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已顯著提高,國際地位越來越穩定,各國對于我國文化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外友人開始移民中國,我國主流媒體也制作了漢語學習視頻投放海外。隨著學習漢語的人數逐漸增長,對外漢語教學開始興起。語言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要始終以文化基礎作為教學重點,讓中國文化滲透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避免單純對外漢語教學的枯燥乏味,且能夠激起外國學生對我國文化的探索欲,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民俗習慣文化教學,對此相關教育者及部門還未有完整的教學內容及概念,通常都是教師即興講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漢語言文化,主要涉及一些本土風俗習慣知識,如一些基本打招呼的方式、不同情境下語言的使用方式及一些禁忌語言等。對外漢語教師還會在講述國內文化的同時與國外文化進行比對,分析中外文化區別性,讓學生更好的對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1]。風俗習慣往往是一個國家文化內涵的最好體現,風俗文化的傳承與民族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從體態語言差異上就可以看出,在進行國際交流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才能掌握語言中真正蘊含的意思,理解其內涵。
體態交際涉及的范圍較廣,其中包括日常見面的常用語、禁忌用語和肢體語言等。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注重對于學生語言基本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從語言上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性。漢語言文化主要是為了反映我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積累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風俗習慣等。因此,漢語言當中所蘊含的文化非常廣泛,其中涉及的文化內容也較多。學生所學習到的文化內容通常會在日常交流當中得以顯現和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教會學生中國傳統禮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禮儀中涉及一些體態變化和所蘊含的深層次意義,這些內容對于國外學生可能比較新奇,因此對外漢語教學要更偏向于生活化,讓漢語言能夠在國外學生生活當中得心應手的使用。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處理語言當中夾雜的文化內涵,去引導他們理解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心理。
要學好漢語言,就需要沿著歷史長河去回望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的不斷壯大和社會進步過程中,歷史宗教文化對于社會進步有一定潛在影響,歷史宗教文化的形成決定了人們長久以來的價值觀導向。正是因為有歷史宗教文化的存在,才讓漢語言具有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內涵[2]。我國語言藝術中蘊含歷史宗教的藝術作品被廣為流傳,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審美價值的體現,語言藝術作品當中的內容是我國文化傳承下來的結晶。隨著社會的不斷革新和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隨著文化更替而變化,每個地區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這也是我國各個民族區域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在我國不斷與其他國家深入交流的同時,我們需要以跨文化的視角來審視自身文化的構成,并且與西方文化進行合理比對。國內宗教歷史文化在不斷演變,人們在不斷摒棄糟粕,迎來新的文化內涵,這也是我國語言文化不斷革新不被淘汰的原因之一。我國傳統文化中將儒家思想作為發展基礎之一,以尊老愛幼、尊重師長為基本品德要求。在長久發展中歷史宗教文化不斷取長補短,已經趨于完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當中要教師著重講解國內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并且在講解宗教歷史文化的同時加入歷史故事講解,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義。
人的思維觀念當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人的思維經過長久文化的熏陶而形成。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對于思維觀念文化的教學要引起教師重視。教師不能忽視中外學生存在的中西方價值觀差異,要積極幫助外國學生去理解中國式思想及思維觀念。在對國內思維觀念進行講解過程中,需要融合國外文化價值觀配合講解,對于中西方存在的固定文化差異,比如國外思想比較注重以個人為中心、講究個人英雄主義,而中國傳統思想則更加注重團結友愛、發揚民族大義等,兩者價值觀存在一定差別[3]。老師首先要正視價值觀差異的存在,其次用較為緩和的方法給學生灌輸中式價值觀,可以利用中國經典的文化作品配合教學,使學生從文化作品中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另外觀看影片或者書籍亦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尤其是觀看影片是最為直接的一種形式,我臺外宣頻道做的好感類傳播節目中有不少相關視頻可以取用。觀看過程中老師稍加指點,做好思想引導工作,使學生通過字幕觀看影片,達到較為流暢的效果,以此深刻感受到中外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觀念上的不同。
通過講座來進行中國文化的講解與傳授是一種普遍的教學方法,通過一些專題性較強的文化講座,在講座當中對于傳統文化進行剖析,利用借用對比的方式來傳授漢語言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可以給剛結束漢語言學習的學生開展講解漢字起源的講座,讓學生在正式進入漢語學習之前先大概了解漢語發展歷史,培養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化的親近感。大部分外國學生都已經習慣英文字母的形象,漢字對他們來說更像一種圖畫,阻擋了其對于漢字的理解。此時教師在教學當中不必要將漢字概念講解的太過于復雜,只需要簡單講解漢字發音與漢字形態之間的關系,通過意象結合的方式來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漢語言的學習有規律可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能夠對漢字與文化進行深入的講解,在開展講座過程中可以講解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比如漢字為何要換偏旁、其意義何在及其是否發生使用情況的轉變等,教師可以多安排一些講座,提高學生的整體漢語水平[4]。我臺一直致力于打造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解說漢字起源的漢語教學節目,能夠讓廣大對外漢語教師配合教學使用。在講座當中還可以開展詞語接龍或者詩歌接龍的方式,讓外國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漢語學習,使學習氛圍輕松愉悅,學習效率也顯著提升。
隨機融合法是指在漢語言教學當中根據漢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隨機加入文化教學。比如每個漢字都是有其固定的文化來源,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基本漢語言知識的同時對詞匯進行文化背景的講解。培養漢語言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級階段只需要學習漢字的字音和基本的使用方式,深入學習之后需要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含義,最后階段是了解我國的精神文化、思維文化和價值文化。隨機融入法當中也有兩種教學方式。其一,異同對比法,異同對比法是指老師將漢語言 與學生母語進行對比,分析母語與漢語之間的本質區別,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不受母語干擾。并且要給學生講解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重新建立新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明確學習漢語文化是獨立的、新的文化學習過程。其二,背景闡述法,許多學生雖然學會了詞語,但是不了解詞語應該在怎樣的環境之下使用,因此對于漢語言學習一直停留于識字階段,而不能組織語言進行表達,主要因為其對于漢字使用的不同環境不明確,不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比如在教學“紅色”這個詞語時,雖然能夠理解是顏色的意思,但是如果出現相近的詞語“滿堂紅”,學生會依然認為指的是顏色,這也是學生對精神文化層面知識缺乏理解的一種表現,因此教師要注重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言的過程中對于文字本身多重內涵進行了解,通過列舉相同文字不同含義的形式使學生快速接受漢語言文化。
國外學生對于國內的文化了解欲望非常高,特別是一些圖片和電影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PPT教學法,在教學當中插入大量的圖片,或者在課前給學生觀看國內電影等,讓學生受到視覺沖擊的同時更加直觀的了解我國文化[5]。我國的電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文化不斷發展之后的衍生物。因此在課堂之上播放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視頻給學生看對教學有一定實際性幫助,比如可以涵蓋我國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的影片等,可以讓學生們對于國內的日常生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如《舌尖上的中國》此類紀錄片,在講解美食的同時融入了大量地方文化的講解,且片段當中包含了多種精致美食,對外國學生來講也比較有吸引力。再如《攀登者》,對于中國人勇攀珠峰進行了細致描繪,學生通過觀看影片不但能夠了解我國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能夠體會中國文化中堅韌不拔、勇于挑戰的精神內涵。
文化實踐法是在學生對漢語言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將所學漢語言文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目的、有計劃的與同學、朋友、家人及教師溝通,從溝通當中逐漸提升自身的語言交流能力[6]。文化實踐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在特殊節假日時帶領學生了解國內的本土風情,在端午節安排學生一起參加包粽子、做香囊的活動,在元宵節時一起包湯圓等,通過文化風俗活動來提高對漢語的感知能力。其次是參觀國內有關文化歷史的博物館,比如當地省市歷史博物館、圖書館等,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在生活中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教學中蘊涵豐富的中國文化內容。作為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必要時可配合使用我臺漢語教學視頻,將中國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有機融合,使語言學習與文化交流達到和諧統一,從而使中國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植入學生心靈。本文通過總結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對教學質量提升及文化傳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