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楠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被尊稱為“茶界泰斗”的中國當代著名的茶學家、中國現代茶學創始人之一張天福教授,一生致力于從事茶業教育、生產、科研、制茶、機械研究和名茶審評,開創了我國近代茶葉科教之先河。其精通中國茶學,將茶文化與處世之道融合升華,不僅延承了中國傳統茶文化精神,還為新時代茶學界與茶業界的文化傳承指明了方向,有力推動了中國現代茶業與茶文化的發展。
在當今新媒體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正確分析張天福茶學思想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根據問題有的放矢,結合新媒體技術提出張天福思想傳播的新平臺和新路徑勢在必行。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有助于張天福思想能乘上新媒體傳播的快車,擴大受眾面,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張天福茶學思想的魅力,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茶文化,以及茶學思想中的豐富內涵。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媒體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其依賴性越來越強,信息溝通、查閱資料、生活娛樂等給人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因此在當前新媒體的邊界不斷變化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的下,僅用傳統媒體的敘事和傳播方式來弘揚張天福茶學思想,已經不符合當代的信息傳播語境和受眾的心理。只有結合新媒體特征構建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傳播的有效方式,才能使張天福茶學思想得到更廣更長遠的發展。
張天福豐富的茶學思想內涵對當代職業教育與道德建設方面起著很強的指引作用。在職業教育方面,張天福將自己一生對于茶的知識、經驗與感悟無私傳授。他在1935年創辦福建第一所茶校時提出了“實事求是,身體力行”的校訓,對現代職業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一直被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沿用至今。同時張天福在茶業職業教育方面提出了“三結合”及“三要求”。其中三結合是指: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教育與科研的結合,培養人才與改進技術的結合。而三要求是:一是學以致用;二是與當地生產相結合;三是技術的普及。這些教育思想對至今的職業教育仍有較強的指導意義[1]。
在道德建設方面,張天福通過深入研究了古今中外的茶藝、茶禮、茶道,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提出內涵為“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即“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2]”。這茶禮體現了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的高尚品性和處世哲學[3]。在當下我國大力推進傳統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之際,張天福的茶學思想是想通過茶這個特殊的物質載體來召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道德的回歸與發揚。
張天福茶學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如何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個重大課題,新媒體技術給張天福茶學思想進一步提升提供了契機。張天福茶學思想在傳播上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如研究茶學思想和傳播茶學思想的群體較小、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的表現形式等,需要找準問題,精準發力,才能更好實現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傳播。
張天福茶學思想是張天福在長期事茶中將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思考不斷總結而形成的,相較于中國傳統文化,張天福茶學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時間較為短暫,還十分年輕。也因茶學界在社會群體中十分小眾,以至于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傳播存在著一定局限性。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人們對茶文化的不斷重視,近幾年張天福茶學思想得以有了較大范圍的傳播。
早期張天福茶學思想傳播途徑主要依賴于以傳統媒體為主的傳播方式,如舉辦張天福思想研討會,再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報道等途徑傳播。近些年隨著短視頻、公眾號等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張天福茶學思想亟待在原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輔以一定的新媒體傳播方式,融合傳播。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傳播語境下,傳播方式的增加,傳播速度的加快能為張天福茶學文化的傳播帶來了諸多發展和傳播機遇。比如傳播載體的多元化拓展了張天福思想的呈現形式,傳播途徑的多樣化豐富了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傳播方式,傳播方式的個性化使張天福茶學思想迸發出新的活力。
在新媒體技術更新迭代、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具有多元性、復雜性、沖突性等特點的社會思潮,顯著削弱了傳統文化在媒體中的傳播效果。在這種局面下,張天福茶學思想要想在眾多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抓住人們的眼球,以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說是步履維艱。而目前張天福茶學思想傳播還存在著形式比較單一、傳播信息相對固化、信息更新頻率較低等問題,使張天福茶學思想不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尤其是張天福茶學思想在新媒體平臺傳播時常定位于宣傳型角色,受眾處于被動地位,參與度較低,也影響了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在新媒體時期,要想提升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傳播力,就要牢牢地把握新媒體所帶來的機遇,迎接挑戰,克服困難。現代傳播學先驅之一的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提出了“五W模式”,即一個傳播過程包含著五大要素: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傳播效果[4]。現從這五個方面探析新媒體技術中張天福茶學思想傳播的路徑。
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是一項持久的任務,而專業且高效的人才支撐能為應用新媒體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提供人才保障。結合張天福茶學思想傳播的現狀,可以從專業化和業余化兩方向進行新媒體人才的培養[5]。
首先是專業化的新媒體人才培養,可選擇對張天福茶學思想認同感強,有主動傳播意識的企業或單位宣傳代表,成立專門的運用新媒體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傳播隊伍,并經過一定的新媒體知識、技能培訓,使其能夠具備一定的認知判斷能力和專業能力來維護各傳播媒體。
其次是業余化新媒體人才的培養,主要基于茶學界或對張天福茶學思想有濃厚興趣的人群。這需要牽頭組織的單位發揮作用,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社交網絡和移動終端,吸引帶動更多的茶學界甚至是社會中的廣大人群參與到傳播過程中,積極地提供傳播內容、給予反饋或成為二次傳播的傳播主體。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善于抓住優秀人物和先進代表的精神實質和思想閃光點,長期性、多角度、多層次地深入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和鮮活事例,讓先進典型生動、可信、可學”[6]。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張天福茶學思想應更加重視內容上的創新,即在內容深度和表現形式上進行優化升級,使其不僅能符合當代人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且能讓所傳遞的茶學思想更加深入人心[7]。
在內容深度上,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整合資源,不斷豐富張天福茶學思想內涵。例如在舉辦“張天福茶學思想研討會”“張天福誕辰紀念日”及各類茶文化與傳統文化相關活動中,不僅要大力宣傳張天福茶學思想,還應注重向社會各界研究張天福茶學思想的人群征集新的研究成果,鼓勵各界學者深入挖掘張天福思想內涵,特別是其在新時代的意義。再將優秀的作品應用新媒體技術再創作,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吸引更多的學者參與挖掘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內涵與時代價值,不斷推出相關研究成果。使張天福茶學思想內涵的挖掘工作成為一個長期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在表現形式上,要充分應用新媒體技術,采用受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效果來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例如,融合多媒體技術提高表現力,以動畫的形式講述張天福的故事,借助短視頻及直播平臺展現,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提升觀賞體驗等。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改變了信息獲取的方式和思想傳播的手段,在互聯網提供的海量內容和無邊界的開放平臺上,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發布、傳遞或分享信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多媒體和虛擬現實等傳播媒介均為張天福茶學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新平臺。因此在應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時,應轉變傳播理念,增加傳播渠道,創新傳播形式,勇于突破傳統媒介界限,將傳播主渠道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媒體轉變,形成張天福茶學思想傳播的合力。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平臺,開通專有微博、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賬號、建立網站等,建立張天福茶學思想獨屬的系統全面的傳播體系,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打造張天福茶學思想多樣的智能傳播渠道。
在如今信息呈現“井噴式”地爆發的時代,受眾主動去篩選、整理、吸收各類紛繁復雜的信息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同時,每個受眾之間又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因此要想達到精準有效地傳播,就要求不同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要對應不同的群體,加強受眾細分,實現精準傳播。具體表現在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時,要通過應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或分工合作方式,針對不同的群體、不同的興趣點,采取差異化、分眾化的傳播策略,向他們推送真正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可以整合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弱關系和朋友圈的強關系,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傳遞張天福茶文化活動訊息,分享張天福茶學思想學習心得,由此聚集茶文化愛好者,形成網絡空間中的茶文化群體。再充分調動茶文化交流群體參與張天福茶學思想傳播的積極性,形成二次傳播,擴大傳播效果。
文化傳播需要激起受眾的“審美意趣”和“文化認同”,否則文化的傳播目的將難以達到[8]。因此,對傳播效果進行精確的分析,從而反向指導傳播內容的優化與傳播方式的調整,有助于達到傳播目的。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是雙向性的,受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信息,他們可以借助互聯網擁有眾多的發聲與反饋渠道。因此在傳播張天福茶學思想的過程中要及時接收受眾反饋的信息,借助大數據的力量對受眾需求、心理差異、瀏覽方式以及接受渠道等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和估算,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使張天福茶學思想更扣動受眾心弦,達到更好的傳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