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華 福建省龍巖電視臺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移動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我國步入媒體融合時代。各類視頻、直播、短視頻平臺,微信、微博等移動應用已經成為網絡輿情、網絡熱點、網絡事件的源頭及重要傳播渠道。因部分平臺監管不力,加之廣大公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僅憑一部手機便可對信息進行再加工與二次傳播,導致當前各類平臺、媒介及網絡空間充斥著海量虛假、負面、非理性、情緒化的信息,在擾亂社會輿論秩序的同時也會削弱公眾的思辨能力、誤導公眾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極有可能引發恐慌甚至會威脅到國家及民眾的權益。提升廣播電視媒體影響力、感染力、權威性及話語權,凈化傳媒空間是廣電監管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媒體融合時代,廣電監管工作難度加大、范圍拓寬,亟須通過構建現代化廣電監管體系增強監管力度、提升監管水平。龍巖電視臺和中共龍巖市委組織部從2003年起聯合推出的黨建專欄《閩西黨旗紅》,每月兩期,該專欄在凈化傳媒空間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基于此,下文以現行廣電監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結合媒體融合時代信息傳播與呈現方式的特點闡釋現代廣電監管體系的構建策略。
結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信息時代下應該重點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境,力求弘揚積極向上的健康文化,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提升媒體數字化水平,培養更多新型的主流媒體。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時期也要進一步創新,包括形式、內容、理念、方法和體制等方面,提升工作實效性和針對性。順應差異化傳播趨勢,在深度融合發展下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擴大宣傳范圍和輿論監管范圍。結合黨中央規劃要求,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其本質上是通過新媒體優勢來壯大媒體隊伍的真題力量,進而實現積極向上的文化宣傳。總的說來,媒體融合是先進文化宣傳的必然選擇,也是宣傳文化領域改革的有效途徑,借此可以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走向。
數字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現代化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智能終端、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創新發展,促使新媒體應運而生,憑借其獨特的信息傳播特點吸引了大量的受眾,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強烈沖擊。在此背景下,以往被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所占據的受眾,開始逐漸朝著IP電視、視頻網站、OTT電視、智能手機APP等新媒體平臺分流。尤其是當前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持續提升下,電子產品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新媒體終端設備大范圍普及,不斷增加的用戶群體,無不說明這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人們學習知識,休閑娛樂和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深化媒體融合,加強廣播電視監管是必然選擇。
自《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各地區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推進媒體的縱深融合。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基本整合完成,并初步形成了省級監測監管+市州級監管平臺的二級廣電監管體系。其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內容發布渠道整合、信息共享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斷調整與優化中也逐步建立了協同工作機制。但從體系的運行來看,依然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表現如下:
按照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相關規定,市州、縣市廣電主管部門應當遵循屬地管理原則設置廣電監管機構。但從實際來看,一方面部分省份單獨成立的正式監管機構數量明顯不足,部分監管機構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缺乏獨立性,削弱了廣電監管機構的權威性與話語權;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省級監管機構,人員、設備及技術配置基本完善,但市州、縣市廣電監管機構在人員配置、基金投入上明顯不足。獨立性缺失、人員、設備及技術支撐力薄弱導致屬地監管機構職能難以充分發揮,并已經成為限制我國廣電監管系統現代化發展的首要因素[1]。
鑒于我國尚未針對全國廣電監管體系的構建進行整體規劃,各省監測監管機構采用“單打獨斗”的建設方式。部分升級廣播電視臺雖然針對媒體融合構建了技術平臺,但是并沒有在平臺上配置相應的安全播出、技術監測、內容監管系統,并且并未將技術平臺納入省級監測監管體系中。與此同時,現行廣電監管系統存在綜合監管業務融合程度不足、綜合監管能力薄弱的問題,致使在操作界面上完成了整合,在功能及底層數據結構上尚未實現深度融合,導致數據利用率偏低[2]。除此之外,現行廣電監管系統滯后于媒體融合發展,在移動互聯網視聽、直播等新興業態方面存在監管盲區。
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各類新型媒介層出不窮,媒體與社會各領域間合作程度的加深也催生了新型業態,廣電監管內容更為復雜,監管流程與技術也面臨著全方位的調整。但當前廣電監管技術標準設計較為滯后,尚未形成完善規范的流程指導,尤其是在廣電監管系統構建中,監管系統與同類監管系統之間所應用的軟硬件設施、底層架構等來自不同的廠商,數據存儲的格式、數據結構間差異性較大,例如廣播電視、IPTV等均根據各廠商自身的技術標準所建設,很難實現不同平臺、不同媒介、不同類型節目的集成化管理,也會限制監管信息的共享與共建,嚴重制約了廣電監管水平的提升。廣電監管監測技術的標準化、監測監管實施流程的規范化是實現智慧化監管的必要條件,技術標準設計滯后勢必會導致廣電監管智慧化程度偏低,無法切實發揮其研判行業發展形勢、風險預警及輔助決策的作用。
人才是現代化廣電監管體系構建的“軟實力”。隨著5G技術的發展,移動網絡信息容量顯著提升,加之超高清視頻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廣播電視媒體業務范圍更加廣闊、傳播媒介更加多元,媒體屬性及形態更為豐富多樣,對廣電監管人才隊伍的綜合實力、專業素質、創新意識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省級監管機構人才年齡、學歷、技術結構較為均衡,但市州、縣市級監管機構的人員一般由其他單位調入,年齡結構失衡,并且部分人員所學專業與其崗位工作不對口,影響了廣電監管的質量與效率。
為保證屬地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建議在原有二級廣電監管體系基礎上完善市州級獨立、正式監管機構的設置,提升基層廣電監管能力。與此同時,明確省級、市州級監管機構的職責與權限范圍:省級監管機構負責省級廣播電視及網絡視聽新媒體安全播出與內容監管;定期檢查市州級監管工作開展情況,為其監管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市州級監管機構負責對轄區內廣播電視、網絡視聽新媒體(包含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安全播出、技術監測、內容監管進行管理。除此之外,通過廣電監管網絡架構打通省級、市縣級監管平臺數據鏈路,共享監管信息,并建立高效、暢通的信息反饋機制,以此形成合力、協同配合[3]。
建議各省廣電管理部門以行政審批、行政執法為主線將各監管業務模塊結合為有機整體并納入統一的廣電監管體系內,制定完善的廣電監管業務流程,提升綜合監管能力。
一方面,轉變以往以傳播渠道為依據的監管對象分類方法,通過對監管業務的細化構建監管對象集群,如廣播集群、電視集群、網絡視聽集群等,針對各個監管對象集群內對象的屬性、信息傳播方式、信息傳播驅動等再次進行細化,如廣播集群下可劃分為有線、網絡、移動網絡平臺等。以此形成融媒體監管業務框架。重點加強非法視聽網站監管力度,主要是由于此類網站內容繁雜,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存在誘導影響,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威脅。加強有害信息監管力度,依據標準進行篩選、索引和查詢,提取有害信息特征,并通過智能評估手段及時發現不良信息,杜絕不良信息傳播。
另一方面,構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廣電監管模式,及時發現廣播電視媒體苗頭性、趨勢性違法違規行為,以預防為主、懲治為輔提升廣電媒體履職盡責、守法合規自覺性。相關部門要強化部門職能,建立違規查處機制,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要求整改下線,并給予相應的經濟或行政處罰,促使媒體違法成本增加,最大程度上減少違法、違規行為出現幾率。依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的授權基層臺站管理和處罰權,在對應的權限與懲處機制支持下,才能更好的維護廣電和媒體播出秩序,杜絕違法行為的出現。
建議各省廣電主管部門根據當地媒體行業發展形勢等制定視頻、圖片、音頻等數據標準,保證數據可在廣播電視技術平臺、各級廣電監管系統內流通。與此同時,建立健全廣電監管系統構建技術方案。此外,積極運用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將先進技術和設備和監管工作有機整合在一起,促進監管系統升級優化,資源統一配置和利用;熱點內容和敏感信息深入搜索,宣傳積極、正面的信息,把握輿論走向,以此來提升廣電監管精準水平和監管深度。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收集和挖掘數據信息潛在價值,積累經驗的同時,牢牢占據廣電監管主動權。
各級廣電監管機構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針對專業性要求較低的技術型人才,各級廣電機構可根據人才自身需求、機構發展要求等自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針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技術型人才,可聘請行業骨干、資深專家為機構提供技術服務。與此同時,要健全激勵機制,全面提升監管人員的綜合素養,并調動監管人員工作及創新積極性。
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監管工作難度加大,監管內容龐雜且范圍擴大,要想切實發揮廣電監管在研判行業發展形勢、預警及決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就需要健全屬地管理責任體系、構建監管業務融合體系、加強智慧監管技術創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繼而構建現代化廣電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