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心剛,李天武,劉 燕,邱 林
(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重慶 400015)
5G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促進了網絡教育的發展。以本科生感官系統理論教學為例,隨機采訪了幾名教師及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樣本調查,發現師生對于現場教學和線上教學有一些不同的認識,總結如下。
以感官系統理論教學中的燒傷內容為例,從2020年春季學期開始在學校統一安排下開展線上教學,運用了清華在線教育綜合平臺、微信、QQ群等多種資源。
理論教學準備工作開始于開學前2周,全體教師在教研室組織下通過網絡視頻會議軟件進行集體備課。授課教師講解教案、展示PPT,并節選內容進行試講。試講通過后,錄制講課視頻,每學時40min。授課教師于課前1周上傳視頻和PPT至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公告提醒學生課前預習。正式授課時,教師提前在網絡平臺準備簽到、建立題庫和隨堂測驗題、設置課堂討論內容、布置課后作業。按照教學大綱準時實施線上課堂教學,包括學生簽到、話題討論、答疑、在線測試等環節。在線討論利用平臺中的“討論區”及微信、QQ群等進行,采取多種交流渠道,保證學生能夠參與討論、答疑和在線測試。在線課堂結束后,要求學生在7天內完成本次課的課后作業并網絡提交。網絡平臺答疑功能長期開放。
采取形成性評價和試卷考試兩種考核方式聯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形成性評價占30%,試卷考試占70%。學期中間的形成性評價包括在線測試、課程作業、課堂出勤、課堂表現。在線測試利用教學平臺完成,包括選擇題、判斷題等客觀題型。課程作業由教師課后發布在教學平臺上,包括簡答題、病例分析等主觀題型。課堂出勤由學生經平臺簽到完成。課堂表現由教師打分,根據學生參與互動性,回答問題的思路、條理性、準確性、完整性打分。期末的試卷考試采用課堂閉卷考試。從形成性評價和試卷考試兩種考核方式的最終成績來看,絕大多數學生經過視頻和PPT的反復學習及資料查閱,能較好地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
隨機對5名授課教師和10名學生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對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情況、學習效果、影響因素、滿意度等。學生普遍對網絡教學具有較高的興趣,基本能堅持完成線上學習的課時,網絡平臺的使用頻率比非疫情時期增高。學生自評應用網絡平臺進行理論大課學習效果較好,與線下教學效果相當,而且課后可以通過平臺反復觀看復習。學生認為網絡教學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網絡速度不穩定、系統技術支持問題;拖沓、完成作業不及時;網上學習注意力易被干擾;遇到網絡技術問題求助困難、無法獨立解決技術問題;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等。總的來說,學生是滿意的,熟悉并喜歡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態度積極。
教師應用網絡平臺的時間明顯高于疫情前,常用的平臺功能包括:錄播教學視頻、學習效果測評、解疑答惑等互動,直播教學也明顯增加;存在的問題也主要是網絡和系統技術支持等。教師自評網絡教學的效果不如課堂教學,網絡教學時教師一個人面對鏡頭講課,很難實時觀察學員情況,師生交流困難,無法互動,無法及時掌握學習狀況。影響教師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因素包括主觀的和客觀的,客觀因素包括網絡教學平臺技術支持、信息網絡環境等,主觀因素是指教師的需要、動機、應對問題的對策、個人能力和性格等。總的來說,教師對網絡教學的接受度和滿意度不如學生。
目前,我校大部分師生進行的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年齡和知識程度接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和指定的教材,按照教學大綱進行不同學科分門別類地教學,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等過程[1]。我國網絡教學有所發展但并未普及,從早期的網絡公開課、精品課程,到現在的MOOC、微課、翻轉課堂[2],國內現有的主流網絡教學平臺包括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學堂在線、人衛慕課等。國外網絡教學起步早,較為普及,強調適應性和合作研究等。我國網絡教學雖起步稍晚,但用戶數量快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至2019年底網絡教育用戶已達2.32億,占網民整體的27.2%[3]。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國家級的互聯網發展戰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指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要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等[4]。“互聯網+”教育就是指在線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這對高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5]。
目前,國內的網絡教學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比較符合網絡教學的特點,時間短、內容少,不能覆蓋院校教育課程內容;另一類是院校教育課程的在線翻版,內容與其基本一致且課時較長,無法較好地滿足在線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學習效果有待檢驗[6]。網絡教學屬于后者,是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錄播。從小樣本訪談結果來看,教師和學生基本上是適應網絡教學的,也從各自的角度反映出網絡教學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而言,網絡教學的優勢是:第一,打破了時空限制,增加了學習方便性,學生可在任意時間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第二,教學內容可以反復播放,循環觀看,有利于學生思考、記錄、復習。第三,網絡教學與其他應用平臺或軟件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應用程序,比如英語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翻譯軟件學習標準的發音。對教師而言,網絡教學的優勢是:第一,擴大影響范圍,打破人數和地域限制,使教學資源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留言或私信,將自主學習的思考及疑問與教師進行溝通,得到解答。第三,促進教師自身發展,網絡教學需要教師具有網絡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網絡教學內容的編輯、錄制、傳播,熟悉網絡平臺的操作和維護,需要網絡課堂的駕馭能力。對學生而言,網絡教學的不足:第一,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網絡其他內容干擾,缺乏課堂的規則約束和學習氛圍,學習熱情和效率有所下降。第二,過度關注網絡信息,使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長時間使用電腦產生視疲勞。第三,網絡速度及質量問題影響學習進度和效果。第四,情感教育缺失,學生過度接觸網絡世界,缺乏面對面交流,人際交往能力降低。對教師而言,網絡教學的不足:第一,師生交流困難,很多教師習慣于課堂上身臨其境的交流方式,但網絡授課時與學生卻很難互動,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第二,隱私無法得到保障,醫學涉及大量人體圖片,如何在網絡平臺上保護授課內容中的隱私需要深入探討。第三,實踐課程無法實現,由于實驗課或臨床見習需要學生親自參與,網絡授課無法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動手、感同身受,只能播放實驗或臨床見習的視頻。本研究只是一個小樣本量的研究,且是師生的主觀感受,不能全面準確、深入細致地反映目前所采取的醫學網絡教學模式的長處與不足,還需要開展大樣本量的對照研究,并設置可量化的研究指標來論證。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網絡優勢勢必會促進教育資源的升級、更新、換代,從而促進網絡教育的發展。例如,疫情期間各種網上學術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就反映了網絡教育的勃勃生機。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指出,緊抓信息技術發展機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轉變的工作思路和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4,7]。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建設醫學教育信息中心、大數據平臺,提升信息化服務和管理能力等。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積極參與學校和網上開展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提升教師自身的網絡教學水平,加快適應網絡教學發展、提升網絡課程設計的能力。學校和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自控能力的管理,加強網絡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加強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師授課吸引力提升方法的研究,加強師生合作學習等。5G網絡的普及,還可以實現臨床病例討論、疑難病例的遠程分析、實驗和手術等操作的觀摩講解等。結合了5G技術的現代遠程教育,改變了傳統的醫學繼續教育模式,使更多醫生和學生能夠在疫情期間通過網上學習,豐富個人工作經驗,推進醫學教育的公平發展和均衡發展[8]。
在不遠的將來,5G技術將憑借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優勢,與增強現實、虛擬現實、視頻編碼等高新技術一起,極大地提升網絡教學的應用規模和效果,在整合優質醫學教學資源、提升師生教學互動、完善實踐教學方法和促進醫學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醫學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樂于接受新事物發展帶來的積極效應,還要重視新事物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積極投入到醫學網絡教育的應用和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