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西南交通大學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媒體融合發展,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說,“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至今,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有5年時間,媒體融合現已步入“深水區”,新的傳播手段與新媒介形式的出現,為新聞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的生產組織方式、新聞傳播方式、輿論場的態勢和媒體經營的業態等媒體生態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①。在此背景下,一直被譽為報紙的“靈魂”“旗幟”的新聞評論的傳播內容、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轉變。
互聯網普及以后,受眾自主獲取信息的積極性通過新的媒介技術得以大大的增加,自主性選擇信息、與傳者互動、參與媒介內容生產、呈現自我虛擬形象、網絡空間內社會關系的虛擬映射及構建成為“積極受眾”的新特征。一方面,受眾的需求也更加多層化。興趣驅動著受眾獲取更多的信息,受眾依托各種新聞客戶端,以興趣為紐帶構建各種用戶群體,從中獲取信息并進行交流反饋,由此增強了對媒介的信任和黏性;另一方面,技術的豐富培養了受眾的進一步選擇,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讓新聞呈現方式從傳統的文字時代走向數字時代,從靜態閱讀走向動態閱讀,也使受眾需求偏向于動態化、多樣化②。
1.輿論熱點無中心化,更新速度加快
喧囂、嘈雜是網絡時代人盡皆知的輿論環境特點,而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輿論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并呈現出新的特點。如果說過去的新聞事件的生命力以天為單位進行計算,那么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就要以分秒來計算了。從過去一百多字限制的微博到今天幾十秒的移動短視頻,新聞的題材越來越碎片化、新聞呈現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大規模新媒體的存在,使得各方對新聞熱點的消費更加迅速和集中。網絡的存在打破了傳統時空限制,也使得輿論發酵的時間大大縮短,輿論形成到傳播的過程甚至不足幾個小時。這直接造成網絡上的熱點分布進一步分散,無法形成輿論中心,且涌現及更新的速度也更快,舊的輿論剛剛落地,新的輿論又已然生成③。
2.受眾媒介素養的兩極分化,新舊共存
一方面,隱蔽的互聯網空間模糊了受眾的主體身份的真實性,導致網絡信息和網絡言論傳播的自由特性十分明顯;另一方面網絡也降低了新聞準入的門檻,近年來大量自媒體的出現又拉低了新聞把關的嚴格度,導致假新聞和謠言也日益滋生。正因如此,充斥著虛假新聞、謠言的媒介環境喚起了受眾對權威、嚴肅、清澈的輿論生態的向往,相當數量的受眾對某些虛假新聞深惡痛絕,他們主動去尋找發出主旋律聲音的媒體,關注“真相”背后的社會現狀,追求創新與深刻兼顧的評論,這說明了當前融媒背景下的受眾的媒介素養正在不斷提高。
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自媒體中的新聞評論觀點各式各樣,這些評論大多以群眾的視角出發,能夠充分反映數量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的想法,傳統報紙的立場則較為嚴肅,且形式比較單一。在融媒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受眾對于新聞評論的期待,若不能及時打破僵局,走出困境,不僅對新聞評論造成影響,還會對報紙自身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④。傳統媒體若想突破困境,需要從小到大,由內而外,從思想到行動的全面顛覆,要從內部運營管理、業務組織結構、產品形態等多個維度開展自我革命⑤。因此,在融媒時代傳統媒體只有建立新的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管理觀念,才能突破瓶頸、發揮優勢、實現涅槃。
1.重視新聞評論的深度性和權威性
評論的質量決定了報紙的新聞實力,引導著社會的言論風潮和輿論導向。因此,報紙新聞評論想要在當前的環境下占據優勢,就必須重視新聞評論的深刻性,提出獨特的發人深思的見解,更要凸顯其權威性,體現傳統媒體的擔當和社會責任。
2.立足資源、充分挖掘,突出自身特色,積極打造新聞評論的品牌效應
任何一家媒體都有其他媒體所沒有的核心優勢,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所以立足現有的傳統媒體的新聞資源、并充分挖掘,打造自己的品牌,突出自己的風格,在讀者心中形成獨樹一幟的印象,就足以吸引大批受眾。融媒時代背景下,報紙新聞評論應該嚴格按照黨和國家制定的大政方針,高舉主旋律旗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社會熱點與相關政策結合,引導民間輿論。也應進一步突出傳統媒體的報紙評論的核心特征,立足現有的優質資源,進一步凸顯自身的差異化價值和獨特優勢。報紙新聞評論雖然是以文字的文字傳播,在傳播方式與介質方面的優勢不明顯,但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其官方身份的優勢不可匹敵,數以十年的耕耘擁有著更好的口碑,也擁有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政策扶持。
1.精準把握政策立場,科學選擇評論的形式,實現整體的協調統一
要想在融媒時代有所突破,要著重注重報紙評論的政策立場,使評論的內容和形式能夠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和統一。報紙評論對社會來說,具有一定的引導和啟示功能,能對群眾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更能進一步導向社會輿論⑥。所以,報紙新聞評論要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這樣才能夠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新聞評論的改革想要成功,必須要下苦功夫,把死腦筋盤活。以正確把握政策導向為基本立足點,同時更要在題材、語言、風格、特色上獲得讀者的認同,這就意味著報紙新聞評論必須解放思想,進取開拓,使語言更加親民,立意更加深刻,表達更加直白,努力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和效果⑦。
2.緊跟時代發展,緊扣當下熱點,打造反映社會萬象的傳播載體,發揮傳遞主流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新聞評論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新聞媒體的實力,也事關社會主義輿論陣地的建設,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雖然融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態勢,但是對新聞評論的基本原則是沒有改變的,需要評論者保持自己的初心,正確引領輿論的使命和價值,充分地挖掘新聞的內涵,樹立新聞評論的權威⑧。
融媒時代下,針對性是報紙新聞評論應該具有的特質,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同時,也要滿足新一代讀者的多樣化需求。要能夠看到新聞主題背后透露的社會問題,從而增強新聞報紙對輿論的引導力和公信力。
1.展現多元聲音,從多樣化的視角啟迪受眾的思考
新聞評論是報紙的靈魂與旗幟,代表著一份報紙編輯水平和思想深度,也發揮著增強新聞社會影響力和引導輿論的功能。隨著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給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路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新聞評論能否適應新的媒介環境是目前新融媒背景下報紙發展的重點。在融媒背景下,報紙評論要一改過去的只解讀國家、社會重大議題的嚴肅化話語特點,要展現多元聲音,從政治到民生,從醫療到經濟,由小到大,由點及面,以多樣化的視角引導受眾思考。
2.創新評論角度,突出受眾的主體性地位,直面社會問題
融媒時代新聞評論的競爭,不再只是速度的競爭,更是角度和深度的競爭,是綜合軟實力的競爭。面對紛至沓來的社會事件,要堅定立場、穩住旗幟;面對流量,要拒絕誘惑、堅守底線;面對爭議,要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融媒體時代,唯有堅持媒體人的職業操守和馬克思新聞觀,報紙才能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報紙是人民的報紙,群眾的報紙,報紙評論應該更多地從人民群眾的角度進行評論,滿足群眾的要求,接納群眾的意見,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要引領群眾,更要服務群眾,發揮報紙示范和榜樣的作用。
3.創新評論形式,報、網、客戶端互動融合,擴展新聞評論的主體,引導各類人群發出自己的聲音
融媒體時代,隨著媒體技術和新聞產品形式的變化,主流媒體為了應對新的環境,也在積極開拓新聞評論新陣地,逐漸摸索出了新聞評論在融媒體時代的操作模式和呈現方式,配合多樣化的移動端,讓新聞評論更加豐富、精彩。一方面,各大傳統媒體為了擴大主流聲音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探索新聞評論的新形式,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中總結經驗,將“圖、畫、影、音”形式融入新聞評論中,打破了以往刻板化的評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報紙評論過于嚴肅的一面。另一方面,報紙新聞評論要擁抱互聯網時代的技術紅利,但評論不能像非專業的草根自媒體一樣流于形式,淺嘗輒止,要進行深刻的思考,深入輿論并與輿論真正對話,在擴展新聞評論的主體的同時,也要引導各個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統籌兼顧,為全體人民發聲。
注釋
① 杜穎.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突破路徑分析[J].中國報業,2017(23):48-49.
② 周亞麗,吳雙英.受眾需求變化與數字出版創新發展[J].出版廣角,2020(8):9-11.
③ 胡宇齊.新媒體時代黨報評論將如何存在[J].視聽,2018(10):179-180.
④ 杜穎.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突破路徑分析[J].中國報業,2017(23):48-49.
⑤ 周瑞燊.人工智能熱潮下的傳統媒體經營管理創新[J].傳媒論壇,2020,3(15):15-16.
⑥ 杜穎.融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突破路徑分析[J].中國報業,2017,(23):48-49.
⑦ 高飛.融媒時代創新新聞評論傳播模式的路徑——以珠海傳媒集團為例 [J].今傳媒,2019,27(8):129-130.
⑧ 李想.融媒體時代新聞評論轉型研究[J].科技風,2020(19):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