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雨 泰安市泰山區融媒體中心(泰安市泰山區廣播電視臺)
伴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5G 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網絡社交平臺和自媒體平臺快速崛起,數字雜志、網絡廣播、手機電視、觸摸媒體、移動電視、短視頻等新媒體業態不斷涌現,并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型、復合式的信息輸送。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大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民規模為9.89 億;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 億,占網民整體的93.7%,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 億,占網民整體的88.3%。可見,網絡信息技術重構了媒體格局,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全媒體已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對此,傳統媒體必須緊跟時代,縱深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大膽運用新機制、新技術、新模式,發展網站、微信、微博、APP、短視頻、手機報、網絡電視、電子閱報屏等全媒體矩陣,占領新的輿論場,實現新聞內容傳播的全天候延伸、全方位覆蓋、多領域拓展,進而才能形成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過去,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傳統媒體擁有較強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進入全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且可根據自身喜好和需求進行選擇,其對新聞產品的需求也更加個性化,更加注重體驗和服務。尤其是“Z 世代”(1995—2010 年出生的年輕群體)的崛起,他們是數字技術的原住民,互聯網和數碼產品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個性鮮明、獨立,愿意追求和嘗試各種新生事物,也懂得如何去挖掘更好的服務,且正逐漸成長為新文化、新消費、新經濟的主導力量。因此,傳統媒體要想吸引更多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引發其共鳴共情,就必須以需求為導向,為其提供各式各樣集服務式、體驗式、互動式于一體的新聞產品。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顛覆的不僅是媒體發展方向和信息傳播方式,更加速推動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出現。全程媒體,指一個新聞事件從發生到結束,媒體已基本實現了全程同步記錄、拍攝、編輯、傳輸和傳播,讓新聞事件無時無刻不處于傳播中,如同全程現場直播;全息媒體,指在全媒體環境下,新聞產品已打破傳統文圖、視頻傳播的模式,產品內容及傳播形式更多元、立體,涵蓋文圖、視頻、AR、游戲、電子屏等,實現了報道事件的多方位、多角度再現;全員媒體,指隨著智能手機的應用和普及,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門檻大幅降低,人人都有話筒和鏡頭,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變得無處不在;全效媒體,指媒體越來越分眾化,能夠根據受眾的不同喜好,量身定制所需信息,通過分眾化與移動化的融合,充分開拓信息、社交等疊加服務,釋放文圖、影音等信息更加強大的效能,讓傳播更精準、更高效,進而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
“四全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必將推動傳統媒體創新新聞傳播形式,如文字、圖片、聲音、視頻、AR 等,并針對不同受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進行多層次、立體化、融合性、全方位的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這要求傳統媒體記者在采寫新聞時,根據各傳播媒介的特點,生產出多樣化的新聞產品,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換言之,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的地位和競爭力面臨巨大挑戰,只有順勢而為,積極轉型,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
全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報道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的內容,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的新聞信息,需要新聞記者同時掌握多種技能。電視新聞記者必須主動適應全媒體傳播途徑,才能夠令自己具有足夠的核心競爭力,例如,掌握全媒體新聞的制作方法以及出鏡報道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根據不同媒體平臺終端的特點制作出能夠適應媒體的新聞產品,從而保證新聞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全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傳統電視新聞作為單方面新聞傳播,并不需要過多考慮用戶反饋,而交互性的提升需要新聞記者采取平等視角來看待用戶群體,以用戶為中心將成為全媒體時代的一種趨勢。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一條新聞信息需要在各個媒體平臺中進行多次制作,結合用戶畫像、喜好以及新聞閱讀需求等多方面要素來完成新聞制定,從而為用戶帶來更加個性化的新聞服務。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中的信息數據變得越來越多,在海量數據信息中,不僅擁有高質量信息,還存在大量冗余信息,這部分冗余信息將會給用戶體驗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用戶在篩選有用信息時,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整合信息內容,精力與時間的浪費將會令用戶對新聞服務的需求提高。所以,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具備足夠的信息深度解讀能力,以此在海量數據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數據信息,從而增加新聞報道的內容質量。
全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傳播方式有很多,由于新媒體的信息發布門檻較低,所以受限于用戶年齡、知識、思維能力的不同,各種信息之間的質量往往參差不齊,難免存在理性不足等情況,社會輿論在信息高速傳播中能夠快速發酵。而電視新聞記者作為主流媒體的代言人,其觀點在大部分用戶的眼中具有一定權威性與引導價值。所以在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在經過深入調查之后對信息做出精準的判斷,然后及時做出歸納與總結,從而得到符合社會價值觀的結論,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因此,輿論引導能力是電視新聞記者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四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能發布新聞,新聞的真實性難以保證。更有甚者為博人眼球、獲取利益,胡編亂造,以訛傳訛,傳播內容低俗的信息,引發消極的社會輿論,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新時代的記者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職業道德,牢記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擔負起社會責任;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以服務人民群眾為中心,深入基層獲取信息,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傳播有價值、有溫度的新聞。
當前,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傳統媒體記者要適應新形勢、新需求,就必須走出舒適區,積極轉型發展。首先,樹立全媒體意識。秉持“移動優先”的全媒體理念,改變傳統新聞采寫方式和單一傳播模式。這要求記者在選題策劃和采訪環節優先考慮全媒體,并根據不同傳播平臺的內容需求,在創作中優先制作新媒體產品,打破以往只滿足傳統媒體需求的慣性思維。其次,培育互動思維。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以往的單向傳播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受眾升級的需求,雙向互動已成為發展趨勢。尤其是針對年輕人體驗式消費這一新特點,記者需培育互動思維,以線上互動交流、線下互動活動等多種形式吸引和鎖定受眾群體,從而生產出更多受眾喜歡的產品。最后,強化用戶思維。從傳統媒體時代的讀者思維轉變為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思維,表面上都是指向受眾,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傳統媒體時代,是“我寫你讀”的單向傳播。而全媒體時代,記者的用戶思維強調的是“用戶本位”,要利用多平臺對同一條信息進行不同需求的生產加工,進而滿足不同受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全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上的自媒體平臺和網絡社交平臺已然成為全民發聲的舞臺,文、圖、視頻等信息鋪天蓋地。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信息傳播的內容和途徑,但信息大爆炸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亂花漸欲迷人眼”成為當下受眾面臨的主要困擾之一,且信息內容呈現泛娛樂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征。在媒體的新聞傳播力競爭中,技術會更迭,介質會變化,但無論新聞以何種新形式、新模式呈現,守正創新,堅持“內容為王”,向受眾傳播真實、準確、高品質的信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才是最核心要義。對于傳統媒體記者而言,一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性,高效判斷新聞價值。在全媒體環境下,互聯網、大數據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人們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是能進行遠距離、實時的交流,信息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信息的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能滿足受眾需求的信息,就變得尤其重要。因此,新時代的記者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開放的思維,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內容,幫助受眾便捷、高效地獲取有用的信息。二是要找準新聞報道的切入點,提高受眾的接受度。在新的輿論生態下,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發展,除了要注重價值轉播,還要找好新聞報道的切入點。自說自話或高高在上說話的時代已經過去,要充分發揮全媒體互動交流的優勢,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生動、形象、直觀、清晰地呈現新聞內容,提高受眾的接受度,從而發揮正向的輿論引導作用。三是以文化人,堅持問題導向,深挖新聞內涵。傳統媒體記者轉型,除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還要充分發揮思想引導作用,以文化人,讓受眾在新聞報道中收獲更深層次的體悟。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和呈現方式雖發生變化,但新聞的本質沒有改變。因此,增強“四力”,深耕垂直專業領域,創新豐富表現形態,做全媒體復合型人才是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的最優路徑。首先,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記者要增強“腳力”,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抓“活魚”,創作出反映群眾生活、富含真情實感的作品,并借力全媒體傳播,發出好聲音。其次,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記者要不斷增強明辨是非的“眼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給假新聞、假消息傳播的空間,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最后,一篇出彩的文章能夠體現作者的邏輯、視角、表達、格局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全媒體時代的記者要增強“筆力”和“腦力”,勤學習、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判斷力,做有深度、有思想、有見識的記者;不斷改文風、改作風,下苦功把稿子寫實、寫準、寫到位;同時擅用圖片、音頻、直播、視頻等,豐富傳播形式,用專業的知識、研判視角分析和解讀新聞內容和價值,從而生產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需要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電視新聞記者本身便掌握新聞工作的能力,通過加強對網絡技術的學習,可以通過對視聽技術的靈活組合應用,完成對新聞采編以及其他新聞工作的優化。電視新聞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能夠有效提高新聞制作的整體質量,因為新媒體技術是時代發展后的產物,能夠令新聞媒體改變傳統電視新聞的表達、發布方式,通過使用各種新媒體平臺能夠有效拓展新聞傳播性與影響力。電視新聞記者在這種訴求之下需要學會通過新媒體與其他行業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此來拓展新聞信息媒體的來源,而且記者通過自身的溝通能力以及業務能力,還可以獲得更多的新聞資源,維持新聞媒體的權威性。
全媒體時代,傳播格局已然發生深刻改變,傳統媒體記者只有跟上時代步伐,堅持守正創新,從思想理念、內容生產等多方面進行轉型突破,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