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杰 沈陽音樂學院
隨著當今智能手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信息的娛樂化,碎片化也不斷加劇。微博的產生和應用成為信息傳播的重大載體。在當下的中國,眾多網絡平臺積極推薦使用微博,使人們更加精準方便地獲得信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人們便捷的獲得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新聞傳播領域的演變。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140左右文字的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社交網絡平臺。用戶使用WEB和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通過文字加上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實現即時分享。
最早在2006年,在國際上 Evan Williams推出著名的微博Twitter,Twitter 浪潮燃起了國內微博客的激情,一大批新的微博客網站誕生,2009年中國的新浪網推出了內測版的新浪微博,這是中國第1家提供微博服務的門戶網站,中國的網民從此進入“圍脖時代”。時至今日,國內的網易、騰訊、搜狗等大互聯網綜合門戶網站都先后有了自己名下的微博,同時微博不斷的發展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交際工具,并成為媒體新聞發布的新型載體。
微博的使用面向大眾,僅需要通過手機的微博APP或者網頁客戶端利用QQ賬號、手機號或者微信賬號注冊,完善信息后即可使用。在當今的快節奏生活當中,人們很難擁有大片的時間去進行閱讀,手機微博對于零碎時間的利用便捷了人民的使用,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傳播和接收微博的消息,而且用戶不必具備太高的文化水平,140字可以隨意發揮,而且搭配上圖片和視頻即可寫出自己的“微”生活。
微博的用戶群體眾大,信息從源頭傳播再由各個用戶進行二次傳播都實現了零時間。相對于傳統新聞報刊和電視播報,用戶可及時收到新聞的推送,而不用等到報刊或電視新聞節目的特定時間。同時,用戶對新聞的轉發使其好友快速獲知該信息,這讓微博形成了高效快捷的樹狀傳播模式。
當出現一個引人注目的大事件上傳到微博時,該信息迅速在全網散播開來,不斷擴大事件的影響范圍。這在國家管控疫情防控期間起到了重大作用,新冠疫情暴發的消息通過微博不斷擴散,并且擴散到了各個社交平臺,這些消息第一時間迅速傳到人民手中。新浪微博作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發布傳播互動平臺通過及時發布權威聲音,有效傳播科學防控方法,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持續營造萬眾一心阻擊疫情的輿論氛圍,不斷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這對疫情的預知和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地震、洪水、火災等重大的自然災害面前,微博的時效性作用將得以體現,2009年中國臺灣發生了一起地震,新浪微博的女用戶蕭某在21點3分發布地震消息,僅用了11分鐘就在全網傳播開,并引來了400多條地震討論,而傳統媒體的報道則需要數個小時才能將地震的新聞傳播出去。
微博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圖文信息,使讀者降低了新聞的枯燥感和閱讀負擔。同時讀者可以抒發自己對于新聞的觀點,對于實時事件進行討論,這增強了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社會事件的積極性。對一些由于暴雨引發了重大的洪水災情。通過微博的圖文和視頻,人們在手機端猶如親臨災情現場。面對洪水肆虐,全國人民可以第一時間得到可靠新聞,大家通過互動繆力同心,同舟共濟,形成強大合力,在微博上為共抗災情建立了一道民心防線。
微博用戶之間可以相互關注,每個用戶都可以有一定量的追隨者,新聞一經發出便會在用戶之間蔓延。大大地豐富了新聞的傳播形式,簡化了人際關系網絡,使人與人之間由一個個點聯系成一張張網。所提高的不僅僅是傳播的效率,還有人們對于新聞的認識和對社會媒體的認可。
微博中的新聞信息干練簡明,人們可以迅速地獲知有價值的信息,用戶對新聞的轉發和討論使新聞的生產主體發生了變化。人民從單純的信息新聞接收者轉變成了新聞的參與者,他們可以把身邊發生的事情上傳到微博,變成新聞熱點,切實地增加了新聞傳播力度。這使用戶增加了對新聞的認識和理解,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新聞經歷了去中心化傳播,在微型博客中,傳播的驅動力被去中心化,每個用戶都可以對已存信息進行創作傳播,將自己提煉過的信息傳遞給關注自己的人,這充分展現出Web2.0信息聚合和共享原則,每一位用戶兼備傳播媒介和受眾兩層角色。人民群眾的角色轉變不僅拓寬了新聞的傳播渠道,也提高了人們的社會主人翁意識。
在微博的驅動力去中心化之后,用戶由于很難從海量信息中尋找有效資源,他們會根據自己興趣尋找意見的主領,這些主領一般是社會的公知或者是專業的權威,當一群人有了新的領導核心,由去中心化又圍繞新主領為中心進行了再中心化,網絡信息經此更加專項化。
傳統的央視媒體和各大報社對新聞的壟斷一直非常嚴重,而微博新聞是對傳統新聞的創新,在傳播方向上打破了傳播者和接受者的桎梏,由原有的單線程變成了現在的多線程傳播方式。微博賦予了用戶關于新聞的發布權利,而且微博用戶對傳統媒體起到了的監督作用,由此一來傳統媒體很難再對新聞進行隱瞞和歪曲,傳統媒體在用戶監管下能夠更加嚴謹地進行新聞的傳播工作。傳統的電視或報紙只能在規定時間內發布,在電視新聞中,只能將所有時間點發生的事件統一到一個時間點來發布,發布的時長使新聞的時效性大打折扣,微博新聞形式巧妙地避開了這個缺點,對傳統新聞行業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
微博媒體對于新聞事業的融入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隨著微博媒體的不斷擴大,微博對新聞的融入進展也會越來越有利于民眾。微博媒體要不斷在新聞傳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對傳統媒體進行優勢互補,而不是完全取代,打破了傳統新聞媒介的壟斷,同時也使自己的技術更加成熟。
微博可以將海量信息進行重新組織,充分發揮每個用戶的能動性,形成了新型的信息流動系統。由于每個人對于新聞的個性化關注,大數據媒體會隨之推送對其感興趣的新聞,這使新聞信息進行了有效傳播,在眾多的互聯網信息中,用戶可在第一時間匹配到高價值信息。同時,微博的瀏覽和轉發次數也讓那些重要信息置于眾多信息的頭條,這讓用戶可以在眾多信息中迅速捕捉到最具價值的,大大節省了用戶對信息搜尋的時間。
微博的信息雖然簡短零散,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也存在很多無效的輿論氛圍。但是,這些只言片語會在某些微博大V形成完善的理論整合,這就使目擊者、觀察者、事件參與者、思考者和評論者的碎片化觀點凝聚起來,讓整個事件更具有全面性,這讓社會各界人士都有了參與言語權。
這種由各個方面結合起來的只言片語更加強調對事情真相的復原。在整個事件中每個微博用戶都是一個突發事件的現場記者,參與者分布于世界各地,這讓看似碎片化的新聞流聚焦成為多角度的話題,進而為事件的全面化分析提供了可能。
在傳統的央視報道和各大報社的報刊獲新聞事件資源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對現實時間的以偏概全和斷章取義,而其形式也容易出現針對性不強的缺陷。眾多觀眾和讀者不能對一大堆不感興趣新聞進行反饋,讓讀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之余也使傳統媒體難以發掘自身存在的問題。微博針對推送功能使用戶及時捕捉到感興趣的消息,同時又由點擊和轉發量為統計反饋給傳統行業,這使傳統行業增加了信息汲取渠道,對篩選出熱點新聞進行報道極大減少了整合新聞的成本。
微博的用戶大群體對特定的主題表達態度和建議,這使多元化利益和思潮在網上匯集,這影響著輿論的產生和擴散。經濟社會在微博上的發展催生出了新的政治文化形式,公眾權利的蘇醒帶來了網絡社會輿論的熱潮,這強大的輿論力量也約束著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曾在網絡上出現的王某吸煙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現實中無意識的惡行就會在微博平臺引起軒然大波,輿論的壓力也使王某規正了自己的行為。
在網絡行業發達的今天,報紙雜志逐漸走向數字化,電視廣播也在逐漸衰落,微博這樣的新媒體不斷地升溫,新媒體的發展和傳統媒體的衰退都是時代所需,不可扭轉。新聞行業伴隨著微博順勢而為并保持著傳統媒體的嚴謹態度去不斷的完善,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微博與新聞的結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在微博新聞成長的當下,應該增強自生的批判意識,積極主動地融入微博新聞的創造和評論當中,為微博和新聞的結合提供一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