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琴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育的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兼顧,其實讀和寫兩者本來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應該齊頭并進。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讓我們的語文教師陷入了“泥潭”。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育的一個主要科目,必須堅決放棄“應試教育”。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有創新的思考,提高使用語言工具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我們知道小學的語文是文質兼美的學科,思想性強、語言規范、表達方法多種多樣。學生通過教材學習,從多方面熟悉并掌握范文的表達,提高語言、布局、敘事、描寫等作文的基本能力,達到各年級作文教學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借助于模仿,發展學生感知、理解、表現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讀寫的原則,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本,應用開放的教育方法,指導啟發性學生在模仿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各種各樣的想象,進行創造性的模仿。
我們可以一邊讀一邊寫,進行邊讀邊寫的訓練。
一、以閱讀為基礎,促進學生讀寫
根據語文教育的心理研究,讀書和作文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前者是從外到內的意思吸收,后者是從內到外的思想表現,但是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礎,它從感知語言文字開始,從詞到文,從句到段,依次理解,從而把握正文的中心思想。這是一個從語言到思想、形式到內容、外觀到內部、部分到整體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探索文本的中心思想,研究作者是如何選擇中心材料,圍繞主體遣詞造句。正是這樣,他們才產生了強烈的表現欲,想用文字來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就像《火燒云》一課那樣,這篇文章通過描寫晚霞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的美。也就是說,當學生真正感受到烘云吐霧的美麗自然的不可思議時,也許會產生想要表現這種美好感情的欲望。
這是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真正含義,激發學生的認知欲望,讓他們好好讀課文,想學習原文,從而提高階段性轉變的能力。
二、多著眼于小地方,積累小事情
語言是構成語言的建筑材料。沒有詞匯的話,任何語言都無法想象。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語言,豐富自己的語言。還以《火燒云》為例,其中有很多描寫顏色的詞語,他們的構成方法各不相同。比如“鮮紅”“金燦燦”“半紫半黃”“茄子紫”“梨黃”等。教師以對這些語言的模仿為重點,讓學生讀這些語言,并適當地使用這些語言,可以使描寫風景的語言更加生動。學會了文章結構后,在模仿中要求學生開闊思路。比如“海洋藍色、魚腹白色、膚色”等,可以引導學生發散性的思考,同時教師要充分肯定創意性的答案。這樣一來,學生今后在使用表示顏色的語言時,不僅可以注意不同顏色的豐富表達,還能注意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區分微妙的差異,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樣的語言。詞匯的積累和使用應該這樣進行,讀書和作文的轉化也可以這樣進行。
三、從句子到段落,踏踏實實地提高
在讀書活動課上,通過分析和比較讓學生掌握常見的語言和常見的句型,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聯系,對于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他們表情達意的能力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首先在課文教學的時候,進行模仿文章說話的訓練。老師首先讓學生判斷是什么類型的文章,表示什么意思?然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相同的意思。最后讓學生討論,對于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哪些不同的句子來表達?效果上有什么區別呢?如《火燒云》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對學生提問:本文中火燒云形狀的變化時一般會出現什么?怎么變化?這樣的問題屬于“跳起來就能摘桃子”的問題,因為之前有根據,再加上自己的發散思維,學生的興趣普遍很高,效果也特別好。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火燒云形狀變化的豐富多彩,還能豐富他們的語言,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請說說寫寫看看
實際上,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在家庭和社會上都有“創作”的課程。所以,孩子一進入學校,開始識字就已經到了寫字的階段了,所以我們在低年級階段的課程中把識字和說話有機地結合起來。“識字”的過程一定要通過“字”“語”“文”來進行,“邊讀課文邊寫字”。
所以,我認為在語文教育中,提倡“說說寫寫、寫寫說說”是“讀寫結合”的共同作用。只要我們進行適當的指導,學生就可以從語文教材中的說話、寫話中獲得作文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掌握。也就是說,“讀”和“寫”的能力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是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記憶能力的綜合體現,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和藝術修養。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途徑還有很多,小學語文教育采用“邊讀邊寫、讀寫結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