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基于互聯網而發展起來的電商經濟,如今已呈如火如荼之勢。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每年一度的“雙十一狂歡”都讓我們直觀的看到電商經濟的繁榮。對應的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少部分甚至是走向崩潰。基于電商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建立電商、實體與生產者三個主體,將電商與實體進行量化分析,分析四種市場情形下,電商與實體不同數量之比所呈現出來的競爭關系,探究二者未來走向。電商與實體在競爭的反復進行過程中并不會造成一方的毀滅,而是二者不斷地改進,提高各自綜合質量,并形成一種較為全面的信息共享局面。
一、我國當前實體經濟與電商經濟的發展現狀
隨著網絡的普及,電商也隨之而發展強大起來,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并帶動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據電子商務中心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全年達34.81 萬億元。另外,據阿里巴巴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11 日 24 時,2019年天貓平臺“雙 十一”購物狂歡節總交易額超2684 億元,天貓“雙十一”物流訂單也突破了十億大關。這些數據都在向我們凸顯著電商經濟強大的發展潛力,毋庸置疑,電商經濟在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電商經濟大力沖擊背景下,與此對應的是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積極轉型、調整結構已不可避免。
二、定量化競爭分析
首先,建立模型假設,主體存在三個:電商經濟中的銷售商、實體經濟中的銷售商、產品生產企業中的生產者,為了分析的方便,主體簡化為,電商、實體、生產者三個;考慮電商在實體經濟中存在著一個發展、繁榮、衰退的變化過程,主要通過實體(n或a)和電商(b)的數量比例的四種變化來簡化模擬。其中生產者數量變化不予考慮,其他的外界因素等都假定為不變。
(一)當市場中實體與電商比為 n:1,其中n大于1
此時實體占據主導優勢,電商處于被動局面。電商在這種情況下屬于剛開始興起階段,市場上只存在唯一一家電商,將有一部分市場被該電商占有,而數量眾多的實體則存在著激烈競爭,可以看得電商在整個競爭過程中屬于相對劣勢地位。然而,由于電商屬于新型模式,在銷售方式、營銷方式等方面顯著不同,可以提升自身優勢,穩住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可以積極開發新的市場。在這種情形下,實體可能存在兩種解決途徑,一是由于實體往往會擔心電商發展迅速而占據較多的市場份額,所以會考慮進行聯合抵制,如壓低產品價格,使得電商被迫退出市場,電商則由于勢單力薄無力反抗;二是實體發現電商這種新的模式有利可圖,可能會考慮進軍電商以拓寬市場。生產者無非就是在選擇是否與電商合作之間進行權衡,如果看好電商的發展前景,生產者有可能會選擇與電商進行合作以拓寬銷售渠道;如果不看好電商的發展前景,顯然生產者就會放棄與電商合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兩種結果:A、電商被擠出市場,實體占據所有市場;B、二者并存,電商逐漸壯大。
(二)當市場中實體與電商比為 a:b(a>b>1)時
在此階段中電商數量迅速增加,搶占市場份額與實體經濟間的競爭加劇。面臨此時競爭,實體經濟可能做出以下選擇:A、繼續堅持發展實體經濟;B、部分實體與電商達成合作;C、部分實體完全轉向電商。對應電商而言,則是加強自身優勢發展同時擇優與實體合作。對市場中的生產者而言則是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有選擇的將貨物分配到電商和實體之間。此時,與此相對應的便是電商不斷發展壯大,電商會盡可能采取更多的措施來創新自己的銷售模式,與實體進行激烈的競爭,以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當然在競爭的同時也不乏與實體之間的選擇性合作。生產者則不會再僅僅與實體進行簡單的合作,此時生產者會權衡更多的因素,為了實現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得不有針對性的在電商與實體之間分配供貨量。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的結果:電商由于成本優勢不斷強大,相應的市場份額也就越來越多。而實體則被迫縮減,電商顯然占據著主動地位。當然,總體而言,兩者在競爭中發展。
(三)當市場中實體與電商比為 a:b=1 時
發展到這個階段時,電商發展速度加快,實體的原有市場逐漸被搶占,能夠與實體相對抗。而實體經濟此時已經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中經過了幾次優勝劣汰過程,只留下一部分尚存自身優勢。此時二者競爭處于膠著狀態,對實體來說可能的選擇:A、競爭力弱的被徹底淘汰出局;B、有良好競爭力的也積極與電商合作發展;C、完全轉向電商發展。電商此則漸漸暴露出質量、售后、信譽等問題,需放慢腳步并積極的和優質實體間尋求合作。生產者在此時可能選擇二者之一合作,也可能被二者聯合壓價。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存在的結果:電商和實體中部分已經合在一起,電商繼續發展,而電商對實體的沖擊也不會是致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