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祥
摘要:小學語文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它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為了順應改革的方向,在核心素養新理念的提出下,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應運而生。教科書要體現國家意志,因此,對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體系整體解讀尤為重要,本文重點分析部編版語文教材特點,由此提出針對性教學建議。
關鍵詞: 部編版 語文 特點 建議
一、部編版語文教材特點
(一)體現核心價值觀,做到“整體規劃,循序漸進”
“部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立意高,高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指導思想明確,措施落實。措施就是八個字“整體規劃,循序漸進”。為了避免貼標簽、喊口號式的思想教育,“部編本”按照“整體規劃、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編排與分散滲透相結合的方式,以選文為主要載體,輔以精心設計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從而實現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這套教材的編寫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每個單元語文學習的目標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加以呈現,努力做到難度適宜,梯度合理,銜接自然。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后期,根據語文學習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螺旋式上升的線索。這樣的安排,不僅考慮到了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比如: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概括主要內容、閱讀策略單元、習作單元、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口語交際目標發展梯度序列、綜合性學習目標發展梯度序列等,各部分的語文要素在教科書中呈現了穩步發展、螺旋遞進的編寫原則,具有極強的前后關聯性。
(二)教材編寫的科學性
在確定編寫方案之前,編寫組對十多年來課程改革以及課程標準實施的得失狀況,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總結,根據課改的經驗,包括這些年提出的“以人為本”“自主性學習”等新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材中沉淀下來。同時,對于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問題,也注意“糾偏”。——比如,現在語文教學普遍是兩多一少:精讀精講太多,反復操練太多,學生讀書太少。新編語文教材注意到這個問題,采取了一些改進辦法。還有,關于語文知識教學的問題,新教材也力圖有所作為。
編寫組學習和繼承了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并借鑒國外先進做法,實行“編研結合”,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選擇、吸收和轉化,用來指導編寫。比如: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就采納了北師大關于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
(三)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播
1、借鑒古代蒙學讀物的形式編寫
教材中的《對韻歌》《人之初》《姓氏歌》《古對今》等課,體現了中國傳統蒙學讀物的編排特點,其中的詞和短語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語言典雅,富有文化內涵。
2、利用漢字規律編排識字
利用漢字規律識字,一上的《日月水火》滲透了象形字,《日月明》滲透了會意字的特點;一下的《動物兒歌》中,小動物的名字都是形聲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識字,滲透了形聲字規律,讓孩子在有趣的兒歌學習中,領略漢字的趣味與精妙,《猜字謎》,利用了有趣的傳統游戲形式,揭示了形聲字的造字規律。
3、選編含有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文
一上《江南》、一下《端午粽》、二上《難忘的潑水節》、二下《傳統節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節日習俗。口語交際、“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安排了民間故事《老鼠嫁女》、繞口令《妞妞趕牛》、童謠《孫悟空打妖怪》等,讓學生感受傳統故事中蘊含的趣味和道理,領略傳統語言形式的音韻美和結構美。增進傳統文化認同,了解典型的傳統文化符號,提高民族自豪感。了解生活中傳統文化,體會“文化的延續、傳承和變遷”
(四)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開放性和時代性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課文的選取、習題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適應社會轉型和時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確地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如何過濾信息,都在教材中有體現。此外,教材中的課文有較多的創新,注重經典性和適合語文教學。和原來的人教版相比,新的課文約占40%。尊重客觀存在的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學生個體差異,為了適應丌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加大了選做題和開放性題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彈性和適應性。聯系已有知識經驗,借鑒課文語言表達,指向學生生活。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對課文學習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演、猜、畫等活動形式的引入,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產生更為有趣的聯系,有利于從單純的聽說讀寫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部編版教材教學建議
(一)漢語拼音教學
教師必須首先明確漢語拼音的功能,學拼音是為了識字和普通話正音。漢語拼音只是拐杖,不是根本目的。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譬如發音不要過分要求,不要求一年級孩子直呼音節。減去沒有實際意義的拼讀。拼音是識字的工具,不是閱讀的工具。
1、把握教材,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圖,將拼音字母的發音、字形識記、識字學詞、口語表達、圖畫觀察,進行了有機的整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整合的情境圖,功能更加豐富,因為它包含著故事情境,可以將拼音學習,融入到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看圖講故事當中,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2、注重整合,拓展拼音學習的途徑。
統編本教材中,所有的音節都是帶聲調的音節,都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可以與學生的口語建立起直接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拼音學習的價值,使拼音學習直接指向生活的實際運用。鑒于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在綜合訓練中,將拼音學習與前認知經驗整合,將拼音學習與思維訓練整合,將拼音學習與游戲活動整合,將拼音的學習與認知事物、發展思維相結合。
3、強化運用,提升拼音學習的效率。
強化語境意識,復習鞏固拼音。在教材中,為學生安排了兒歌,幫助學生鞏固拼音,為復習本課的字母和之前學過的音節,提供了豐富具體的途徑,體現了拼音學習的工具價值,同時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形成初步的語感。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樹立明確的目標意識,而漢語拼音的復習鞏固應貫穿于整個小學學習階段。
(二)識字寫字教學
1.把握識字教學“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原則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注意體現課程標準的原則——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為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字是兩個不同目標,小學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我們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四會”的要求。認、講、用、寫不能齊頭并進,同步發展。一年級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把漢語漢字擺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輔助學習漢字的工具,先認字后學拼音,也是為了幼小銜接,放緩坡度,讓語文有意思。
2.先認先寫300個基本字
教材后面都有“識字寫字基本字表”。這些字構型簡單,重現率高,其中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先學這些字有利于打好識字、寫字的基礎,有利于發展識字、寫字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依據大量對小學生閱讀的調查,從字頻的角度來確定。這300字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
3.多元識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拼音認字只是其中的一種,還可以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的過多的依賴拼音識字,反而可能拖累識字的效果,不利于盡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要重視反復范讀、熟字帶生字、盡量勾連口語詞等。一年級上冊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多元識字”的教學思想,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一年級就要盡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就不光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
(三)課文教學
1、強調區分課型
“部編本”比以往教材更重視課型的區分。——一年級還看不太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2種課型,或者2種類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做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設計與實施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自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淀運用。
2、學會閱讀
《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針對閱讀提出:要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部編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識字寫字”的基礎上,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著重加強了朗讀的系列練習、字詞語的積累運用、閱讀方法的引導等。學習要點更明確了,知識體系更清晰了,操作性更強了。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提升綜合素養。每冊教材、每個單元、每篇課文要落實哪些語文知識點、能力點,其中又有怎樣的層級序列和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我們解讀文本的同時要吃透課后練習設計的意圖,了解教材編排的語文教學的“隱在體系”,明確不同階段的不同教學要點,從而有效地展開教學,分層落實語文素養構成的知識點、能力點。
(四)古詩詞教學
“部編本”語文的教材中的古詩文篇目明顯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語文園地中共安排了三首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教好古詩詞,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而不必過度的解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降低難度,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等方面講太多。比如:一年級上《憫農》,講講農民種田的辛苦,知道大致寫了什么,想象一下,就可以了。
(五)快樂讀書吧教學
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一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掌握一些讀書方法。這個欄目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些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但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孩子自己找書來讀。
(六)和大人一起讀教學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用意是激發讀書興趣,讓孩子一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一種學習方式。這個欄目要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課堂上的課,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希望這個欄目能帶動家長,多和孩子一起讀書。具體實施方法:開始可以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讀。教給家長怎樣和孩子一起讀,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一起讀”可以以朗讀為主,也可以以講讀為主,還可以對話式閱讀,但都要圍繞書面語言閱讀為主。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松地閱讀,千萬別當作學生的作業布置。根據不同的“學情”,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課文內容太淺,也可以換深一點的,還可以多找一些作品來讀。
三、總結
部編本教科書與人教版教科書相比,選文更具經典性,編排更具趣味性、可讀性和人文性。反復閱讀教科書,我們不難發現,課文努力切入當代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適應時代的要求,更具時代性。教材的課文有較多的更新,努力做好較直觀的“整體滲透”,讓語文所包含的語言、情感、審美和價值觀教育融為一體。教材不僅選文精美,更是聚焦了“語用”,明晰了語文知識和能力點,增強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實踐性。努力體現語文學習體系與教學梯度,突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以語文能力培養為主線,體現層次序列,增強實踐性、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王本華.守正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的語文教科書編寫體系——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主要特色[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09)
[3]吳 麗 娟 . 對 蘇 教 版 小 學 語 文 古 詩 文 教 材 選 編 及 教 學 研 究 的 分 析 [J]. 基 礎 教 育 研究
[4]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宄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用書語文一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李紅梅.國家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特色與學習適用性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