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笑傲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非遺舞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價值,但在非遺舞蹈的保護實踐中卻面臨社會認知度不高、技藝傳承人才流失、傳承困難等問題。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湛江非遺舞蹈,結合時代發展與現代藝術審美,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形式呈現出來,探索其保護策略,繼承和發揚,讓非遺舞蹈重煥光彩。
關鍵詞:湛江非遺 舞蹈 藝術價值 保護策略
湛江在歷史上以古老的海濱商鎮而著稱,徐聞港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它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相望、三面環海,是中國大西南的主要出海口。因為它海岸線曲折綿長、海灣眾多、海陸交通方便,所以有力地促進支持了我國海上絲路的興起與發展。
湛江市歷史悠久,文化底深厚,非遺資源豐富,在嶺南文化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雷州文化更是與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廣府文化并稱為嶺南四大文化。目前列入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名錄的項目有七十多個。
統計顯示,2006年到2011年,先后正式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雷州歌、雷州石狗、吳川飄色、雷劇等位列其中。2006年到2012年,廣東省先后正式公布的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項目里,湛江占有24項,分別是湛江儺舞、吳川飄色、雷州石狗、蒲織技藝、風節等等。還有東海島人龍舞、遂溪醒獅、雷州姑娘歌、麒麟村爬刀梯、雷劇、沈塘人龍舞、廉江白戲等頗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湛江非遺藝術,具有開放性、海洋性、包容性、冒險性等特質和風格。
當今,較少地關注湛江非遺舞蹈,遺失了它在嶺南非遺舞蹈重要位置以及獨特的區域風俗風情。然而,在強調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海洋強國的今天,湛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處,其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創新更應作為“一帶一路”視野下文化軟實力輸出的重要組成。
一、湛江非遺舞蹈的藝術價值
湛江非遺舞蹈品類繁多,猶如一塊瑰寶,具有豐富性與多元性。雷州人大膽開放,先民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都有所保留,從而使得湛江地區的文化發展始終保持鮮明的地方色彩,古老而樸素,非遺文化遺留相對完好,至今依然沿襲著傳統藝術項目。逢年過節和慶典之日都熱鬧非凡,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湛江特色。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粵西半島本色,泛海洋文化屬性。它具有獨特的、質樸的、原始的風俗民情,雷州方言、湛江音樂、湛江風俗、湛江飲食、湛江民情、雷州石狗、雷歌雷、湛江珍珠等,凸顯著湛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價值。
湛江儺舞,表現的是古代雷州半島人民敬天崇雷,形成以雷首公與五方雷將為主體,以及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儺具的種獨特的雷儺舞。形式包含“走清將”“考兵”“舞六將”與舞二真”等。湛江儺舞亦是古時期,人民祭雷遣災,禱神保平安的舞蹈,展現著湛江本士地民俗民風。至今乃流傳于麻章區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興、松竹、楊家、白沙、附城、沈塘以及吳川市的黃坡、博鋪等鎮鄉村。每逢“年例”各村都會進行儺文化活動。在湛江市麻章區舊縣村,每年也都要舉行儺舞等文化活動,非?;钴S,受到村民們歡迎。湛江儺舞被稱為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并且已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人龍舞,在湛江東海島以及沈塘都有人龍舞,這一特色泛海洋文化舞蹈。人龍舞是由人搭建組成的娛樂性舞蹈,并且具有濃厚地鄉土民風民情。民國《??悼h續志·地理·民俗》中記載:“舞龍者,前一人為龍頭,后為龍尾。次一人直臥,手抱前者腳挾后者。挨次遞抬,向街直走。則念日:騎龍頭,龍頭落下水;騎龍尾,龍尾豎上天”。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創,初為當地群眾定義為一種即興性的娛樂舞蹈,而后演變為在中秋月圓之夜狂歡的傳統節目,時至今日,依然在民眾中流行表演。該舞蹈于2009年列入廣東第三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亦被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舞鷹雄,舞鷹雄流傳于廉江、遂溪和赤坎等市縣,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大致表演的是鷹雄因猴子挑釁而激烈打斗,雄鷹用腹部頂著6米高的桿子,展翅沖天飛上去,技藝驚險而困難,極為扣人心弦,后經大肚佛善言相勸,息戰言和。舞鷹雄融合舞蹈、武術與雜技于一體,頗具特色。
陶鼓舞,起源于川瓦窯村一種民間擊樂舞蹈,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陶鼓腰間較細,兩頭蒙羊皮,擊打時發出“嘭”之聲,表演者邊舞動邊擊陶鼓,嗩吶伴奏,頗具特色。舞貔貅,又名“紫薇降貔貅”,起源流行于吳川。相傳,古代有一猛獸貔貅常危害村民,后被神童紫薇用計降服,自此造福人間。近年,表演上增加了四層人塔的“貔貅上牌山”更顯氣勢恢宏,引人入勝。
蜈蚣舞,流行于雷州石。是雷州市烏石港的先民們,創造的一種民間民俗舞蹈活動,寓意祛邪消災、祈盼安康與豐收。它起源于明代,距今接近大約400多年的歷史了。在民代的《??悼h續志·地理·民俗》當中曾記載:“仲秋日夜又有簫鼓聒耳,群童隊行,手持香火楦飾,龍獅首尾,跳舞通街,日¨舞蜈蚣者,此農民相沿之習也。”
草龍舞,赤坎區調頎村的草龍舞是先民承襲閩南傳統文化的民間舞蹈。草龍由稻草、漁網、竹篾等材料制作而成,其造型獨特、舞蹈粗獷。草龍舞通過穿、騰、扭、轉表現出海島上的漁民與洶涌的大海搏斗的狀態樣貌,傳承至今,逐漸成為一年一度元宵佳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
遂溪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遂溪更是譽為“中國醒獅之鄉”,常常登上國內外重要舞臺。遂溪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2008年李榮仔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項目南派醒獅粵西地區唯一的傳承人,他做的“獅頭”不僅夸張、醒目、還傳神威嚴。藤牌功班舞,又稱盾牌舞,起源盛行于湛江徐聞縣。徐聞陣式藤牌功班舞是一種民俗舞蹈活動,最早時象征軍事布陣形態,由戰備狀態的對抗演練逐漸演變為民間祭祀。舞蹈強化了它的表演風格,反映了人民群眾自強不息,熱愛鄉土的精神情操和祈求、平安、和諧、歡樂、富足的純樸愿望。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類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更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藝術價值是非遺舞蹈的靈魂,蘊涵著民族的藝術精神,原始的、單純的、質樸的特征能夠為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啟示。
二、湛江非遺舞蹈保護難點與重點
非遺舞蹈承載著民間的記憶,非遺既要保護也要傳承。近年來,隨著非遺舞蹈概念的提出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湛江非遺舞蹈面臨著諸多困難,藝術水平限制、難以市場化、某些企業濫用非遺概念等難題也始終困擾著非遺舞蹈的保護和傳承,如何有效地保護非遺舞蹈,傳承非遺舞蹈,值得人們研究、思考、踐行雷州、吳川、徐聞、遂溪作為湛江的地級市,是擁有眾多燦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名地與旅游勝地,對其藝術價值的挖掘、保護和傳承都是有著現實意義的。以廣泛搜集舞蹈相關文字資料及相關文藝題材為基礎,保護傳承湛江非遺舞蹈項目,是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所堅決不能放棄的,非遺舞蹈是活態”的文字史料,其蘊含著大量的、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我們不僅是湛江非遺舞蹈的見證者,更是傳承者,喚起舞蹈人與研究者的責任。共同守護這一燦爛文明。
三、湛江非遺舞蹈保護策略
1.重視湛江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
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遺存至今的湛江非遺舞蹈是非常珍貴的,我們應對非遺舞蹈加大保護力度,呼喚社會廣大民眾對非遺傳承人的高度重視和敬仰。目前,湛江非遺傳承人稀少,很大一部分已經是徐徐老者,如果我們再不重視非遺舞蹈的傳承與保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去保護他們,區域內的很多珍貴的優秀非遺舞蹈將瀕臨消失。
2.非遺進校園,傳播與推廣非遺舞蹈。
通過非遺進校園,建立非遺傳承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將非遺傳承人“請進來”與“走出去”相融合。湛江地區設有舞蹈專業的大學就有3所: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民辦)。這樣的資源條件,為保護與發展路徑有了良好的基礎,并且,將非遺舞蹈內容引入大學專業教學并開設特色課程方面,為探索與建設提供了可能性與積極意義。
3.結合旅游業,推動城市經濟文化藝術共同發展。打造實景舞臺演出,結合旅游線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利于非遺舞蹈能夠更加全面貫徹得到發展與推廣。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具旅游價值,研究者與投資商紛紛把目光投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上。利用與保護非遺旅游資源,整合非遺舞蹈,融入商業項目,市場化運營,也是非遺傳承傳播的一種方式。
結語
湛江作為擁有眾多燦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名地與旅游勝地,對其藝術價值的挖掘、保護和傳承都是有著現實意義的。在“一帶一路”文化軟實力走出去,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感召下,著眼于保護傳承湛江各類藝術文化非遺項目,致力于推動湛江文化藝術瑰寶與當代社會發展潮流、湛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需求有機結合。在不改湛江非遺舞蹈原汁原味的初衷下,與時俱進,不斷尋求創新。運用當下新媒體、新視覺傳達技術手段,打造藝術審美價值高,人民群眾印象深的實景舞臺演出,結合旅游熱門線路,既能夠推動湛江文化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又可以保護湛江非遺舞蹈,得以傳承和傳播。讓我們保護歷史文明的印跡,留住人類的生命記憶!
注釋
①饒品良.雷州文化在嶺南文化中的傳承與創新[J].職大學報,2017(2)
②許笑做,王珊.淺析湛江儺舞“考兵”的造型藝術在舞蹈當中的運用與塑造[J].大眾文藝,2017(11)
③朱培科.“人龍舞”的文化傳承與建構[J].藝術評論,2014(10
④佚名.雷州烏石蜈蚣舞.[EB/OL].廣東文化網,http:www.gdwh.co[M].cn/whyc/2010/0204/article_2079.html.2010(2)
注:本文系2019年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湛江非遺舞蹈的表演藝術與創作實踐究,編號C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