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睿玲 四川人民藝術劇院
就影視表演藝術而言,對于演員的表演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應當對人物角色進行充分的認知進而進行優化,確保人物特征符合表演活動,將人物的魅力充分的展現出來。為了充分展現影視表演的價值與效果,演員需要將自身與角色進行深入關聯,提升自身塑造角色的基本素養,優化自身所塑造的角色,保障人物形象更加的鮮明與豐富,進而展現影視表演的藝術價值,呈現出效果良好的影視作品。
作為演員都應當充分的意識到逼真與真實與影視表演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首先,逼真不等于真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若在影視表演中一味要求如同真實生活一樣呈現,那么武打以及槍戰等類型的影視作品就無法拍攝。所謂的真實,要求不能有任何的虛假成分摻入,但是影視表演藝術中恰恰又離不開逼真,其要求演員需要處于與現實生活幾乎一致的場景中進行表演,在經過藝術手段加工的環境中,演員應讓自己的表演與情景以及環境融為一體,而一些非規定的場景不夠真實,非角色的虛假表演以及感覺都會在這個環境中暴露無遺。
例如:在《紅色康乃馨》中某演員的一段即興表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演員在劇中飾演一位釋放犯人的妻子,當丈夫無罪釋放之后,她高興的前往商店精心挑選了一把刮胡刀送給丈夫作為禮物,當演員按下刮胡刀開關的一剎那,演員被刮胡刀的抖動嚇了一跳。現場導演看到這個鏡頭立刻要求暫停重拍,認為在這段表演中演員不能出現這樣的情緒波動,而該演員認為女人并不了解男人的刮胡刀,被震動驚嚇到才能夠與真實生活相符合,效果才更加的逼真。就這個拍攝細節而言,影視表演藝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就是逼真,甚至逼真是整個影視表演藝術的生命。站在各個意義上分析,只有靠真實的生活體驗與感受才能夠展現出逼真的感受,只是逼真不同于真實的生活那樣有著連貫的生活流程,并非具有生活的連續性。在進行影視表演的過程中,布景、道具以及服裝的設置都是偽造現實生活服務與影視作品內容的途徑,而影視表演藝術就是這些真真假假、以假亂真的藝術中再現完成的。
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有本質上的區別,藝術上的真實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所有的藝術門類而言,影視作品是最與生活相接近的,這也是影視表演藝術的特殊性賦予影視作品的特點。諸如戲劇以及舞蹈這些動感的藝術,需要一些夸張或極度的表演,影視則需要盡可能地縮減這種夸張和表演成分,促使呈現的效果與真實生活更加貼近。也正是基于這種基本要求,演員在進行影視表演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假定性與逼真性所構成的自然與藝術的審美元素。演員需要以生活為“原型”對角色進行加工,隨后形成一種藝術形態來展示和反映客觀的世界與生活,換而言之,影視表演藝術就是創造現實生活的“幻覺”。
因此,筆者所說生活的真實性與影視表演藝術的逼真性是互相對立又統一的存在,演員與角色同理,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假定性成為這兩種對立求得統一的重要手段。在影視表演藝術中,通過假定才能構成逼真,一個作品中的命運、情節以及人物都是通過編導根據實際生活的體驗所虛擬得出的,而這個虛構的過程中就形成了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的假定性。在進行影視表演的過程中,演員的逼真表演又能夠提升表演效果,進一步使假定性成為逼真,通過逼真的表演來展示出真實的生活。換而言之,在影視表演藝術中真實性與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會融為一體,進而產生奇妙的效果。
影視演員要保證塑造出的角色鮮活生動,呈現出與劇本要求一致的演出效果就必須正確的認識以及把握自身和角色之間的關系。
在進行影視表演藝術的過程中要求演員進行三結合,切實實現表演結果、表演工具與演員的統一,角色與演員之間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首先,演員應當對劇本進行仔細的分析,細致探究人物,通過自身創造性的表演凸顯出角色的特征,力求將角色形象轉化為現實。因此,影視表演藝術中演員與角色應當做到統一,互相的進行轉化與滲透。其次,在影視表演中演員與角色之間又有一個互相對抗的過程,這也能夠將演員與角色之間的矛盾關系充分的展現出來。演員無法主宰角色,而角色也不能完全服從與演員,因此不能用主仆的關系來對演員和角色的關系進行定位。
在進行影視表演的過程中,演員通常分為兩種,即本色演員以及性格演員,性格演員在進行表演中需要經歷性格的轉化過程,而在對劇本進行分析與探究的過程中,演員是表演者的第一自我,因此需要采用第三者的角度對劇中角色性格與背景進行分析。而在實際表演過程中,演員體驗劇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后,應當回歸第二自我。換而言之,在進行整個影視作品表演的過程中,演員應當舍棄自我,將自己當作劇中的角色,通過自身來實現對角色的控制。最后,演員應當采用自身的性格對劇中的事件進行肢體、情感、語言等方面的表現,最大程度地將演員與角色融為一體。
影視表演過程中演員應當具備作為演員的基本素養,才能夠保障自身塑造出角色的豐滿性、生動性。
第一,演員應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基本功為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應當有著強有力的奠基與支撐作用,同時也能夠使演員在復雜的情景表演過程中靈活的處理各個細節。
第二,演員應當具備豐富的表演技巧。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應當注重應用多重的表演技巧,進而在角色塑造的過程中獲取滿意的訴求,促使自身塑造的角色更加豐滿,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
第三,演員需要具備充足且豐富的人生經歷。演員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會體現出自身人生閱歷,演員自身人生閱歷的豐富程度會進一步提升演員對角色以及人物塑造的理解,為觀眾呈現出不同的表演方式[1]。具備豐富人生閱歷的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角色,促使自身將角色和人生經歷相融合,將人物內心的狀態充分的體現出來,保障自身的表演力更具有生命力、人物形象更加的逼真。
第四,演員應當具備良好的文化涵養。文化涵養不僅能夠幫助演員對人物的分析與揣摩,同時,良好的文化涵養也能夠幫助演員賦予角色鮮明的生命力。
第五,臺詞技巧。在進行影視表演的過程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交流依靠臺詞,而臺詞技巧中也同時包含眾多的情感[2]。在臺詞交流的過程不僅需要聲音,同時也需要韻白、動作以及表情等。臺詞技術是影視表演中演員獲取理想表演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時幫助演員進行有效的角色體現,與劇中人物深入得到交流與感受,更加真實的將整部作品呈現給觀眾。除此之外,作為塑造角色的重要抓手,演員的臺詞技巧在一部影視作品中能夠起到成熟的表達效果,只有建立在語言藝術上的表演才能夠深入人心。
在進行影視表演的過程中,演員塑造角色就是將一個平面轉化為立體,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應當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分析[3]。
第一,分析角色。作為演員應當保障自身對全劇的認識不斷深化,對角色以及其他角色的關系進行更加明確的認知,掌握塑造角色在整個劇本中所處的環境,以此實現初步把握角色的目標。
第二,構想形象。將演員和人物角色融為一體的重要環節就是構想形象,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將演員自身的人生閱歷充分帶入到角色中,并以此為理解角色的基礎,在對人物角色認知的帶動下進行充分構想與啟發。
第三,體現人物角色形象。當演員完成基本的理解分析與充足的構想之后,通過自身的表演將他們呈現出來才能夠成為塑造角色[4]。因此,演員為了充分掌握并體現角色,應當掌握基本的表演技能,借助表情、動作等多種方式展現角色鮮明的個性。
演員創作不是生產產品,不是重復一種類型模式的再加工,它需要靈動的更加廣泛的創造空間。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創作理念,自我表現與角色再現的過程中,將藝術的逼真視為對生活的如實反映這一理論并不可靠[5]。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電腦技術制作影視場景屢見不鮮,通過人工制作的方式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人工制作的方式同樣也能夠展現出角色本體,給予觀眾逼真的感覺。當下,影視演員群體中不乏一些面容姣好的演員,雖然其能夠提升角色的藝術欣賞效果,但是同樣也會混淆影視表演中的逼真性概念,用演員的生理條件與生活形態、肢體語言以及所謂的魅力在鏡頭面前展現是演員的最高標準,而這類演員單一的用原始性格去理解角色,無法實現角色的超越或再現,雖然具備一定的真實性,但是這種真實卻并非劇中人物角色的真實,表現效果難以保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經常會感覺“出戲”。
總而言之,影視演員在進行表演的過程中,“逼真的再現角色”是自身最高的標準與任務,在表演的過程中既不能與自己塑造的角色相脫離,更不能偏離角色內涵一味的表現自我,應高度重視自我與角色的完美融合。只有保障自我向角色進行過渡才能夠創造出更有藝術價值的角色,為觀眾呈現出更有感染力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