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梅






摘要:近年來,伴隨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斷飆升,民族文化認同度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民族傳統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呈現不同的特點,尤其以古詩古句為歌詞創作的音樂近年來更是比比皆是。相較于古詩詞歌曲,近現代詩詞歌曲似乎無人問津。本文通過對不同時期近現代詩詞歌曲的演唱進行對比分析,探尋近現代詩詞歌曲的魅力,同時提高歌曲演唱水平。
關鍵詞:詩詞歌曲 演唱 對比
詩詞歌曲能保留并能傳唱至今,是由其優美的曲調、獨特的情感表達以及現實的教育意義密不可分。不同時期的詩詞歌曲在歌詞描述、音樂韻律、伴奏形式等方面均呈現不同的特點。深入探析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詞歌曲對歌曲演唱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同時對提升國民文化自信和傳承民族文化意義重大。
一、詩詞歌曲概述
提起“詩詞歌曲”,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以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詩詞歌賦為主體譜曲而成的曲調,如《關雎》《樂府詩集》。也有后人通過技巧性的改編,并融合西方音樂元素制作而成的詩詞歌曲,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詩詞歌曲無不體現華夏文明決大國英雄氣魄和東方古典藝術韻味曲調跌宕起伏、宛轉悠揚,融入西方樂理的詩詞歌曲更有別樣風味和異域特色。相較于古詩詞歌曲,自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至今以近現代文人墨客書寫的新型題材的詩詞作品為基礎而創作的詩詞歌曲稱為近現代詩詞歌曲。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詩詞作品呈現白話現象,有別于古代詩詞的咬文嚼字。詩詞結構也由格律詩發展為自由詩、散文詩,如《再別康橋》2《當你老了》。以此創作的近現代詩詞歌曲較多融入西方鋼琴、交響樂伴奏和西方歌曲創作形式,同時沿用了中國古曲的一些曲風和聲調,詩詞歌曲既符合近當代音樂審美,也繼承和保留了傳統音樂的特點。
詩詞歌曲內容涵蓋廣泛,形式多樣。既包含古人創作的并歷經時代更迭沿襲和發展下來的詩詞古曲,也涵蓋以古詩詞為主體由后人融合多種音樂元素和制作形式的古詩詞歌曲,還包括以近現代詩詞作家作品為歌詞創作的近現代詩詞歌曲。本文以近現代詩詞為基礎進行歌曲演唱對比分析。
二、不同時期詩詞歌曲的演唱対比分析
本文選取了近現代三首不同的詩詞歌曲《偶然》《出塞曲》《當你老了》,在創作背景、發聲技巧、情感處理等三方面對比和分析這三首詩詞歌曲的異同。
1.創作背景的對比分析
《偶然》這首詩是由現代詩人徐志摩于上世紀20年代在英國倫敦偶遇林微因時有感而發所創。簡短的十行小詩描述了偶識林微因并對林微因產生美好情感的向往,但無奈殘酷的時代斗爭和無情的社會輿論,回歸理性,克制住了這一次偶然相遇。在《偶然》選曲上本文選擇了李惟寧的創作版本,李惟寧與徐志摩作為同時代人,經歷相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思想文化的熏陶,在時代氛圍、藝術創作習慣等方面會很相似。
《出塞曲》是由臺灣作家席慕容于上世紀70年代所作,該首詩描述了作者對草原美麗河山的震撼和真摯的思鄉之情。臺灣作曲家李南華根據席慕蓉精致的小女人形象和詩歌中細膩的情感表達,創作出校園民謠題材的《出塞曲》,與當時經濟發展迅猛、思想浮躁的臺灣社會形成強烈反差。
當你老了》這首詩原文為外文版,是由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于19世紀末所寫的一首愛情詩,音樂人趙照在原文基礎上對詩詞稍作改編,創作出了中文版的《當你老了》歌曲,創作靈感源于趙照為了自身的音樂夢想長期漂泊于外地,有一天看見母親在窗戶旁昏暗的燈光下年老的模樣,感慨時光飛逝,要多陪伴父母,由此寫下了這首歌。
《偶然》和《當你老了》創作背景較為接近,均是作者在情感失意中遇到對方,并一見鐘情,一見如故,但最終都因女方和他人結合,剛被燃起的情愫被迫中止。二者均揭露了個人情感在社會動蕩的年代,面臨社會輿論、社會階級的差異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出塞曲》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與前兩者截然不同,描述的是作者因久別大陸,無法重回塞上草原的那抹鄉愁。這三首詩雖然創作的年代不同,但都體現了對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的思念之情,都藴含了作者濃濃的個人情感和對情感的那份堅定。三首詩詞歌曲創作者均保留詩人唯美情懷曲調婉轉悠揚,最大限度保留了詩詞原有的意境和情趣。
2.發聲技巧的對比分析
(1)氣息運用的對比
《偶然》中,氣息的運用依詩詞段落不同而略有不同。第段中詩人描繪了偶遇林微因時的心境,述說一見鐘情的美好,但也知道愛情火花是無疾而終的。因此氣息要保持流暢像述說故事般連貫的將第一段唱出來。在唱到“你不必訝異,也無須歡欣”時氣息要適當強烈,弱中帶強才會體現音樂律動。(如譜例1)
第二段中詩人理性的總結兩人的相遇只是一種偶然,情緒中帶著悲涼、遺憾,但更多的對感情的克制和留戀,因此這段在演唱的時侯氣息要緊湊和強烈,開段第一句“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加重“相逢”“黑夜的”“海上”語氣,到“最好你忘掉”時氣息要變輕。(如譜例2、3)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復,氣息運用和第一段相似。整首音樂結構勻整、節奏平穩與詩詞展現了高度一致的流動性。
《出塞曲》中作者在向人訴說壩上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重回故里的急切心情。因此,歌曲的前一段要以平和的氣息吟唱,提足氣息,每句句未及時換氣,氣息要通暢,使每句歌詞能完整表達。同時,根據詞意表達適當做好尾音收氣動作,做到收放自如。如唱到“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我心中的大好河山”時,要換氣收音。當唱到“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時,(如譜例4)可以適當延伸和加重氣息,表達歌詞中的困惑。第二段歌曲節奏由慢轉快,演唱時每句都應運足氣息,且句末氣息轉換緊湊,表現出想要重新踏上草原的渴望和在草原策馬奔馳的灑。唱到“英雄馬壯,騎馬榮歸故鄉”時,放緩演唱節奏,平穩氣息,做好收尾。第二段后半段在結尾重復演唱,氣息運用和第一段一致。
當你老了》歌曲中雖然采用了不常用的八六拍節拍,但音樂旋律整體較為平和,起伏段過渡銜接也較為平穩。歌曲分AB段,A段為敘述段,歌詞表達安靜、柔和,演唱時運用平穩的氣息將每句歌詞連貫下來,在每句開始的頭一個字加重氣息突出,“當你老了,頭發白了”強化“當”“頭”等爆破音。(如譜例5)使高低音分明,音樂呈現律動感。由于歌詞長短不,演唱時氣息運用要求較高,唱到“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唱的時辰”時,(如譜例6)貼合胸腔向上到鼻腔,提足氣息,調節好氣息停頓點,流暢的將歌詞演唱出來。同時,在尾音處做好延伸處理,情感要表達到位。B段與A段氣息運用類似,但要注意連貫性。
首歌曲在氣息使用上有著共通處。歌曲旋律悠揚,節奏較為平緩,因此在演唱這三首歌曲時氣息運用也較為平緩,高低音轉換處氣息也能有序銜接,都要求連貫性、通暢性。氣息的強弱、快慢跟隨情感表達起起落落,詞曲已融為一體。但畢竟創作年代有別,演唱氣息的使用還是存在差異。《偶然》采用的是美聲唱法,演唱時由于是胸腹聯合呼吸,氣息量需求大,氣息切換和控制相對較難。《出塞曲》采用的是偏通俗唱法,相較于《偶然》,由于器官共鳴要求相對較低,氣息量不用填充過滿,演唱時平穩運用,注意前后句轉換時的氣息切換和尾句的收音控制即可。《當你老了》采用的是通俗流行性唱法,但不同之處是強調氣息的爆破和對長句換氣技巧的處理。
(2)音色處理的對比
美聲版的《偶然》樂曲抒情、柔和,因此演唱時在腔體共鳴作用下音色既要清亮,也要優美、舒展,美妙的音色與歌曲、歌詞才能融為一體。在第二段中,歌曲節奏轉,演唱時音量隨氣息的緊湊和變強也要提高分貝,隨旋律的平緩也要降低聲響。音色要做到從柔和一激情一柔和的熟練轉換。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讀演唱,因此音色處理基本和第一段基本一致。
《出塞曲》AB段主歌和副歌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A段整體韻律趨于平緩,述說式的演唱需要保持音色的平穩,為契合歌曲草原情愁主題,可以有意將喉位放低,胸腹腔共振作用下增加聲音厚度,提升音色質感。B段整體旋律變得比較活潑、激昂,音色也要適當提亮,并提高音量,唱出駿馬奔騰的澎湃場景。收尾階段,音色逐漸趨向柔和,聲音要延長,使演唱更加飽滿和意猶未盡。B段在結東時重復了A段的后半段作為結尾,節奏從快又轉為慢,音色也應切換回A段的平穩和聲音質感。
《當你老了》總體分為敘述和抒情兩段,整體音律舒緩。敘述段主歌部分曲調較短,演唱時要聲斷氣不斷,音色在平緩中要連貫和停頓有別,帶律動感。副歌部分單句曲調較長,要攢足氣息,胸腹腔共同發力,使音色一氣呵成。抒情段注重音色的連貫性,并加厚音色,提高音量,滿足情感表達需要。因此,分析這三首詩詞歌曲不難發現,近現代詩詞歌曲創作受西方音樂模式影響至深,對音色變化的處理也依主歌和副歌部分不同音律節拍、節奏以及編曲的變化而定。尤其《偶然》《當你老了》,這兩首歌曲主歌部分均為敘述段,均以舒緩的旋律述說著個人的情感故事,音色輕柔,音量較低。到副歌部分,大都以抒發感情、總結人生為主,旋律激情、高亢,音色也隨之加亮,并調高聲調,唱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情感。《出塞曲》與前兩首不同的是整首歌曲沒有明顯的主副歌界限劃分,有詩詞結構相關,同時也與民謠歌曲輕柔唯美風格密切相關。但這首歌一二段編曲節奏的轉変増加了歌曲的層次感,第一段在演唱時要求音色的平穩控制,更強調把握音色的沉重感。第二段在演唱時發聲的由慢變快、大聲力度加強,整段氣息控制要求較高,要保持音色持續的穿透力。
3.情感處理的對比分析
(1)歌詞內容領悟力的對比
《偶然》中除了要讀懂詩人徐志摩所表達的個人情感和人生感悟外,還要特別注意詩詞中結構布局和虛實的描寫手法,“云”“水”是客觀存在是自然事物,但又距離遙遠,預示著愛的投影只是瞬間,水里的云終究會隨著泛起的漣漪消散,變得虛無縹緲。“黑夜”和“光亮”是現實存在的,但只有相逢才會產生火花,錯過后便會失去光亮。虛虛實實更能表達偶然的必然性,讀懂了徐志摩內心捉摸不定的情感和對殘酷現實的無能為力。
《出塞曲》作者席慕蓉原名穆倫·席連勃,是1953年遷至臺灣的蒙古族人。這也就對作者寫這首詩的初衷不足為奇。對于故鄉內蒙古的印象,作者均是從祖父輩口里得知和想象。因此,詩中的“大好河山”“千里草原”“風沙呼嘯的大漠”“黃河”“陰山”等都是作者想象中的形象,而非真實描寫。輕輕呼喚”“一唱再唱”“榮歸故鄉”則是作者盼回故鄉的急切吶喊。演唱時,要感受作者的鄉愁之情,更要讀懂詩人字里行間細膩的情感表達。
《當你老了》原文版是一首愛爾蘭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威廉·巴特勒·葉芝對女孩茅德·岡無論經歷多少歲月洗禮,他的愛仍然堅定和忠貞。詩中詩人特意調快了時光機器,描述和繪制了一副老年女孩的模樣。同時用“多少人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真情”和“愛你哀的臉上歲月的留痕”作對比,突出他的愛是真愛。但迫于殘酷的現實和階級差異,追求廂情愿的理想愛情是如此的艱難。中文版歌詞較高程度還原了詞意,演唱歌曲時要體會作者的心境。
讀懂歌曲中詩詞內容,領悟作者寫作初衷和情感表達十分必要。通過表1可看出,這三首詩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情感需求,《偶然》和《當你老了》雖然同為表述作者愛上對方的情意,但《偶然》終究能認清現實,短暫的相逢是美好,瞬間的別離雖有遺憾但無須悲傷下去,記住曾經的美好也是一種擁有。但《當你老了》作者自愛上對方便無法自拔直至死亡,整首詩透露著無限的憂傷。而《出塞曲》表述的是思鄉情感,渴望有朝一日能踏上故鄉草原,看風景,品民情,著重強調思念之情。不難看出,雖然三首詩內容表述側重點不同,但均刻畫出個人對人或物的思念之心。
(2)情緒控制力的對比
《偶然》采用的是6/8節拍,E大調分解和弦伴奏,第一段節奏緩慢平穩,演唱時情緒也應保持平穩,但注意強弱轉換,同時保持連貫和流暢。第一句情緒要飽滿,演唱時加重我”“天”,弱化“一片”,情緒要強弱有別,后面的第二到第五句也應加重相應詞句,唱出層次感。第二段進入副歌部分節奏變快,演唱時情緒要激昂,同時要控制氣息和音量,保持勻速。強化“的”“也”,弱化“最好你忘掉”,最后收尾時回到平靜。情緒的強弱和爆發時機都要把握到位。第三段節奏由快又轉慢,并重復第一段情緒處理。
《出塞曲》為4/4節拍,整體旋律柔緩、抒情。第一段為述說段,演唱時應孕育自豪情緒,緩緩唱出家鄉迷人的風光和人文豪情。唱“請”“用”“閃著金光”“英雄騎馬壯”時情緒要加強,注意情緒強弱的控制。第二段為抒情段,節奏明顯由慢變快,要體會作者渴望回歸故鄉上戰馬跑在草原的急切心理,演唱時情緒要飽滿、充滿激情,最后結尾段由快變慢回到平緩。這首歌曲演唱技巧相對好掌握,重點在情緒的培養和演唱時的情緒表達。
《當你老了》同樣采用6/8節拍,同樣分為敘述和抒情兩端。敘述段在演唱時要仔細揣摩歌詞意境,做到感同深受,想象自己看到父母頭發花白、身體勞累的場景,情緒應調整到位。述說不等于斷氣,“當你”“老了”之間不要停頓,情緒要充滿流動性。唱到“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時,情緒要充滿力量,瞬間迸發出來,同時注意氣息的運用,避免間斷,影響情緒表達。抒情段相較于敘述段,更加注重情緒的連貫,配合抒情手法的需要。
不難看出,在演唱情緒的控制上,三首歌曲有著較多的相同之處。三首詩詞歌曲的音樂創作者均保留了原有詩詞的結構和內容,音樂律動編排也遵循詩詞的結構特點,因此充分解讀詩人的寫作特點、思緒和情感,能幫助演唱者情緒醞釀到位。
三者雖然都表述的是個人情感,但思念對象不同情緒培養目標也不盡相同,加上節拍節奏的差異,情緒流暢性、延展性、強弱控制均存在差異。演唱方法的不同,也會影響情緒的控制度。《偶然》在美聲唱法下情緒的控制力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審美能力以及樂理知識的熟練掌握度等綜合素養作為支撐。而其他兩首對情緒的控制力難度相對較低。
結語
首完整的歌曲表演一定是發聲技巧和情感表達的相互作用,缺乏情感表達的演唱只是一種炫技,而欠缺發聲技巧,情感表達再充沛也只能有氣無力,缺少骨架支撐。近現代詩詞歌曲受西方外來音樂模式影響至深,融入自身民族音樂特點的近現代詩詞歌曲,音樂曲風、編曲風格、伴奏和聲都呈現多元化。因此,對不同時期詩詞歌曲進行對比分析,熟悉歌詞作者的創作背景,分析發聲技巧和情感表達,有助于演唱水平的提升。
注釋
①齊小鳳.對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發展歷程與演唱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9,309(9)
②陳剛.中國當代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分析及韻味把握探究[J].戲劇之家2018(21)
③林岌恒.徐志摩詩詞歌曲演唱探微——以《偶然》為例海[D].上海音樂學院,2010
④徐建順.席慕蓉《出塞曲》的吟詠技巧淺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3)
⑤王豪.《當你老了》的“藝格符換”:從葉芝到趙照[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0
注: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社科特色類創新項目《中國詩詞歌曲在當代社會的演唱實踐和文化思考以中國詩詞歌曲為例》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