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臻 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
在當下競爭激烈的電視劇市場中,美國季播劇跨過文化溝壑、突破語言障礙、穿越時空限制,成為美國文化輸出的主力軍。我國電視劇產業近年來發展的如火如荼,有不少收視和口碑俱佳的作品輸出海外,然而國產劇在更新過程中逐漸陷入窘迫環境,單一的題材類型無法滿足日益豐富的大眾口味,同質化泛濫不斷導致觀眾流失。因此,制片商應該對多種題材類型進行嘗試,而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場熱點。從題材的新穎到內容的精彩呈現、質量的提升才是電視劇成功走向季播化的第一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國外季播劇的制播模式與商業經營對我國電視劇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按季制播”的概念源于美國電視劇產業,它以最大化效益的投入與產出機制著名,效仿者眾多,我國電視劇也開始嘗試采用季播模式。然而國產劇在轉變過程中逐漸陷入窘境:單一的題材和同質化生產,無法滿足日益豐富的大眾口味,導致觀眾流失。鑒于我國仍處在模仿與轉型期的交叉口,其癥結突出體現在以下兩點。
“按季制播”是美國電視業長期實踐的成功模式,受到美國文化輸出成功經驗的影響,日劇和韓劇很快成為這場媒體大戰中的主流。而我國在2005 年以前,“季播”尚屬新鮮事物;在國際文化交流與競爭中,我們的“季播”發展還處在簡單套用美劇、或截取美韓混搭的模式階段。
嚴格的說,國產“季播劇”是經過“嬗變”的。譬如美國季播劇中“季”的含義,不但是對自然規律中的“季節”表達,還是制作周期和盈利模式的一種概念延伸。而國產季播劇的“季”,大多是在第一部劇集播出成功后,趁熱打鐵推出的第二部、第三部“續集”,冠以“季播”名稱。雖然在劇情發展設計上,制片方汲取美國季播劇“邊拍邊播”的優點,比如:順應受眾訴求、納入現實生活中的熱點,以達到引起共鳴和擴展劇情的需要。但在制作過程中,卻采取一次性拍完,再按“季”播出的“偽季播模式”;這已經不是原本意義上的“季播劇”了,而是“妥協”于受眾收視習慣和具有本土制播特點的“季播劇”。
美劇的制播分離制度使得制片商和電視網共擔風險,降低了制片商的投資壓力,保證了電視劇高質輸出。作為播出平臺的電視網直接享有收視率數據和觀眾的收視反饋建議,這些均可作為廣告商在投資時的考量依據,以降低投資風險。最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電視劇的季播模式是基于國家審查制度之上,美國政府監管下的電視分級制度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加以區分,該項制度在有利于劇集精準投放的同時保證了知識產權的安全性。中國的電視審查制度更為嚴格,每一個制作環節都需審查,因此邊拍邊播的制播模式受到限制;同時由于“一劇兩星”等制度的存在,電視臺把控著黃金時段播出的劇集數量,很多電視劇不得已采用季播模式,而這種“偽季播劇”極易出現后續制作乏力、觀眾黏度降低等問題。此類情況的存在,仍需要我們尋求符合電視劇產業自身發展的季播化道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積極借鑒國外電視制作長處,促進自身創造力及創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結合本土文化構建適合自己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存有亟須改進的地方。
美劇的季播模式,雖說是成熟且成功的一種模式,但不適合國產劇直接采用。在借鑒學習中,我們要重視且熟知國內觀眾的收視習慣,拍出從題材到內容都精彩的作品吸引觀眾,而不是僅僅推出“季播”和“邊播邊拍”的概念。實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觀眾并非無法接受國產季播劇,他們無法接受的是寡淡的劇情還要采用季播模式。另一方面,學習優秀文化成果,不是打著“借鑒”的名義進行抄襲,也不是急功近利的把作品“套上國產外衣”進行“平移”。
高質量的文藝是基于受眾的心理需求,在題材內容等方面有創新,不唯流量是從。當下的國內影視劇市場過分重視娛樂化與消遣性,在題材方面“跟風”與“撞車”問題嚴重。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進,現象級的作品頻現:自2011 年歷史宮斗劇《甄嬛傳》橫空出世,至當下的《大宋宮詞》的熱播,“大女主”電視劇持續霸占熒屏。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的劇作如《歡樂頌》《都挺好》《陪你一起長大》也爭得一席之地,《大江大河》《覺醒年代》等年代劇也在新中國發展的歷史潮流中高歌猛進。然而,除了宮斗劇、家庭倫理劇、革命歷史劇以外,很難再有新穎的題材產出,更多的影視作品也開始出現了“換湯不換藥”的同質化生產。
同時,大多數國產季播劇的原創文本源于網絡小說,網文的確符合季播劇的長篇分段式敘事,但現已成型的文本缺乏對當下時事熱點以及市場反饋信息的關注。因此,很容易使觀眾產生一種“背離感”,這也使得國產季播劇難以“長壽”。好的選題和好的文藝作品與其接受者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關系。內容為王、創意為先,是電視文藝節目創作中需要長期探索的創新點。
我國電視劇的播出時間和規律多年以來無較大變動:①新劇在每晚的黃金時段播放兩集,第二天上午重播;經典老劇會在暑假以多部、多集的方式穿插播出,并于秋季開學前夕播完。②因為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和元宵節在寒假期間,所以主題性強、笑點集中、時長適中的娛樂性綜藝節目播出比較多。這些長期固化的播出模式潛移默化地固化了我國觀眾的收視習慣思維的養成,短時期內是難以改變的。
美國的暑期是旅游的旺季,收視率的淡季;冬季則成為收視旺季。他們的制作周期以及運行模式被美國觀眾所熟知,這是制片方長期對受眾的精神需求及生活工作規律深入研究后,加以引導和培養的結果。因此,把這種符合他們的文化生活背景、工作規律的制播模式,直接“鑲嵌”在國產電視制播之中,發展不暢就在情理之中了。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當今世界舞臺上,不同國家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必須立足于堅持文化自信、講好民族故事的基石之上,以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兼收并蓄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提高國際新環境下的競爭力,才能走得更順暢。
國產劇的劇本大多源于網絡文學,而網絡文學以現實題材和玄幻題材為主。囿于所選題材狹隘及作品本身底蘊不足,劇創改編時很難把作品做深、做細、做精。也因此導致國產“季播劇”通常在第一部創下好口碑后,匆忙上線的第二部就成了蹭熱度的“吸金劇”。前期辛苦塑造的品牌效應迅速坍塌,直接隔斷了后面的劇情發展。
美國季播劇創作的靈活性是我們缺少的,優秀編劇培養不足也是實際存在的。當然,一部作品成功與否,行業進步的快慢,具有多方面原因。我們的電視劇產業蓬勃發展,需要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制作伊始,要考慮選題對受眾精神需求的引導與滿足,創作出能給受眾帶來正確認知的好故事,同時積累品牌效應。
為道屢遷,唯變所適。美劇隨“季”調整、更新受眾對播出劇目反饋的創造力和靈活性,是國產季播劇所不具備的;這是美劇順應自身發展需求的一種行業行為。那么,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和空間,就要知道哪些可以為我所用,哪些必須摒棄。其實,競爭與發展的實質就是創造與培養。在“季播”發展推進中,制片商可以開發符合大眾品味的系列精品欄目,在播出時間上調整好工作日與周末的銜接,引導收視習慣,同時鞏固好“暑期檔”和“跨年檔”受眾優勢。然后,根據節目播出反饋及時調整制作和內容,使之更貼合“季”的模式;培養新的受眾群,最終帶動“季播模式”的形成。
國產劇的敘事結構通常采用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時間為序的縱向結構,即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尾為順序;另一種是以空間分布為主的橫向結構,即多重故事線并進,故事發展之間為并列關系的敘事方法。目前,大多數國產劇喜歡整合將兩種結構糅合,按時間發展軸、多條線索并進的敘事方法。這種敘事結構初始驚艷,但使用多了則會落入窠臼。在情節發展上,苦情和巧合范式化、角色塑造臉譜化,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
市場經濟背景下,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按季制播”,其實質就是電視劇制片方與受眾之間的消費關系。我國早期的電視劇制作環節都是獨立運營,拍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作品投放后受眾的評價,普遍存在著反向影響及反饋遲緩的現象。如今,我們要與時俱進,借鑒學習世界文化優秀成果,發現不足改之,查找不足補之。在與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鋒中,建立健全電視劇產業機制和體制,走符合我們自身發展之路。通過文化產品“走出去”到文化價值“走出去”,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
季播模式在國內尚處于探索階段,但不可否認這種模式所具備的優越性。季播劇備受爭議的點在于,無論是政策的監管力度、觀眾的收視習慣、制片商的制作水準、市場的接納能力都難以讓“季播”名副其實。國產電視劇轉入季播化制作,需要尋求新穎的原創IP,形成適宜的制播模式,即時與市場互動,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體系??偠灾魏挝幕囊?,都避免不了碰撞;寓教于樂才是電視藝術發展的最終歸宿,適應季播模式對于國產電視劇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