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中學語文需要在教學任務中提高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這也是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組成傳統文化的主要部分。在語文課堂上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初中生可以通過學習古詩文,來培養對于語文科目的興趣。文章針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傳統教育;初中語文;古詩文
一、 引言
如今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了解的越來越少,而把西方的圣誕節之類當作中國傳統節日來過。著名華裔教授曾經評論:“中國留學生abc能夠說得很好,可是連中國的《論語》都不清楚。一個大學生能夠熟練地進行電腦操作,可是工作總結都寫不通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大多數的學生都會用微信等網絡語言來進行聯絡,對傳統的寫作沒有基本的認識。”以上情況的出現,可以告訴我們當代青少年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如何讓青少年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當前教育的重要課題。學習古詩文可以培養初中生對于民族語言的興趣,能夠更好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 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評價中,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評價內容缺少針對性。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無法發現自己的問題,很難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要提高古詩文教學效果,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完善評價機制,在評價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二)激勵體制不夠完善
在古詩文教學課堂上,有部分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最終的考試成績、背誦古詩文的熟練程度,未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去激勵學生。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需要一直保持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激勵,提高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應當注意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將古詩文的特點與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開展素質教育,采用激勵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環節滲透素質教育,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將先進理念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導,循序漸進地推動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教師缺少人格魅力
古詩文學習和語文學習之間有著很多異同之處。古詩文中蘊含著許多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古詩文不是白話范疇,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古詩文實用性偏低,學生會因為過于枯燥對其產生抵觸心理。教師需要有較高的人格魅力,起到表率的作用,帶動學生,讓學生直觀感受傳統文化古詩文學習的意義,體現出其真正的價值。
三、 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教材中的幾個內涵
(一)愛國主義的贊歌
對祖國保持熱愛,并且為之奮斗的精神是人間偉大精神,忠于祖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以在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很多關于愛國主義的文章。例如,《過零丁洋》,詩詞中表現了文天祥為了祖國能夠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態度;《與朱元思書》具體描寫了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做官時,對于造福百姓的真情吐露。在整個初中的語文教材中,所有表現愛國主義情懷的古詩詞大約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對人間真情的深情呼喚
人類的思想感情是文學中永恒不變的主題,在這一方面初中的古詩詞也表現得尤為明顯。從馬致遠的《秋思》可以看出作者深刻的思鄉情感;蘇軾的《明月幾時有》表達了對親人永遠的祝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可以說中國文學史中蘊藏著對人間真情深切呼喚的感情,同時也是構成古詩詞的重要主題。
(三)對社會的深刻反思和對理想、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我國歷代的文人都是在關注社會,對其人生不斷展開思考,并且在堅持不懈的努力。陶淵明在看清官場黑暗時,雖然憤然離去,獨自隱居在南山下,但是卻用自己的文筆描繪出了一個世外桃源,表達了其對于古代人民對于階級社會的不滿和厭惡,寄托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更是直接地寫明了社會不斷更替,對于百姓是一遍又一遍的摧殘;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國理念的最高體現;還有《魚,我所欲也》是道家對于義的最好詮釋。這些古詩詞中有著不同作者的思想情感,對未來生活的追求,以及對于當時社會的各種不滿,將作者的愿望、想法寄托在詩詞中,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注入了靈魂。
四、 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理解古詩文內容,找準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
教師想要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就需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進行品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古詩文的語言和現代的語言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對此接觸比較少甚至有的從來沒有接觸過,所以會比較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掌握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中的內涵,這是語文課堂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完成以上步驟后,教師可以找到切入點,融入傳統文化。比如,在學習《過零丁洋》時,幫助學生理解字詞意思后,引導學生對于詩詞中的名句進行深入思考。為什么文天祥能夠做到坦然赴死?在思考的過程中引出文天祥因為對祖國的熱愛,才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表示忠誠。然后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還有哪些歷史人物為了國家能夠犧牲掉自己的生命?激發學生愛國情感,達到語文課堂上的教學目標。
(二)結合課文,巧置情境,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僅靠說教,需要讓學生融入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才能了解古人的內心世界,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影響學生的作用,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內容,巧妙地設置情境,讓學生能夠領悟其中的深意,與古人的思想產生共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比如,學習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在完成對于詩詞的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李白寫作時的意境,體會李白為實現自己理想而背井離鄉。再為學生做出假設,在未來外出上學需要離開自己的家鄉,自己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學成以后應該怎樣報效國家?這些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三)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本地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興趣才能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語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古詩詞也是一樣。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模式來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目的。巧妙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活動。借助具有豐富歷史底蘊的場景,來開展傳統文化教學。例如,讓學生參加讀書活動,并且寫出讀后感。還可以參觀傳統文化的會演,在活動中感受文化熏陶,以此激發學生的熱情,形成傳統文化的滲透。
(四)改革古詩文誦讀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誦讀法在古詩文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文字濃縮性強,僅用簡略的文字就能表達出諸多含義,可以押韻,具有韻律美。在古詩文教學課堂上,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主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在整個誦讀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時,領悟其中的深意,可以加強對其的記憶。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這一古詩時,教師在開始講解前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音頻,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味。再引導學生自主朗誦,讀到關鍵句在腦海中描繪出該景象。教師應當積極引進教學手段,保持學生對古詩文的新鮮感,將多種教學方式結合在一起,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聯想古詩文描繪的畫面。
(五)創設古詩文生動情境,感受詩文意蘊
在語文朗誦課堂上,教師需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古詩文蘊含的深意,在朗讀教學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各類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有真切感受。例如,在學習《莊子》節選中的《北冥有魚》時,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故事與現實案例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拉近學生與文章內容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更易于學生學習。教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給學生營造一個歡快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生的情緒。
(六)巧用多主題活動推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師要為初中生創設學習情境,借助各種主題活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強化學生的人文底蘊。例如,向校方申請,提高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開設社團,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與器材,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在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下,將朗誦古詩文變成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后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傳統的灌輸式講解過于枯燥,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需要特別注意課堂氛圍的營造,為教學注入活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古詩文學習的樂趣,報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在我國傳統節日中,開展主題活動,放松學生的身心,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例如,在中秋節,組織學生進行才藝表演,讓學生朗誦古詩文,為同學們表演有關中秋節的故事。編寫一些衍生的小故事,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教師可以為其提供素材,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故事。
五、 關注作者,暢飲源頭活水
關注語文教學離不開對于作品的品讀。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詩詞就需要先了解作者本人以及其寫作背景和時代特點。許多的作品都需要學生去親自收集資料,挖掘其寫作特點,進而才能對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歷程有更深刻的認識。學生如果局限在作品本身的閱讀上就很難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內涵。只有將作品和生活背景聯系起來,才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因此,教師教學時不能一直停留在淺層知識面上,必須深入到作者的生活中,站在更深的層面思考問題。將課本上的內容豐富起來,了解詩詞中的語言特點,可以帶有感情地去朗誦古典的詩詞,領悟古詩詞的魅力,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
六、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作為初中的語文教師更加應該注重古詩文教學如何更好地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將二者相互融合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一筆精神財富,古詩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需要承擔起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古詩文教學離不開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謝林玉.“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文選編研究[D].岳陽:湖南理工學院,2018.
[2]王暢.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探析[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7.
[3]吳豹.初中古詩文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4]王莉蘋.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古詩文練習系統編制和使用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姜露,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