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旗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
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浦爾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媒體融合”概念,其內涵正不斷擴充,并已逐漸成為傳播學發展趨勢與熱點。正如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最早對傳播技術的發展提出“地球村”,浦爾對于“媒介融合”也做了最初界定,即: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
媒介融合大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參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在中央出臺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1]學術期刊進行媒體融合不僅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而且是促進高校學術發展、提升期刊影響力的需要,更是符合市場需求,滿足受眾使用心理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報作為學校對外宣傳具有重要分量的“名片”之一,是展示科研成果、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外界學術交流、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是高職院校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織結構與寶貴資源。但由于國家對出版物采取許可制度,導致了全國范圍內高職院校中擁有公開刊號的期刊只約占10%,大多高職院校學報均為內刊(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在媒體融合時代,高職院校內刊學報不僅要面臨期刊創新與轉型的困境,還面臨著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挑戰。
內刊作為對內交流資料,學術影響力有限,對外吸引力小,投稿數量較少。而且稿源大多為本校年輕教師,少數部分為熟人推薦或約稿,有時還會出現校內稿件高達80%的現象。就學術圈而言,由于高職院校內刊學報質量水準較低,難以獲得同行肯定,導致學者們不愿投稿。總體來說,高職院校內刊學報的稿件數量不足,常出現“等米下鍋”情況,且稿源渠道單一,可選性少。
內刊沒有公開發行刊號,是造成稿件質量較低的直接原因。高等學校在教師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結題有明文規定,論文發表一般要求省級以上刊物或者核心期刊,而在內刊學報上發表的論文,在科研評價與考核時基本不被認可,所以教師們選擇直接將優質稿件、基金項目成果投向高級刊物,從而導致內刊學報接收的稿件質量水準一般。稿件質量較低,不僅使得刊物缺乏競爭力與活力,而且致使高職內刊學報處于邊緣化狀態。
高職院校內刊學報除了被外界同行否定外,學校自身也不重視。學校領導不能全面認識學報,弱化學報的功能,表現為:大多數高職院校未單獨設立學報編輯部,而將其設在科研處、教務處或圖書館下,淪為機構附屬品;沒有招聘專業編輯人士,由各專業、學科教師兼職組成,編輯隊伍專業化程度得不到保證;基本的編輯出版規范及程序流于形式,未落實“三校一審讀”制度,選稿存在主觀偏差;學校撥款經費有限,未設置專額學報發展資金,出現稿費不足,擴版艱巨,運轉困難等情況。
高職院校在創辦學報之初,未能對刊物進行準確定位,未明確刊物發展目的與方向,辦報理念模糊。大多高職學報沿用本科院校學報辦刊要求,粗略模仿,導致自身發展在形式上混亂雜亂,在內容上專業特色不足。由于高職學報發展起步晚,又多為文理兼容的綜合性季刊,所以在欄目的設置上短時間內難以形成有自身特點的欄目,樹立品牌,在學界影響力較低。高職內刊學報需要明確自身定位、辦報理念、設置與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一致的欄目特色。
傳統學術期刊以紙質載體為主,內刊學報也不例外,單一的傳播渠道嚴重限制了受眾獲取所需的信息。雖然在網絡技術的發展下,有部分內刊加入了期刊數據庫,但傳播范圍受限。而且傳統學術期刊的發行模式會造成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差,不具有新媒體“新”的特點。媒體融合時代也是大數據掌控的時代,受眾市場占據第一位,當傳統學術期刊無法滿足受眾閱讀習慣與個性化信息需求時,受眾就會擇優而選。單一媒體傳播形式與缺乏反饋互動渠道,會導致受眾市場越來越小,內刊學報面臨更加嚴峻危機。
媒體融合方興未艾,作為傳統媒體的學報期刊不斷遭遇挑戰,要想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站穩腳跟,高職學報就必須在技術洪流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突破自身困境、尋求轉型路徑,實現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持續發展、廣泛傳播。
學報作為一個院校的對外宣傳語交流的窗口,必須先進行科學的準確定位,而高職院校本身的辦學方向、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方式等都帶有獨特性,而且還承擔著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的責任,因此高職院校在明確定位與辦報理念時,應保持自身的獨特性,避免與本科院校趨同。比如《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在辦報時就明確了本報是服務于常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除了科學定位外,學報尤其是內刊更應打造自己的特色欄目,堅持服務特色與行業特色,實現產學結合。正如鄒韜奮先生說過:“沒有個性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就更沒有希望了。”在選擇策劃與欄目設置上,內刊學報要以學院學科優勢與地域文化優勢為依托,打造特色欄目,體現學報特色。在《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中始終設有“常德發展研究”這一欄目,憑借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當前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等前沿問題的了解選擇欄目內容,目的就是為常德地方經濟建設出謀劃策,為黨政機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資料,大力支持他們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而且該欄目一般采取約稿形式,稿源直接來自基層科研機構的,也有來自院內骨干教師實地調研取得的報告研究,講究實用性。
內刊處于劣勢沒有吸引力,形成了內刊稿件數量與質量的困境。高職內刊學報應努力加強自身建設,發掘自身優勢,提高稿件質量。一學校必須重視內刊學報發展,加強對學報領導,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幫助學報穩定校內優質稿源,出臺保護制度等。比如福州職業技術學院針對本校《高職研究》就規定:教職工必須在學院刊物《高職研究》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作為院級及以上科研立項項目結題時的必備條件之一。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規定校內正高職稱教職工、學報編委會成員必須每年向院內學報投稿一篇,不僅優先、免費發表,還將其等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對待。內刊學報發展必須得到學校領導重視,獲得政策、資金支持,真正成為本校對外的“名片”。二內刊自身要規范編審制度,落實編審程序。由于編輯人員缺少,稿件數量不足,致使編輯在選稿時只為追求順利出版而忽視稿件質量,審稿時也未嚴格落實“三校一審讀”基本規范,大大降低了學報質量。內刊學報可以在校內組建編委會,邀請院內專家參與,嚴格把控稿件質量,提高學術水平。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加以現代信息技術支持。
由于內刊學報發展受制于《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等條例,在同行中學術影響力有限,所以內刊學報更應主動“走出去”,拓展生存發展空間。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學報交流平臺,比如加強學院學報的網頁建設,發布征稿啟事;建立學報交流互換機制,如主動邀請學術界大師來本校開展講座,申請舉辦學術年會,積極組織編輯人員參與各類學報相關的研究會、年會,這樣既能學習前沿成功經驗,還能以人際傳播為本宣傳學報,借機約稿,提高學術水平。
另一方面立足實際,抓住機遇,內刊學報應將解決生存問題和實現創新兩手抓。高職學報多以綜合性刊物為主,專業性較差,所以高職學報可在充分認識自身基礎上開展聯合辦學報。利用本校內部的科研優勢形成學術共同體,分專業出版,組成高職學報群,集群出版。如為了擴大期刊的影響,內刊可以選擇加入數據庫平臺,例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龍源期刊網等權威性數據庫。高職院校除了建立自身出版研究機構外,還可以聯合企業或團體出版,獲得優質稿源與資金支持等。
內刊學報要生存要發展,編輯隊伍建設是核心和基礎。鑒于目前高職學報編輯人才稀缺,以校內教師兼職為主,首先高職院校應重視本院學報發展,認識其功能與作用,選派現有專業教師人才組成具有一定數量的固定編輯隊伍或者重新招聘編輯專業對口人才。其次學校還應從政策上給予保障,將學報編輯人員列入學校教育科研隊伍,提供上升的空間。
為應對媒體融合的挑戰,還必須強化編輯人才的融媒體意識,加強新媒體技術能力培訓,學會從整體上把控媒體融合,組建新時代具有專業頭腦與媒體融合發展意識的復合型人才。
數字出版是媒體融合的技術前提,媒體融合是數字出版的發展趨勢。高職院校學報數字化,主要指“編輯業務流程(組稿、審稿、排版、出版等),期刊內容,編輯部管理與傳播手段的數字化。”[2]通過總結我國學術期刊實現數字化的方式,發現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現有的數據庫平臺比如知網、萬方等權威數據庫,將紙質內容轉化為數字化內容,擺脫鉛字印刷實現無紙化閱讀;第二種是建立編輯部自己的網站,將紙質刊物的內容擺上網供讀者瀏覽,采取收費或免費形式。內刊在節約成本的情況下,還可充分利用本校官方網站建立學報相關鏈接或是單獨學報網站,打破內刊沒有公開刊號的僵局,使學術資源面向校內、校外乃至整個同行圈中,創新傳播渠道。
除了數據庫和第三方技術平臺外,內刊自身還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傳播,滿足受眾碎片化、淺閱讀的習慣,吸引受眾從而增加市場競爭力。比如利用“超星公司”開放式期刊域出版平臺,用低成本實現學報手機閱讀。
媒體融合腳步不會停,內刊學報發展任重道遠。高職學報中特殊存在“內刊”要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拓寬傳播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增加學報影響力,而且要正確認識自我,科學精準定位,自覺融入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浪潮中,通過內部完善與外部探索雙重結合,克服當前面臨的求生存與圖發展的雙重困境,開辟一條特有的屬于內刊自身轉型發展的成果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