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林
(哈爾濱市第九中學,哈爾濱 150040)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師在專業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指導的基礎上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以提高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目的,對高中學生進行的關于學生心理健康理論教育、心理健康評估、心理健康輔導等方面的活動。其中,高中教師最主要的輔導方式為意象對話療法、心理療法和認知療法[1]。根據學校和學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也不盡相同,心理健康教育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立志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自身潛能,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學生自主學習內在動力是學生根據自身內在的學習需求與學習意愿等,為實現自身目標而產生的內在行為動力[2]。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重視調整自身心態、價值觀等主觀因素。研究表明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中自我效能感、元認知、記憶策略、積極情緒、學生意志等內在因素對高中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影響較大,而網絡游戲則是高中學生內在動力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自主學習外在動力指除學生自主學習內在動力以外的其他因素。首先,高中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工作與高中學生受到的社會支持度與其自主學習動力有較大關系,其中精神上的支持比物質上的支持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其次,學生的年齡、性別、愛好、區域、人際交往環境的差異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地區發展水平不一、城市文化存在差異等原因導致部分學校心理輔導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心理健康教育設備短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缺乏[3]。高中學生對心理專職教師的需求與學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數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不協調,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時間緊缺、教育形式單一、教育效果不顯著。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自主學習動力進行干預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較好的發展前景,這不僅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突破口,也是高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需要。
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相對欠缺,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心理期待值較低、積極關注程度不夠,給予的精神支持也較少。
一方面,高中生處于自我意識覺醒和自我認同消極的矛盾階段,其自主學習內在動力也是不穩定的。另一方面,隨著高中學生年齡、愛好、人際交往等影響因素的變化,學生自主學習外在動力也不斷發生變化,導致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時而充足、時而欠缺的不穩定現象。
高中學生在自主學習初期表現出較高的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學習熱情減退,再加上自制力較差,無法及時調整自身狀態使得自主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案難以實施。
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覺自愿自發主動地學習,高中學生處于自制力相對較弱的年齡段,通過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覆蓋面,能夠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強度[4]。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措施覆蓋學生自主學習的多個學科,也能較為全面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干預,從而提高學生多個學科的自主學習動力。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干預覆蓋學生的多個學科,也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科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教師作為學生的表率,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課堂中,在順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不僅受到自制力、學習意愿、元認知等內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學生年齡、人際交往情況、區域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相關數據表明家庭環境及父母的知識水平對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影響較大,在部分家庭條件優越和父母知識水平較高的家庭環境中,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暗示。因此,對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不能僅停留在學習問題上,還要深入學生內心為其解決父母無法提供合適的家庭教育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無法獲得較高社會支持度的問題等。增加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深度,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穩定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反復的、長期的、逐步提高的過程。高中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可塑性比較強,但在面對各種觀點時容易缺乏判斷和辨別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網絡信息層出不窮,學生難免會產生思想動蕩。教師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的持久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持久性,堅持長期、反復地教育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踏踏實實地努力,勤勤懇懇地學習。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對高中學生自主學習動力進行干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