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 江西廣播電視臺
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如何提高應變能力,本文結合新時代、新理念、新技術,創新科學的提高應變能力的方法。改變傳統的工作習慣,樹立對應變能力的正確認識,先對應變能力進行全面了解,根據目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工作能力,給予讀者合理的建議與意見,培養記者應變能力,促進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提高。
每個人在工作當中都應該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應變能力是指人們在工作時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可以及時的做出反應與調整,使得事件工作可以順利的進行。對于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來說,在采訪中的應變能力尤為重要。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時,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狀況的發生,此時就需要新聞記者進行理性的分析,合理的做出相對應的舉措,電視臺新聞采訪工作能夠成功結束。好的應變能力是電視臺新聞記者綜合能力較強的表現。它考驗著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觀察能力語言技巧、思維方式、控場能力等多種能力。這種應變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訓練,當電視臺新聞記者擁有了較強的應變能力,也就保證了新聞采訪工作進行的質量[1]。
1.應變能力的廣闊性
應變能力的廣闊性是指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能夠對發生的意外狀況,展開全面的分析,從事情發生的多種角度進行認識和分析問題,在面對意外狀況時,擁有廣闊的視野,從多方面去考慮,對采訪內容、采訪環節、采訪問題,等進多方面進行面面俱到分析。這就是應變能力的廣闊性。
2.應變能力的敏捷性
應變能力的敏捷性對新聞記者及時的解決問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新聞記者面對采訪中的問題可以及時把握機會,迅速做出決定。例如在采訪過程中,與受訪者的溝通難以進行,新聞記者能夠當機立斷,根據受訪者的特征,采取合理的溝通方式進行有效溝通,表現著新聞記者不僅能夠快速進行思考,而且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合理的。這就是應變能力的敏捷性。
3.應變能力的變通性
應變能力的變通性,是指記者在面對問題時,能夠不墨守成規,隨機應變,面對問題發生時,能夠想到多種解決方案,例如在采訪效果進行不佳時,緩解訪談的氣氛,創新提問角度,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能夠想到的角度越多,說明變通能力就越強。這就是應變能力的變通性。
4.應變能力的獨特性
應變能力的獨特性是指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能夠產生不尋常與不落常規的能力,例如在采訪過程中,能夠針對事情的背景及其受訪者的性格特征,獨具匠心的想出不同尋常的,并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創新思維方式,深度挖掘新聞信息背后的故事,提取新聞信息的關鍵[2]。當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說具有獨特性,那么其創新能力也會很強。獨特性,有效的保證了在信息采訪過程中收集到獨特、新奇角度的信息。這就是變通能力的獨特性
5.應變能力的暢通性
應變能力的暢通性是指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面對突發事件時,運用大腦進行妥善分析,想出能夠將采訪流程順利進行下去的解決方案,使采訪過程每個工作環節的銜接較為流暢,采訪工作的進行較為順利。應變能力的暢通性,有效的提高了采訪過程能夠順利進行的可能。這就是應變能力的獨特性。
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信息,那么大量信息該如何篩選,就考察著新聞記者的觀察能力[3]。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要抓住重點進行觀察,快速的發現事物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每一件事件的背后都有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需要通過細致的觀察與分析,為觀眾報道具有價值意義的新聞。記者只有在細致觀察之下,才能夠讓觀眾了解到事情的真相,還原事情發生的經過。新聞記者可以對觀察的種類進行分析,所要觀察的對象是人物還是事件。在對人物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要留心人受訪者的穿著、行為習慣、說話方式、微表情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關,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新聞記者,更好地了解受訪者,從而使采訪工作順利進行,也可以為觀眾呈現一個真實,完整的人物形象。對于事件方面的觀察,新聞記者要合理的捕捉周圍環境、事件發原因、導致事件進一步發酵的因素等方面,這樣從一個獨特角度進行報道內容,也讓采訪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記者的采訪工作通過的是談話方式進行,那么,如何與受訪者進行高效談話,便考驗著新聞記者的語言應變能力。首先在談話工作進行前,新聞記者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對受訪人員人事件形成一定的了解,在有準備的狀況下展開工作,才能夠高效的進行。針對每一個人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例如,在針對較為含蓄的受訪者時,新聞記者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受訪者消除陌生感與恐懼感,從而使采訪工作在良好的氛圍下展開。如果是面對能夠侃侃而談的受訪者,那么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采用引導式的方式,與受訪者進行溝通,這樣不容易偏題跑題,而且展示了,新聞記者具有良好的傾聽能力。提問方式也不能夠一成不變,新聞記者可以針對問題的要點,展開追問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方式可以使提問變得更加有邏輯性,讓記者與受訪者都能夠清晰合理的,梳理整個事件的過程。一般的新聞記者通常采用,回答與提問的簡單方式,不能夠深入的了解受訪者,也不能夠創造良好的談話氛圍[4]。那么需要記者在進行談話時,語言的使用也更加靈活,提問時不僅是簡單的提問,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提供方式,將受訪者帶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受訪者訪談的興趣,使得受訪者在積極的思考之中給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新聞記者需要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首先是樹立基本的職業道德,在采訪過程當中要做到才獲取的新聞信息是準確的,信息的報道是客觀的。伴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新聞記者獲取信息和捕捉信息的方式和途徑也變得更加廣泛,那么在眾多的信息之下,新聞記者需要有甄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在采訪過程中,要深入采訪現場,通過細致觀察、認真思索,確保所采訪到的信息都是準確的,有理有據的。在采訪中出現錯誤,要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能夠快速合理的改進信息。信息的準確性影響著新聞行業的權威,若在新聞中發表不實報道,不利于新聞行業的持續發展。同時,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確保信息的客觀性,不能為了博得觀眾的眼球而故意夸大信息內容和省略其關鍵內容,造成片面的觀點[5]。觀眾之所以對新聞行業有著信賴之情,正是因為新聞記者能夠客觀公正的對新聞進行報道,報道中不帶有個人情感與偏見,為觀眾呈現一個中立的立場。新聞記者素養還包括對于先進設備的運用能力,在采訪中能夠根據不同的狀況合理的使用不同的采訪設備,借助科技技術與互聯網的作用,為觀眾呈現精彩的采訪過程。因此,在對新聞記者能力培養時,需要新聞記者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保持與時俱進的采訪能力。這樣才有助于新聞記者們應變能力的提高。
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對于新聞信息的挖掘要具有一定的敏銳性。首先,新聞記者要意識到,在采訪時,要對事件多聽多問,多看、多思考,挖掘能夠反映百姓生活問題的事件。并且在對事件進行分析的能力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新聞記者要挖掘新聞的深度,就要對新聞進行及時的跟進,樹立時代前沿的思想,從多種角度對信息內容進行深挖。其次,要引導新聞記者多參與實踐活動,走進觀眾的日常生活。只有對觀眾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夠提高自身挖掘信息的敏銳性,找出能夠反映社會現象的新聞事件。挖掘信息的深度,要求記者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質,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早已刻印在人們心中。新聞記者要嘗試不斷的大量外出采訪,結合網絡平臺、進行大量的信息獲取。同時也要加強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采訪的節目是要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對人民大眾的生活有利的、快速地將政府工作傳達給人民大眾的、新聞記者。只有這樣心系人民,心系國家,才能夠挖掘新聞信息的深度。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時應有較好的現場感。當新聞記者在事情發生現場時,能夠通過自己的現場感受,用語言、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準確的傳達現場的情況,這樣的方式有助于觀眾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現場狀況。在進行現場描述時,要學會靈活使用語言技巧,運用深刻形象的語言,對現場狀況進行細致描述。但并不意味著現場所有的事件都需要面面俱到的報道,新聞記者應該根據報道內容的主題,展開詳略得當的報道。例如,在面臨危險現場時,新聞記者在描述報導的過程中,用詞應該更加的凝重,傳遞出來的感情也需要悲壯點,遇見重大項目的喜訊報道,新聞記者的語調可以興奮、喜悅、激動通過聲音的傳遞,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這份喜悅之情。如果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能夠合適的創造現場感,使觀眾的體驗感大大降低。在進行現場報道的過程中,新聞記者需要快速合理的組織自己的語言,語言的介紹不宜過于書面化,盡量選擇簡潔的語言。在面對鏡頭時,眼神要力要與觀眾有互動感,面部表情要表現出自然、大方、自信,與現場的氣氛相符合。有時在報道過程中,需要借助肢體語言,那么記者動作不宜過多瑣碎,要大方簡潔自然。例如,記者在聲音較為嘈雜的環境下進行報道,就要用明亮清晰的聲音,讓人清楚地聽到報的內容。在爆的過程中,要將自己的感受融入于表達之中,這樣的報道才能夠向觀眾提供,具體化的,可感受化的畫面感。當新聞記者具備了這樣的應對能力,才能夠使,新聞報導質量達到更高的水平。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就必須要從多方面提高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應變能力,從在采訪中有效挖掘新聞深度的能力、在提問時問題設計的靈活能力、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對新聞信息的深挖能力等多種方面進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