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竹 曲靖市馬龍區融媒體中心
1.宣傳方面的不足
目前的基層廣播電視臺在宣傳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問題,宣傳質量不高,宣傳力度不夠都很常見,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報道新聞雖然較多,但是反映群眾生活的內容卻很少,沒有實際性的價值,無法與群眾緊密聯系,且居高臨下的報道方式無法真正貼近群眾,沒有做到對人民群眾實質的關懷;
(2)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不強,基層廣播電視臺仍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報道,報道不夠及時,往往新聞成了舊聞,失去了新聞的時效性;
(3)新聞報道缺乏深度,報道只停留在表面對于事件的概括和闡述上,僅僅只是讓群眾知道事情的經過和發展歷程沒有辦法讓觀眾透過現象看到內在的本質,沒有給人們真正有深度的內容。
2.傳統媒體人意識缺乏
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沖擊力度極大,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更傾向于在手機端獲取新聞信息,同時,因為網絡上資源豐富,通過網絡來追劇的人越來越多,基層電視臺晚間黃金檔人數明顯在急劇下降,傳統電視臺在人們生活中的主流作用日漸減弱,然而傳統的媒體人卻未能意識到這一點,傳統媒體人意識的缺失,造成傳統媒體業未能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更新。
3.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基層廣播電視臺的多數職務采用的仍然是老人帶新人的模式,比如編輯、記者,由經驗豐富的人擔任老師的角色,帶領新人進行實踐培訓。雖然現在進入電視臺的年輕人幾乎都有大學文憑,但多數都非本專業畢業,存在有專業不對口的問題,造成了廣播電視學的專業人才匱乏。總體的知識結構水平不高,造成基層廣播電視臺在競爭當中處于劣勢。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對傳統媒體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這樣的沖擊并不是無法解決的,如果能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效結合,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促進傳統媒體的發展,使傳統媒體重新煥發不一樣的生命活力。媒介的融合對于廣播電視來說是一項挑戰,但同時也是開拓廣播電視市場的一大機遇,抓住機遇,是廣播電視要應對新媒體形式的必要舉措。
1.借助外界媒體,改善廣播電視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基層廣播電視想要推廣,就需要借助外界媒體的幫助,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進行推廣與宣傳,既是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融合,也是對傳統媒體的有效推廣。比如針對地方性的廣播電視臺,媒體人可以為地方電視臺建立微博號、短視頻號這一類,當今人們關注網絡,通過網絡宣傳的方式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新媒體走進大眾的視野,同時,用這樣的方式,也改變了傳統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刻板印象。各部門之間也需要相互合作,統籌發展。電視臺并非只有一檔節目,而是多檔節目并存,因此,針對各節目,也要建立起自己獨有的微博號等,各節目各主持之間需要保持一個良性的競爭,相互競爭的同時也相互宣傳,以此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各部門之間統籌發展,自然也可以保障整個地方廣播電視臺穩定發展。
2.立足本土化特點,生產優質節目。基層廣播電視臺是地方性的,其優勢在于可以更好的關注到地方百姓的生活,能夠貼近百姓的生活。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報道的新聞大多是一些大事件,而對于小事件的報道幾乎沒有,尤其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的社區新聞。對于基層的廣播電視來說,這樣貼近群眾的新聞報道就是其最大的特點,是基層廣播電視的生命線。對于多數人民來說,遠程的訊息只是咨詢,身邊真實發生的事才能真正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基層廣播電視臺要時刻立足于本土化特點,深入群眾生活,最大限度地保證自辦節目的本土化,制造出接地氣的節目。節目的內容要盡可能保證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和草根時代的原創個性可以充分融合,保證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有效互動。
3.改善播出方式,消除時空限制。新媒體的優勢之一在于不受到時間與地點的影響,而傳統媒體往往有固定的播出時間,無法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地方性的電視臺需要借助新媒體,改變傳統的方式,拓展新的播出渠道,有效解決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中央電視臺開通了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后,傳播能力明顯得到提高,與群眾的互動性明顯增強,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地方性電視臺也要抓住新媒體的機遇,順應與新媒體融合的常態化發展,實現新的突破。地方性電視臺不僅可以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發表自己的日常,也可以在網絡上積極收集民眾的意見與反饋,合理吸收民眾的意見,從而更好的順應民意,推出民眾喜歡的內容,增強節目的時效性和生動性,實現地方性電視臺的積極發展。
4.注重技術培訓,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基層電視臺的記者、編輯等,在專業素養方面往往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加強對于他們的培訓力度,對于記者、編輯等的培訓工作需要充分而有序地開展。也要注重對人才的引進,打造一支適合新媒體融合的人才隊伍,讓基層工作人員能夠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之間的隔閡,發展成復合型人才。臺內監制人員需要深入基層群眾,關注地方性特色,從而更好的打造符合群眾心理的節目。通過新媒體的方式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趣事,采用培訓加實踐的方式培養內外兼修的專業性技術人員。也要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形成一個良性競爭的模式,記者與記者之間,編輯與編輯之間,進行合理的競爭,更有效促進記者和編輯水平的提高。對于記者要注重于觀察能力的培訓,要能夠擁有細致的觀察能力,發現身邊的新聞,保證所挖掘到的新聞都真實而生動。
新媒體是一種依托數字技術平臺來進行傳播的現代化媒介,從新媒體發展至今不過短短數十年,雖然新媒體為我們帶來了許多便捷,但是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弊端,新媒體的負面作用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
1.信息量巨大,信息良莠不齊。新媒體依托于網絡,雖然具有大量的信息量,但是爆炸式的信息往往會造成資訊的虛假爛俗。比如2011年的瘋搶食鹽事件,就是因為網絡上四起地謠言被民眾輕信,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一些網絡大V為了謀取不當利益,肆意發布謠言,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誤導不知真相的人民群眾,挑起社會的動蕩與不安。
2.言論自由導致網絡暴力現象。新媒體形勢下的言論自由,實現了公眾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愿望,能夠在網絡上提出自己的意見,發表自己真實的看法與大家進行討論。然而,這種言論自由也往往會帶來不和諧的因素,比如當下社會重視的網絡暴力問題。正是因為網絡的這種虛擬性,使的一部分人敢肆意發表不和諧言論,躲在鍵盤之后仿佛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新媒體的高度發展助長了這種不和諧的因素,加劇了網絡暴力。
3.通俗娛樂麻痹人們的思想。爆炸式的信息為人們提供了許多看點,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會浮于表面,去看那些淺顯的東西只圖一樂,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沒能真正深入思考,造成了人們思想的淺顯與疲于思考的惰性。人們習慣把精力集中在零碎膚淺的八卦信息中,沉溺在虛擬世界里難以自拔。
1.加大國家監督,凈化網絡環境。國家需要建立相應的管控機制,對于網絡上的信息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篩選,針對不良的信息要及時反饋,進行刪除,從而保證網絡環境的干凈。同時也需要推出社交賬號實名制的機制,進行公開化的透明處理,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網絡暴力的情況。
2.媒體人提高自身的意識。新媒體的一大特點在于其具有自由性,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注冊自己的賬號進行發言,建立自媒體,因此,媒體人自己需要有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在利益面前絕不可以動搖和讓步,要時刻把自律放在心中。對于任何世間的報道,都要本著客觀、公眾、真實的態度,切不可隨意散布虛假信息。媒體人也需要有超強的鑒別能力,對于信息需要有自己的甄別和篩選,不能將任何信息都盲目發表在網絡上。媒體人應該通過自律換自由,獲得媒體公信力,為公眾創造一個干凈、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基層廣播電視作為地方性電視臺,需要借助新媒體的方式來拓展自己的渠道,吸引更多的流量,不斷改革推進,吸引更多觀眾。然而,在借助新媒體的過程中,要始終記得自己的主流地位,新媒體作為新興產業,各種信息良莠不齊,而傳統的媒體經過多年的打磨,從業人員都有較高的素養,電視臺也層層嚴格把控,對于信息有更強的甄別能力,節目制作也更加成熟,所以傳統基層廣播電視堅守內容為王,保持創新。堅持內容為王即是要時刻保證內容的真實與可靠,保證內容能真正反映群眾生活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在新聞事件發布后,進一步引導群眾針對新聞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進行交流與探討,通過現象看本質,更深一層地挖掘新聞事件中反映的思想和社會問題,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
基層廣播也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借助大數據分析不同群眾感興趣的內容,對用戶進行精準定位,從而達到投其所好,更加深入每個群眾的心理。向群眾推出不同的內容,可以更大程度上擴大傳播力度,吸引流量,推動了傳統媒體的發展。
當今時代大環境要求傳統廣播業不能一成不變,而需要做出改變來應對時代的發展和群眾的需求。基層廣播電視臺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始終堅持自己不變的初心,媒體人堅持自律,內容上堅持自身特點,在此基礎上,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為傳統媒體吸引更多的關注。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通過基層廣播電視臺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可以改善當下新媒體信息良莠不齊的局面,慢慢完善新媒體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疏漏,另一方面將會有更多生動有趣的內容涌現在大眾視野。在大數據加持下,節目內容會更加豐富,節目覆蓋面會越來越廣泛,能夠充分應對不同受眾推出最適合的節目,展現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本土化風情,傳播效果也能夠得到最大化的提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無論是對傳統的基層廣播電視而言,還是新型媒體產業而言,都有著強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