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娜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專業限選課之一。本門課程包括語言的地位功能性質、語言的結構、語言的發展三個模塊。通過介紹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前沿成果,使學生對語言學領域的基礎知識有系統地了解,為進一步學習語言類其他課程打下基礎。對于小學語文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以后肩負著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與研究及其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重任,這就要求他們既要能運用好語言學的知識進行教學,同時也要成為一個有信念、有情懷的教育者。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排在首位,認為它是最高境界,是人才培養的最高要求。當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對于肩負著立德樹人歷史使命的高校來講,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日益豐富,帶給了同學們學習、生活上的便利,也帶來了對教育尤其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挑戰。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對于年齡尚小、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們而言,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那如何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已成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務。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所以大學不僅要講好思政課程,同時要利用好非思政課程,在非思政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建構課程思政模式,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緣事析理的能力于無聲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語言承載著文化,《語言學概論》課程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聽、說、讀、寫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把傳道、授業、解惑有機結合起來,推動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近年來,一系列關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先后出臺。上海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著手探索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課程同向同行的改革,并于2014年提出 “課程思政”的概念。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7年教育部發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也提出要大力開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改革。教高〔2018〕《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提出要強化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及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都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深挖各類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資源,擺脫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的困境。目前,課程思政建設正有序開展。近幾年,不少課程也已從思想教育角度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為今后更深入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借鑒的經驗。
課程思政的開展的目的就是通過把思想觀念、道德自律、中國夢教育、價值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非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等方面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課程思政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教育,目標是立德樹人。努力給當代大學生更多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正確的國家觀、正確的民族觀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堅定四個自信;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作勇擔使命,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課程思政的實施,目的就是實現非思政課程與思政課程在育人方面的同向同行。
《語言學概論》是一門闡明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學科,其內容科學、規范、嚴謹、理論性強,這些特點勢必會讓學生產生“厭惡感”,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出來,難免會認為該課程比較枯燥和困難。因此,《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必須積極響應“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樹立問題導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實現知識與思想相統一。《語言學概論》不僅講授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外,而且涉及到漢語所承載的育人元素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和“魂”。因此,《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必須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其中的營養開花結果。
“從本質上看,工具性是語言的基本屬性,但同時語言也具有文化內涵。”[2]1996年由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綱要》(供實驗用)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3]涵蓋語言在內的語文的屬性在這個綱領性文件中得到明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它不是一般的交際工具,而是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交際工具。其人文性不僅體現在文化載體方面,在運送—傳播方面也有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二元對立的,它們是不可切割的有機整體。所以,關注點不能僅在語言的工具性上,應呈現其人文性,做好文化內涵的挖掘。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授課內容涉及文明進程中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其中蘊藏著諸多思政元素。這些思想養分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好,就可以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踐行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的特點。總之,在《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可行且必要的。
愛因斯坦曾提到“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得到對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4]。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課程主要圍繞語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實踐性教學較為缺乏,以致課堂教學缺少活力,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也很難提高,存在著學習態度敷衍、抬頭率低等現象。因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不是從教學目標出發,而是依賴教材,導致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脫節。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傳統的教學模式、機械簡單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至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仍被部分教師沿用,即使用幾張PPT或一塊黑板進行授課,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僅停留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層面。教師的關注點多集中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等方面關注度不夠,以至于教學方式、方法缺少創新,學生被動式學習,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
目前,“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但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首先,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理解度不夠。“三全”育人意識和“立德樹人”意識不到位,有些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程的任務,語言類課程沒必要對學生進行過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僅注重知識的講授;其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度不夠,有些教師只做表面功夫,僅停留在口頭上的談論,未把課程思政理念與課程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過程真正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觀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5]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與意義的精準概括。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可以改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融入思政元素,激發學生更多情感的迸發,激起更多的學習熱情。
新時期,我國實施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戰略。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讓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6]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指出:“作為人類獨有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在用語言交際的同時,語言也存儲了前人的勞動和生活經驗,記錄著民族的歷史,反映著民族的思維方式,透視出民族的文化心態。”[7]也就是說,語言是文化交流與傳播過程中的關鍵要素。高校開設《語言學概論》課程,涵蓋兩個方面: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要兼顧語言學基礎知識的講授和漢語所承載的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價值層面的知識的傳播。這樣學生在學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接收到了關于價值層面的引導,這無疑對樹立大學生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助力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總而言之,《語言學概論》課程融合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舉措,是新時期對外文化交流之必然要求。
美國“管理領袖中的領袖”湯姆·彼得斯曾說:“如果你想要你的下屬為你造一艘經得起風浪的海船,不要給他們藍圖、木頭、帆和榔頭,而是要激起他們對遼闊大海的向往。人們從一個偉大的愿景中,真正感到了工作的意義。”[8]“共同愿景”的重要價值在這個比喻中得到充分的論證。育人工作亦是如此。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人師”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即要培養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四有”好老師。培養的最佳路徑是激發出學生做一個“人師”的訴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也是OBE教育理念的實踐及應用,以培育“四有”好老師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師生共同努力達成學習成果。顯然,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潤物無聲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情懷教育、底線教育等,有利于準教師們樹立職業理想,有利于“人師”培養目標的實現。
總之,從語言的自身屬性、課程教學現狀、新時期對外文化交流傳播以及培育“四有”好老師的最佳路徑等角度來講,思想政治教育都應融入到《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核心素養,建構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培養成為復合型人才。樹立了這種意識,更多地關注與探索《語言學概論》課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多角度展現基礎知識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做到學科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