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汕尾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時代意味著電視新聞的素材收集方式、新聞內容數據的篩選處理方式、新聞傳播方式都已經全面轉型,因此客觀上促進了電視新聞記者的認識思路調整與轉變。電視新聞記者承擔了傳播真相與事實的神圣崗位職責,電視新聞記者目前面對融媒體的業務創新挑戰,應當嚴格恪守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道德準則,并且還要靈活處理與應對新聞信息的篩選處理過程,確保電視新聞的數據信息能夠得到精準快速傳播。
崇高職業素養屬于新聞記者在當前背景環境中必不可少的核心業務素養,電視新聞記者賴以實現自身使命職責的關鍵保障因素就是優良道德素養[1]。電視新聞記者對于自身必須具備的崇高職業道德應當長期進行堅守,秉持新聞信息傳播的正確路徑與方向。作為新聞記者來講,最關鍵的道德素養準則就是尊重真相與事實,充分確保新聞數據來源的科學性以及真實性。電視新聞記者能否保持優良的記者職業道德意識,直接關系到電視新聞的傳播內容客觀性,同時也關系到電視新聞媒體本身的信譽形象[2]。
在原有的單一媒體傳播渠道背景下,很多電視新聞記者并不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阻礙了新聞記者的創新業務素養提升,導致電視新聞記者表現為狹隘與局限的思維理念意識。但是目前的電視新聞傳播模式已經受到多元化的媒體傳播路徑渠道沖擊,因此決定了新聞記者需要達到更高層次的業務創新意識。
電視新聞記者的創新實踐能力素養集中表現在創新現有的新聞傳播內容以及新聞傳播外在表現形式,電視新聞記者針對原有的新聞素材收集手段途徑應當善于進行突破。具體在現階段的業務實踐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對于多元化的新聞素材來源都要正確加以利用。與此同時,電視新聞記者對于篩選與鑒別虛假新聞資料內容的能力應當積極進行提升,避免在新聞內容中融入不良信息。
基礎業務能力構成了支撐電視新聞記者完成日常業務實踐過程的重要保障,電視新聞記者如果缺失基礎性的新聞素材收集、新聞采訪以及新聞編輯能力,那么新聞記者的日常工作任務就很難順利予以完成。電視新聞記者在自身的崗位工作中必須要逐步積累基礎業務能力,夯實與鞏固新聞記者的業務實施保障因素。電視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應當保持敏銳的眼光與視角,運用實時性與動態化的手段方法來捕捉電視新聞素材,對于電視新聞給觀眾群體帶來的情感吸引效應進行有效提升。
融媒體的本質體現在不同傳播媒介與傳播平臺的全面融合,傳統媒體以及網絡新媒體可以實現共同服務于信息傳播的目標。網絡新媒體屬于融媒體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網絡傳播媒體具備傳播海量數據信息的特性,運用快捷的路徑渠道來促進信息數據共享[3]。在當前的融媒體傳播背景下,新聞信息內容的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網絡傳播平臺客觀上允許了各種信息數據匯入到新聞傳播領域。
電視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需要面對的最關鍵挑戰就是轉變自身思維,積極融入并且適應新媒體的業務開展環境[4]。電視新聞記者對于原有的業務實施模式應當不斷實現調整與創新,通過合理引進智能化與互動性的新聞采訪業務手段來提升新聞采訪成效性,確保能夠經過實地采寫獲得生動真實的原始新聞素材。在此過程中,電視新聞記者對于業務實踐能力應當逐步進行塑造培養,敢于突破電視新聞采訪的既定思路模式。此外,電視新聞記者目前還需要應對多元化的海量新聞素材資源沖擊與影響,客觀上增大了整合電視新聞采編資料的操作難度。
電視新聞記者構成了傳遞新聞客觀事實的重要保障因素,在單一媒體的傳播模式下,新聞記者只需要通過開展新聞采訪工作,然后通過整合現有的新聞采訪素材即可形成電視新聞內容。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正確應對融媒體帶來的海量新聞數據資源,客觀上決定了電視新聞記者本身必須具備鑒別篩選新聞素材的實踐操作能力,確保為電視媒體受眾展現真實新聞數據內容。同時,電視新聞記者針對融媒體手段還要善于進行靈活運用,全面側重于溝通新聞受眾群體,獲取多元化的新聞數據資源[5]。由此能夠判斷得出,電視新聞記者在當前的融媒體環境中需要應對多個層面挑戰。
新聞傳播領域在融媒體的全新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單一路徑渠道正在得到突破。現階段的新聞媒體受眾已經可以通過登錄各種網絡終端來實現快捷化的新聞資源從而獲取目標,切實保障了新聞媒體受眾能得到準確的實時信息內容。新媒體平臺允許了新聞媒體受眾在任何地點與任何時間獲得新聞內容資源,對于單一廣電媒體的新聞資訊傳播路徑實現了有效改進。新聞傳播的路徑模式在網絡融媒體時期已經達到快捷化、時效性與多元化的標準[6]。
具體在實踐中,電視新聞記者應當致力于如下的素養能力提升措施:
電視新聞資料只有經過全面與嚴格的篩選,才能保證電視新聞素材滿足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基本要求標準。具體在篩選整合各種不同類型的電視新聞素材資料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充分運用全新技術措施,依靠媒體融合的舉措與方法來整合海量素材資源。電視新聞記者對于存在虛假性與負面消極性內容的新聞素材應當進行過濾處理,避免以上的不良新聞內容資料影響到電視媒體受眾。新聞記者對于網絡化的新聞采編資料整合技術手段應當正確進行利用,同時還要密切重視實地采訪的重要環節過程。
電視新聞節目如果要保證良好播出效應,那么最根本的基礎前提就是嚴格保證節目傳輸過程安全,并且還要確保電視媒體受眾能夠擁有優質節目收視收聽體驗。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致力于確保節目傳輸質量,正確運用網絡技術手段來支撐電視新聞信號的平穩安全傳輸。廣播電視臺的技術人員對于光傳輸設備應當進行合理使用,致力于高質量的電視節目播出效果實現。廣播電視的媒體受眾只有在全面參與節目直播反饋的前提下,相關部門人員才能準確了解受眾真實需求,據此實現改進與調整電視新聞節目內容以及播出形式的目的。電視新聞記者針對融媒體的信息化手段應當積極加以探索利用,拓寬媒體受眾在節目全過程中的參與渠道。
近些年以來,電視新聞受眾已經能夠靈活選擇各種網絡終端平臺來反饋節目改進建議,有效幫助了廣播電視部門合理創新與優化現有新聞節目內容。網絡信息化傳播渠道媒介應當運用于創新電視新聞節目內容,運用多元化的新聞節目外在表現形式來吸引媒體平臺受眾,確保網絡媒體受眾能夠擁有更為豐富的節目播放互動過程體驗。電視新聞記者應當側重于選擇貼近受眾生活場景的新聞節目內容,善于捕捉基層民生信息與動態,增進與受眾的溝通互動。新聞記者對于新穎的生活化內容應當充分融入到電視新聞中,從而達到明顯增強新聞節目吸引力與生動性的目的[7]。
電視新聞的信息內容在網絡新媒體的當前時期背景下,日益表現為多樣化的新聞傳播模式。因此,為了正確應對挑戰,作為新聞記者就要充分認識到多元化媒體融合的總體發展趨勢,積極轉變新聞采訪以及新聞內容傳播的原有實施方法。電視新聞記者擁有多個層次的媒體傳播技術手段,新聞記者應當善于溝通各個網絡傳播終端的新聞受眾群體,構建交融性的電視新聞傳播模式。
除此以外,新聞記者人員還要積極運用更為生動新穎的外在表現形式來傳遞新聞內容。電視新聞記者對于民眾日常生活的真實情景應當納入新聞采訪范圍,通過展開深層次的思想交流溝通來獲取民眾真實生活中的新聞采訪資源,將其作為電視新聞內容的原始加工素材。電視新聞記者對于動態化的新聞素材資源應當及時進行更新,避免電視新聞記者停滯于靜止僵化的新聞采訪角度。新聞記者對于實時性的新聞內容變化狀況都要加以全面了解,增強自身的新聞敏感性。
電視新聞的受眾群體渴求參與新聞播出互動過程,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有必要積極為電視媒體受眾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新聞反饋參與路徑。新聞記者以及電視新聞受眾應當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系溝通,切實保證電視新聞記者以及新聞采寫對象之間的關系融洽友善。電視新聞記者在全面開展新聞實地采訪的工作過程中,對于被采訪對象的人格尊嚴必須要給予尊重,保護被采訪對象的個人隱私權利,創建和諧與融洽的良性互動關系。
電視新聞記者對于多元化的新聞受眾反饋建議收集獲取渠道都要積極加以利用,結合多元化的路徑渠道來全面收集電視媒體受眾的改進建議。唯有如此,電視新聞記者才能深刻認識到現有的業務實施局限,從而實現合理優化新聞采訪業務模式的目標。新聞記者對于微信公眾號、抖音網絡平臺以及其他信息化渠道都要積極進行利用,虛心傾聽與收集電視媒體受眾的反饋改進建議,不斷促進新聞記者自身的綜合業務實踐素養優化與提高。
經過分析可見,電視新聞記者目前必須要正確處理與應對融媒體挑戰,電視新聞記者對于自身的綜合素養能力應當不斷加以提升。融媒體平臺具有龐大信息總量以及復雜的信息數據組成部分,其中包含負面性與虛假性的數據信息內容。在此基礎上,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積極提升自身的鑒別判斷意識,運用謹慎態度來對待記者工作實踐過程,嚴格維護電視新聞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