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摘要:把班級教學、個別教學,小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低起點,多層次”的教學形式,達到較高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進取心。
關鍵詞:低起點,多層次激發學生進取心。
引言:教師必須承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其兩個基本特征,即獨創性和個別性,因此,教師既要充分發展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的才能,又要幫助學習困難,成績較差的學生揚其所長,補其縮短。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要制定有彈性的教學目標,按照教學大綱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貼近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最近發展區,明確最低要求,促中間既保底,又培優。
所謂“低起點”就是在認真分析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適當放低教學過程的起點,使全體學生從教學過程的開始,就都能進人教學活動中去。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要充分了解學生對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的掌握情況;二是降低新知識的起點難度。例如滬科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8章“因式分解”中,因式分解的定義,書本上用很短的篇幅就引人了,所掌握的例子也只有一個,這在實際教學中就遠遠不夠。還需正反舉例,詳加敘述,才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慢慢地升到理性認識。特別對差生來講,只有“低起點”才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一味地“低起點”,不僅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還將使學習好的學生得不到充分發展,因此還必須采用“多層次”教學形式。所謂“多層次”就是在分析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識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及其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個由低到高,梯度較小,而又層次分明的問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一步一個臺階地達到本節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又使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能達到較高的層次,達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多層次”教學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學生的多層次分組:二是教師多層次設計習題,以及每章后作多層次考核。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多層次分組如果由老師一個人按成績分組是失敗的方法,它將大大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因此采取模糊方法最好,即老師只決定幾個層次小組的組長,再由學生自己去選定歸入哪個組。教師應明確提出每個層次的不同學習要求。一般來說,學生很有自知之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地估計自己。每次考核之后,小組成員都應適當變動,實行動態管理,使成績好的學生能充分發展,成績差的學生奮發向上,逐漸地向好成績過渡。
多層次設計習題是數學中“多層次”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師精心備課關鍵的一環。教師在引導學生講完一節課內容之后,主要靠讓學生做習題來鞏固和提高的。因此每節課后設計多層次的習題是“多層次”教學成功的保證。現行新教材在這方面已有了改革,出現了AB兩種不同層次的習題。A組是屬于基本范圍的,一般要求全體學生去做,B組有一定的靈活性,供成績好的學生去做。而且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還要較詳細地分出層次,提出具體要求。
例如:在九年級(上)第22章相似形,在講完“相似三角形”內容后,可針對學生具體情況,分層次做一些綜合練習。
第一層次:1.已知:如圖∠ B = ∠ADE
求證:(1)△АВС∽△ADE (2) AD · AC = AE · AB
2.已知:如圖 AB // A ’ B ’, BC // B ' C ’
求證:(1) △OAC∽△OA ' C '(2) AC // A ' C '
以上由全體學生完成。
第二層次:已知: AB 是 Rt ABC 的斜邊, CD 是高
求證: AB2 = AD·BD + AB·BD
這一層次由成績中上等學生去完成。
第三層次:
已知:∠BAC=900,AD⊥BC,DE⊥AB DF⊥AC,垂足為D、E、F
求證:AB3/AC3=BE/CF
這一層次由學生自己選擇做與不做,由于分層訓練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差生沒有強迫性,不會產生抄襲作業現象。有的差生還能嘗試去完成第二層次甚至第三層次的習題,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多層次考核是“多層次”教學實施的必要補充,每章完了以后均安排一次過關考核,它以課本習題為主,著重基礎概念和基本技能。考核完以后把已過關的學生和沒過關的學生分開,教師可以抽課外時間給沒有過關的學生補課。已過關的再進行第二層次考核,并以第二層次考試成績為參考,及時調整新的教學層次,激發學生進取心。
總之,“低起點、多層次”教學很適合初中學生的學習,而且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安憶,造成精英的經驗和智慧[ISBN928-5640-6064-0]
[2]曲大富,教育百科全書[ISBN7-5385-1642-5/G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