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屬于人民對于國家的一種深情大愛,這種情感能夠促使一個人努力地做出一些對國家富強以及人民幸福有利的行為,是推動國家發展,使整個民族更加繁榮昌盛的重要情感。歷史學科屬于家國情懷的一種重要載體,其能夠對當代青少年產生良好的家國情懷意識的熏陶和培育。但很多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答題能力,追求學生考試能夠獲取更多的分數,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因此,文章便針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地融合滲透家國情懷做出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巧妙;融合滲透;家國情懷;初中歷史
一、 引言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當代社會的文化思想也逐漸變得更加多元化。各種各樣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念也有著越來越豐富的傳播途徑,所能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讓一個青少年在教育階段便充分認清“自身是誰?”“要做什么”“從何而來”等問題,能夠幫助其樹立良好的民族精神,積極主動地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逐漸增強其家國認同感。同時,還可以幫助其樹立良好的“三觀”,有助于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初中時期的歷史學科作為一種極為關鍵的人文社會學科,在此方面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歷史教師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將家國情懷進行滲透,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推動初中生不斷向好發展。
二、 簡述家國情懷
對于家國情懷而言,其屬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也是眾多優秀文化內涵之一。其主要指的是主體對于共同體的一種高度認同,這種認同可以推動主體思想以及理念的進一步向好發展。家國情懷涉及的內涵眾多,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三種:第一,共同體意識;第二,家國同構;第三,仁愛之情。具體實現路徑:第一,個人修身;第二,高度重視親情;第三,能夠心懷天下。在我國整個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當中,有諸多優秀文化與家國情懷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第一,行孝盡忠,第二,民族精神,第三,愛國主義,第四,鄉土觀念,第五,天下為公等。可以說家國情懷是這些優秀文化的綜合反映,同時也是對這些文化的一種超越。一個良好的“家國情懷”可以顯著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更為美滿幸福的家庭,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公民意識等,其在推動國家以及民族不斷向好發展上能夠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學科屬于我國素質教育當中的一門關鍵學科,其可以在學生成長與發展方面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家國情懷教育而言,其注重的是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推動其積極主動地開展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研究,并從歷史知識當中升華思想,逐步加深學生的責任感、歸屬感以及認同感等。其中責任感的培育強調的是以學生能夠高度認同民族以及家國為基礎,努力地將自身打造成為一個擁有良好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優秀人才,可以為國家的發展進步不斷貢獻力量。對于歸屬感教育而言,其主要強調的是在歷史教學當中,學生可以在深入學習和了解其他國家歷史文化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個良好的認同心理。對于認同感教育而言,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可以將自身所學知識作為主要參考和依據,在此基礎上給予民族發展趨勢有充分的理解以及認同。站在本質的角度而言,認同感教育強調的認同對象主要是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有意識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不但有助于學生史學素養的培育和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優秀人才的塑造,有必要對其大力推行,并在實際教育教學當中給予足夠重視。
三、 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作用
(一)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學習歷史人物展現的優良品質
通過對擁有優良品質歷史人物的有效研究和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受到更為深刻的啟發,從而幫助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這一點對于初中生而言尤為重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三觀”逐漸成形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落實好對歷史人物優良品質的研究,有助于其“三觀”正確發展。
(二)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傳承以及弘揚優秀文化精神
對于家國情懷的滲透而言,其有助于更好地傳承以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家國情懷本身便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其在歷史上每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借助歷史教學可以在多個歷史時代中有效展現出這種家國情懷,從而促使學生更為深刻地感受到家國情懷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有助于其產生更為濃烈的愛國情感。在此基礎上,可以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傳承以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并能夠在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充實和豐富愛國精神以及傳統文化。
(三)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越發明顯,而且其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在這種背景下,各國文化思想也開始逐漸進入國內。這些文化思想對初中生的情感思想等都產生了程度不一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能夠讓學生理性看待多元文化,并在海量的思想文化當中抓住傳統文化這一根基,保證其思想正向發展。
四、 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靈活融合滲透家國情懷
(一)以教材為基礎深入挖掘和補充,靈活開展家國情懷滲透
對于初中時期的歷史教材而言,其濃縮了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教材當中不但講述了各個時期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同時也闡述了當時人民的喜怒哀樂,屬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一種重要教育資源。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以教材為基礎,注重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內容,同時巧施善導,合理地從多個角度開展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促使歷史知識變得更為立體,這樣家國情懷滲透也將會更為有效。
例如,在教學《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便可以通過詳細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對于民族沖撞(主要指淝水之戰)以及民族交往(主要指孝文帝改革)而言,都屬于民族交融的一種方式,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兩者都顯著地促進了南北方民族大融合。而對于北方地區民族大交融來講,其為之后隋唐時期呈現的多民族國家統一以及國家繁榮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講到這里時,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團結發展進行引入,告知學生中華民族屬于多個民族共同締造而成的,而且各個民族的界限實際上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歷史發展來看,你中有我以及我中有你,整個民族團結以及國家統一才屬于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主流旋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播放《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不但可以實現教學立意,即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悄然生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但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看待民族問題,同時還有助于促使學生借助唯物主義觀念以及民族平等原則,有效地理解和探索民族關系對國家發展以及人民發展存在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二)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家國情懷
想要讓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更加有效以及更有靈活性,需要教師能夠喚醒學生對家國情懷這一思想的認知,充分激發出學生更為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一點以往較為傳統的教材講解以及板書繪制難以產生良好效果,有必要讓學生在動態的知識講解中認知和感受知識,這樣學生能夠“穿越時空”切實走進當時的環境中,去與歷史人物以及事件進行對話,真正地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從而切實感受到什么是愛國精神。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能夠主動改變以往較為空洞的說教模式,切實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合理選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如借助多媒體開展情境教學或者是微課教學等,以此來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改革開放》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家國情懷,教師需要借助視音頻資料的方式,來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歷史情境,促使學生在這一情境當中開展家國情懷的學習以及認知。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播放一段改革開放初期背景下的我國城市房屋的一些主要構建形式以及生活區周圍的設施或者是人們出行時采取的交通方式等的視頻片段,借助這種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那個時期城市以及農村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面貌。然后再為學生展示改革開放過程中,城市以及農村人們生產、生活的相應場景圖片,讓學生在直觀的情境當中進一步接觸改革開放前后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人們生產、生活的一系列變化,通過對比的方式,來促使其感受改革開放的巨大貢獻。再通過對本節內容的詳細講解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和農村的實際生活場景展示,促使學生從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給我國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促使其生成濃烈的家國情懷。借助這種方式可以讓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也可以讓家國情懷的滲透不僅僅停留在語言以及理論層面,而是通過直觀的畫面展示以及學生的想象,更深入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對知識開展深刻的探析,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家國情懷在初中生心中的生成。
(三)借助提問引導學生思辨進一步升華家國情懷
對于家國情懷而言,其屬于歷史教學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求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可以逐步形成一個良好正確的愛國情懷,能夠擁有中國立場以及世界眼光。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歷史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中國歷史的教學,需要站在理解、包容以及借鑒這一基礎上,主動帶領學生同世界開展對話,要讓學生能夠著眼于當下的同時又能夠放眼于世界或者未來,以更為開放以及發展的角度去探索我國以前、現代以及今后的發展。由于知識的學習強調的是“學以致用”,這一點對于歷史知識同樣如此。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找到歷史知識與目前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關聯性,然后以史為鑒,利用發展的眼光以及歷史的眼光去審視當下社會。對此,則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切實結合當下實際以及教學內容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學提問,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以及空間。如此學生在問題思考當中,能夠不斷地升華家國情懷。
教師也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第一,“我國想要在國際社會立足,需要怎樣做才行?”,第二,“中美建交有什么影響”。借助這些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討活動。可以自主上網查閱資料,以理性思想的角度來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再結合歷史知識判斷當下的國際社會狀況以及大國之間的關系等等。這樣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眼界,發散學生思維,使得學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探討國家的發展策略和路徑,從而在潛移默化當中逐漸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自身具備的特點,促使其成為家國情懷滲透的主要載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進行家國情懷滲透,需要采取各種靈活巧妙地方式推動其與歷史教學的融合,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使青少年可以得到有效的家國情懷思想培養,逐步發展為合格、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歐智寧.例談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2):44-45.
[2]黃瑞玲.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J].讀與寫,2020,17(9):228.
[3]海虹.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2):12-13.
作者簡介:林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列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