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菊容
摘要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本文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光的反射》一課為例,談談課堂教學慢在困惑時、爭議時、生成時,學生思維能力生長與發展的樣態。讓課堂“慢下來”,學會邊教邊等,讓學生充分發現與探究,這是學生經歷知識反芻、概念建構的過程,更是學生主動成長、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過程。
關鍵詞 《光的反射》 課堂教學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26
"Slow down" and Listen to the"Jointing Sound" of Thinking
——Taking the teaching of "Reflection of Light" as an example
YAO Jurong
(Guangdong Songshanh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Dongguan, Guangdong 523795)
Abstract: Education is a slow and meticulous process. Taking the lesson "reflection of light" in the first vol? ume of grade 6 of Guangdong Education Edi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owth and develop? 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when classroom teaching is slow in confusion, controversy and generation. Let the classroom "slow down", learn to teach while teaching, and let students fully discover and explore. This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experiencing knowledge rumination and concept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pro? cess of students’ active growth and realizing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Keywords: "reflection of light";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development
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的成長與思維的發展,需要知識的浸潤、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細嚼慢咽式的反芻與消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常態課的趕進度、公開課的走流程,往往使課堂呈現出高要求、大容量、快節奏的特點。師生問答的過程匆匆忙忙,學生的動手實踐大多草草收兵,小組合作探究往往蜻蜓點水。教師爭分奪秒地“教”,學生被動接受式地“學”的狀況,讓學生的學習停留在淺層的記憶與理解中,思維處于滯停的狀態。科學課堂如何走出困境?筆者經過不斷的探究與實踐,驚喜地發現,“慢下來”不光是一種教學藝術,更是培養學生思維、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本文以粵教版六年級上冊《光的反射》一課為例,談談課堂教學慢在困惑時、爭議時、生成時,學生思維能力生長與發展的樣態。
困惑時“慢下來”,讓學生充分發現與探究
教學回放:
學生分組探究“如何讓光線拐彎照到1號出口黃色小球上的黑點”后展開交流,他們在傾聽中發現,在發現中質疑,親歷“傾聽—發現—完善”的過程,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規律,掌握繪圖方法。
師:哪個小組成功照到了1號出口黃色小球上的黑點?(各小組代表舉手)看來大家都成功了,老師請一個小組上來演示一下,有請第5小組。
生:(邊演示邊解說)我們先在這個拐角放上鏡子,光線就拐彎了,為了能照亮一號出口處黃色小球上的黑點,我們就調整這個鏡子的角度(一邊說,一邊調整),當調整到一定的角度,光線就可以照到黑點了。
師:你們畫的光的傳播路線圖是怎樣的?可以展示一下嗎?(學生將記錄單放到展示臺上)同學們,看了他們的傳播路線圖與他們的演示,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你們演示(光線拐彎)是成功的,但我有一個疑問,記錄單上本來已經標示了入射光線,你們為什么讓它向上偏折了呢?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看著第5組同學)你們能不能把剛才演示的結果在圖上畫出來?
生:能。
師:好,試試看。
(學生想了想,不知從何下手。)
師:誰能幫幫他,根據演示來畫圖?
生:首先我們先用尺子畫入射光線的延長線,與鏡子相接,然后根據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方式,將連接點與黃色小球上的黑點連起來就可以了。
師:如果讓你來改一改這個圖,你會怎么改?
(學生直接在圖上修改。)
師:同學們覺得他畫完了嗎?
生:畫完了。
師:可是老師從圖中看不出光線是哪兒照入的,也不知道反射到哪兒了。
生:我知道了,我們可以用箭頭符號表示光的傳播方向。
(學生立刻在圖上補畫。)
師:他已經意識到了,畫圖時箭頭符號不可漏。可是老師又有疑問,(指著圖)光線有沒有照到鏡子上?
生:沒有。
師:我們畫圖時要學會定點,然后再將線連起來(一邊修改圖,一邊講解),這樣畫才標準。
實驗后,學生畫“光的傳播路線圖”卡殼,遇到了困惑:展示的同學能正確演示實驗,但畫出的圖出現了幾種錯誤:入射路線偏折了、表示光線的箭頭符號漏畫了、光線沒有與鏡子接觸、鏡子符號畫錯了。教師放慢節奏,強化引導:“大家看看路線圖與演示,你們有什么發現?”“誰能幫幫他,根據演示來畫圖?”“如果讓你來改一改這個圖,你會怎么改?”“圖上的光線有沒有照到鏡子上?”這樣可以讓學生發現、對比、分析、思考,給他們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在困惑時慢下來,讓學生互動評議,一起“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形成、發展的過程,在互動評議、相互糾錯中習得繪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評價等高階思維。
爭議時“慢下來”,讓學生深入地批判與質疑
教學回放:
各組學生對照上一環節的分析,修改、完善光的傳播路線圖后交流,通過進一步的對比與分析、反思與批判、總結與歸納,在弄清光的反射路線的同時,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師:經過剛才的探究,相信大家都掌握了繪圖的方法,老師再請一個組來展示一下他們的光的傳播路線圖。有請第6組。
生:這是我們畫的光的傳播路線圖,聽了第5組的匯報后,我們發現圖有個地方畫錯了。(一邊展示圖,一邊解說)這是入射光線,光線應該是直接照到鏡子上的。我們要將這條線延長到鏡面,與鏡面形成一個點,然后畫上箭頭,再將鏡子上的點與黃色小球連起來。
師:你能不能讓大家看看你是怎么樣畫的?(學生現場修改圖)看了她修改的圖,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我覺得反射光線應該要連完整。
生:他畫得還是不對,光線沒有照到鏡子上。
師:那你覺得怎么畫?
(學生上臺,找到入射光線與鏡子的連接點,然后重新畫了反射光線。)
師:你很細心,但是老師怎么覺得光線照到鏡子的背面了?
生:因為他把鏡子符號畫錯了。
師:正確的畫法是什么。(學生上前改畫了鏡子)通過修改,你們覺得繪制光的傳播路線圖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我覺得要根據光的傳播路線來定點,然后標示出箭頭符號。
師:你總結得很好,定點畫線,箭頭表方向。
生:我有補充,我覺得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鏡子的點要重合,也就是三點重合,這樣才嚴謹。
師:你很會歸納,這一點很重要。
在學會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在自己的主動探索中,才能把書本上的那些概念及其規律搞清楚,經歷思維發展的過程。此環節學生對于繪制光的傳播路線圖時有爭議,教師放慢節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發現問題、提出修改的方案,在同伴的質疑與批判中總結方法與技巧。這是學生經歷知識反芻、概念建構的過程,更是學生主動成長、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過程。
生成時“慢下來”,讓學生充分交流與反思
教學回放:
學生分組探究“在‘光迷宮’中增加隔板,如何讓光照射到2號出口的紅色小球上的黑點”,圍繞探究方案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反思,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規律,掌握繪圖方法。
師:哪個小組成功照到了2號出口紅色小球上的黑點?
生:(一邊指著記錄單,一邊說)要照到2號出口的小球上的黑點,光線要拐兩次彎,所以我們先讓光線照到1號出口方向,然后在擋板邊放上鏡子,讓它再次反射,這樣就照到了小球上的黑點了。
師:請大家仔細看看,他們畫的圖正確嗎?(一個同學舉起了手)你有不同意見嗎?
生:老師,我們組還有一種不同的畫法。
師:真的嗎?請你來展示你們的記錄單。
生:(兩位同學演示,一位同學解說)我們發現鏡子不一定要放到擋板處,我們放在入射光線與擋板之間,只要移動鏡子,光線一樣可以反射到小球上。
師:你們的組的方法與眾不同,了不起。
生: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只需要一面鏡子。鏡子方向變化,光線就會變化,所以我們把鏡子放在上方,反復移動鏡子,就可以照到2號出口紅色球上的黑點了。
師:三個小組都成功穿越“光迷宮”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們運用光的反射原理,通過改變光的方向,完成了穿越。
每個組都有各自的想法與創意,教師慢慢等待、安靜參與的過程,是學生不斷辨析、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的過程。當有學生舉手時,教師慢下來傾聽,學生展示了不一樣的問題解決方案,還與同伴一起演示。此環節的慢,給予了學生分享創意的時間,啟迪了同伴的思維。
讓課堂“慢下來”,學會邊教邊等,等學生主動發現,等學生深入思考,等學生互動批判,等學生思維碰撞,等學生豁然開朗,等學生創意迸發……真正做到:時間讓學生自己安排,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矛盾讓學生自己解決,概念讓學生自己建構,給學生思維生長的空間,讓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