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鵬 江西廣播電視臺
編輯記者作為廣播電視臺節目制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電視節目制作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近年來,我國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使得廣播電視節目在社會傳播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媒介的多元化發展,催生了一系列優質的媒體節目,也極大地沖擊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影響力。尤其在新形勢下,媒體行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強,使得廣播電視節目傳播影響力被進一步削弱,為了更好地促進廣播電視臺節目制作傳播影響力的提升,就需要注重提高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的工作水平,編輯記者作為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占據主要地位的重要角色,不僅影響著節目制作的質量,還直接影響著廣播電視節目的整體收視率。為此,在新形勢下,廣播電視臺的編輯記者應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積極學習現代化的節目制作方式,及時更新自身的創作觀念,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熟練掌握新媒體時代下的各項制作技術,明確廣播電視臺節目的制作內涵,從而制作出優質、高水平的節目內容,提高廣播電視臺節目制作在媒體行業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廣播電視臺作為我國傳統的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也存在著嚴重的發展問題。隨著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我國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的崛起,極大地沖擊我國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嚴重削弱了廣播電視在社會中的傳播影響力。為了更好地提高廣播電視臺的節目收視率,部分廣播電視臺一味地追求傳播效果,忽視了內容的創新創作,盲目地進行節目制作的優化轉型,使得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傳統廣播電視臺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新形勢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多元化的信息表達形式和制作技術,其中流包含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還促進節目制作技術與傳播平臺的進一步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娛樂性節目內容,這就使得人們更加傾向于娛樂化的節目內容傳播。然而,部分廣播電視臺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提高電視臺的收視率,一味地追求滿足大眾的觀看需求,忽視了自身的文化價值傳播責任,使得部分節目制作的內容過于娛樂化,甚至部分節目還存在著低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過度的泛娛樂節目制作,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視臺的收視率,但也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不良問題,不僅影響廣播電視節目傳播影響力提升,還會對青少年兒童以及大眾產生嚴重的社會性問題,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發展。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還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視頻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多元化媒介的出現,使得媒體行業的節目制作變得更加簡便、快捷,使得現階段許多節目制作的內容都存在著同質化問題。一方面,由于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制作缺乏創新觀念,為了提高自身的收視率,部分廣播電視臺抄襲其他優秀電視臺節目,或是從海外購買引進其他節目的版權,使得節目內容的制作缺乏新意[1];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對于娛樂化節目較為推崇,使得部分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之間的雷同性較高,例如:自《爸爸去哪兒》火了之后,許多廣播電視臺也推出了一系列親子節目,使得該類節目的市場迅速飽和,且基本大同小異,同質化的內容傳播,不僅容易麻木觀眾的審美視覺,還容易降低觀眾對于該題材類型的觀看欲望,不利于媒體行業的長效發展。
廣播電視臺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追求娛樂化的同時,還需要強化自身的社會屬性。作為官方的傳統媒體,廣播電視臺應在內容制作娛樂化的同時,專注節目內容的深度性報道,賦予節目內容更深層次的內涵,進一步剖析社會事件,傳播社會正能量,扎根于民生新聞的報道與傳播,起到社會教育的引導作用。然而,現階段許多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制作對于社會性問題的報道傳播重視程度,許多事件的報道也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性。
廣播電視臺作為我國傳統媒體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就意味著編輯記者應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一方面,由于廣播電視臺的傳播影響力較大,受到了我國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為此,為了更好地踐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為廣播電視臺的編輯記者,就應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做到節目報道主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扎根于民生,明確自身的節目定位,才能生產制造出符合社會大眾文化需求的節目;另一方面,編輯記者作為廣播電視節目的主要制作人員,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堅持新聞事件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堅守住媒體的底線,杜絕抄襲、不真實的新聞事件報道。
廣播電視節目的報道傳播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內容,為了更加精準、專業的進行節目制作,就要求編輯記者應具備開闊的知識視野。媒體行業作為對新近社會熱點的報道與傳播,具有時效性快、復雜性強以及接觸面廣的特點,在節目的采訪與制作中,需要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對于最新的時事熱點也應能及時了解,才能在節目的制作中更加全面、專業的提出自身獨特的見解,提高節目內容的制作質量。
在紛雜的媒體行業中,廣播電視臺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為了提高廣播電視臺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編輯記者應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一方面,社會的不斷變化,使得人們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在新形勢下,就要求編輯記者具備應有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生產制造出原創性內容,提高節目的收視率[2];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下,各類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媒體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工具,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編輯記者應熟練掌握多元化的新技術手段,提升自身的技術能力。
新聞敏感性作為編輯記者具備的重要能力,由于廣播電視臺自身的服務屬性,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社會性效益,又要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為此,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就需要樹立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準確的捕捉到社會中的新聞信息,及時獲取具備新聞價值的線索,制作出更加優質的節目內容。這就需要編輯記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有意識地鍛煉新聞洞察能力,強化自身的新聞嗅覺,并充分考慮到市場的生產要求,既要注重節目內容的優質生產,也要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才能促進廣播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
廣播電視臺作為國家服務于社會的重要媒介,編輯記者應明確自身的身份屬性,堅定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杜絕一切有損國家利益和社會的不良事件。在進行電視節目的制作時,就要求編輯記者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良好的工作作風,編輯記者應積極、主動地了解外界關于國家的社會事件,將新聞事件以全面、真實的形式呈現給社會大眾。在制作的過程中應堅持新聞事件報道的客觀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從而更好地引起社會對于事件的關注和探討,發揮出廣播電視臺社會傳播的導向作用[3]。
創新性作為廣播電視臺節目原創內容打造的重要基石,是電視節目的靈魂與核心,針對現階段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普遍存在的娛樂化、同質化問題,這就要求應注重培養編輯記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首先,編輯記者應切實遵循新聞事件傳播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既要保持新聞內容素材的真實性,又要保障新聞內容制作的客觀性,杜絕新聞抄襲以及過度渲染和夸大新聞事件的問題出現;其次,在新聞稿件的編輯制作中,編輯記者應深挖新聞素材的內涵價值,全方位分析新聞線索,形成自身獨特的新聞見解,并應扎根于群眾生活,站在受眾的角度看問題,深入民生生活,針對于群眾的日常生活進行報道,從而引發觀眾共鳴,注重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制作出原創性的節目內容,從而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4];最后,編輯記者應樹立融媒體思維,將以往的“以自我為中心”制作觀念逐漸轉變為“以受眾為中心”,多方面考慮現代觀眾的新聞訴求,針對性制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節目,并應樹立品牌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的傳播優勢,打造出特色的電視節目,在增強節目創新性的同時也要遵循電視節目的制作要求,才能更好地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產出符合社會大眾新聞訴求的電視節目。
一方面,應不斷提升編輯記者的采訪能力。新聞采訪作為編輯記者最為基本的技能,應注重提高編輯記者的基本功的采訪能力,在進行節目制作的準備階段,記者應大致了解節目的主題和類型,才能明確采訪的方向,制定出詳細的采訪大綱,循序漸進的進行采訪工作,并應加強深層次的采訪報道,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5]。并且,編輯記者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字功底,培養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提高自身的溝通交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采訪工作。另一方面,應加強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新媒體時代下,要求編輯記者應熟練掌握相關的網絡編輯技術、網絡直播技術以及數字編輯技術等方面,并且對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也應具備相應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進行電視節目的制作與傳播。
總而言之,廣播電視臺作為我國大眾的傳播媒體,既是傳統媒體中的重要支柱,也是現代化媒體行業發展的重要導向,在新形勢下,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對于廣播電視而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對廣播電視臺的編輯記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制作水平,就需要注重提升編輯記者的工作能力,不斷優化節目制作的內涵表達,既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又要堅定節目的價值內涵,傳播正能量,才能更好地提高節目制作的質量,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節目內容,從而提高廣播電視臺的傳播影響力,促進廣播電視臺的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