邊環境規劃,推動建設宋慶齡兒童主題公園,力爭打造環境更加優美、功能更加完備的花園式兒童樂園。
先進的硬件環境。“中心”的教育設施根據兒童的興趣與需求,精心選擇功能、色彩、形狀、材質,突出科技、文化、藝術的魅力,吸引兒童積極體驗、深入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兒童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
可靠的安全環境。“中心”建立了嚴格的安全防護工作體系,對室內外場地、設施設備等進行網格化管理,堅持安全教育進課堂,組織兒童開展預防事故演練,為員工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確保兒童身心健康安全。
3.加強兒童教育的探索
通過不斷優化兒童教育的理念和內容,中心初步形成了自身教育特色,如“五育”并舉的體驗式教育。“五育”是指“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教育,這是兒童全面發展的關鍵內容。體驗式教育則重點強調兒童的深度參與、動手動腦和探索創新。具體來說,“五育”并舉的體驗式教育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是立足兒童的特點與需求。“中心”突破傳統科技館的混齡安排,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和社交需求,劃分體驗空間,設計體驗項目。例如,面向學齡前兒童的蒙空間,對標多元智能理論,設計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水、聲音、色彩、形狀、運動攀爬等元素;面向學齡期兒童的創空間,將科學、藝術、文化融合,設計音樂、動畫、機械、電子等主題區域;面向學齡期和青春期兒童的粹空間,以京劇、印染、陶瓷、木藝、筆墨紙硯等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設計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二是創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機會。“中心”建立專業化的教師團隊,廣泛匯聚專家和社會資源,打造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德育課程,以創玩科技為代表的智育課程,以陽光體育為基礎的身心健康課程,以藝術素養提升為代表的美育課程,以志愿服務和綜合實踐為主體的勞動教育課程。在課程實施中,“中心”注重跨學科和綜合性,將科學、文化、藝術有機融合,例如在印染、陶瓷、木藝、茶道、中醫等課程中,兒童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悟。
三是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心”開設“課前5分鐘家長課堂”,組織親子研學活動,開辦托育服務,搭建家庭教育的橋梁;“中心”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開發中心”,先后接待近600所中小學前來體驗各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組織教師遠程送課,分享體驗式教育資源;“中心”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群體的志愿者“青苗計劃”,推廣“青少年服務青少年”的志愿模式,已有近500名未成年人參與,累計服務時長超過2000小時,獲得全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榮譽。
四是培養兒童的國際視野。幾年來,“中心”舉辦中非、中日、中韓、“感知中國·美美與共”,以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等人文交流120余場次,涉及近100個國家。2019年,“中心”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共同發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項目,持續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課程研發,舉辦“可持續發展青少年在行動”系列活動,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化為兒童易于理解和踐行的課程、活動、項目。
未來幾年,“中心”將以落實“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2021-2025年發展規劃綱要”為主要任務,進一步培根筑基、守正創新,在教育的理念、環境、內容與方法等方面,不斷總結經驗、開闊視野,用更加優質的教育護佑兒童健康成長。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