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孔子博物館
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新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二千余年而不變,經歷了孔子后學的傳承和發展。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并對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所以需要我國對于儒家文化進行傳播與發展,使儒家文化能夠發揚光大并且被更多人所知曉并運用。
儒家文化認為“義”與“仁”是人民進行日常生活與日常活動的基礎所在。①傳播儒家文化中“義”的影響與作用:“義”者宜也。“義”是一個事物應有的樣子,也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規律。這一點不但在我國千年以來的歷史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廣泛應用,而且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中同樣能夠得到應用,由于儒家文化的傳承性以及其傳播范圍廣,其文化內涵深入人心,其對于我國目前社會狀態與人民群眾日常行為都帶來了極大的積極影響。②傳播儒家文化中“仁”的影響與作用:“仁”則是在“義”的發展與推行之后形成的一種道德觀念與形式規范,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行事為人,有其應遵循的義務與該做的事情,而這些義務與事情的本質便是:愛人,即“仁”。這一點便突出了儒學文化對于人民個人品德的重視程度與培養路徑規劃[1]。儒家文化要求人們必須要有仁愛之心,才能夠完成其自身的社會責任與義務。這也是儒家文化對于我國人民的品德要求與形式規范要求[2]。
儒家文化提倡對于不同文化或事情應采取“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處理方式,具有極強的開放性、接納性與融合性,提倡對于不同文化與事情采取“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處理方式,承認對于一件事情有不同處理方式,并且承認多種不同的文化,認為其應該以多元化的形式共存,并且對于預期不同的建議或對立行為,儒家文化不會對其“趕盡殺絕”,反而會允許并承認其存在的意義與重要性。由于其對于文化差異與不同意見的包容與接納性,將會使我國社會的不同文化與意見均能夠得到保障與發展,實現我國社會的協調并且能夠穩定我國社會秩序。例如戰國時期多種文化同時興盛的“百家爭鳴”,這也是我國實行儒家文化“和而不同”與“以和為貴”的體現,并且這種處事方式與技巧也有助于我國不同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并且會使我國的社會秩序得到穩定,人民能夠安居樂業[3]。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以來我國最“出彩”的傳統文化之一,其在我國已經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與推廣,并且在我國目前的經濟與政策下,其對于為政者的建議與理念要求,為臣者的做事規范與為民者的思想道德要求與身心健康保障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4]。儒家文化有助于我國人民建立完善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夠顯著提高我國的文化實力。由于儒家文化對于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開放性、接納性、融合性與包容性,將會使儒家文化能夠更好的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使其發揚光大,并會出現對于《孔子》一書新方向的解讀。由此其將會利用其包容性與接納性使我國文化實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使我國人民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得到增強,并會成為我國未來文化的“臺柱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5]。
由于孔子在春秋時期的曲阜創造了私塾這一教育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育壟斷,即只有名門貴族與高官之后才能夠進行文化學習,并且建立了儒家文化與學說,使曲阜成了我國儒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圣地,并且使其成了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與傳播源頭,并且是我國目前重要的儒家傳統文化承載機構[6]。而運用建立在曲阜的孔子博物館進行儒家文化的宣傳將會利用曲阜這一地區的地理優勢與地緣優勢使我國儒家文化得到充足的發展與傳播。并且由于孔子主要學說的起源都來自于曲阜,在此地進行儒家文化傳播會更加有利于當地人民將對于儒家文化的個人理解融入目前的儒家文化之中,使儒家文化更加“接地氣”,所以運用建立在曲阜的孔子博物館進行儒家文化傳播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與地緣優勢[7]。
由于我國社會與國家領導人對于儒家文化十分重視與推崇,所以進行儒家文化傳播是十分有效且快捷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進行各個演講或談話時常會引經據典地使用儒家文化的經典名句與理論,并且習近平總書記與其他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去往曲阜的儒家文化重點學習與傳播場所進行視察,這無一不說明了我國領導人對于儒家文化的重視與推崇,所以應利用這一點對儒家文化進行發揚與傳播,使儒家文化能夠在我國民眾心中生根發芽,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發揚與發展[8]。
由于孔子博物館內的豐富文物均來自于孔府之中,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博物館之中共具有其中家具、金屬器、玉石器、書畫、絲織品、銅器、古籍文獻、孔府檔案等經典文物70余萬件,而其中更不乏具有著“清孔廟平躺屯四五甲地畝糧銀赤書”“透雕出廓雙鳳榖紋黃玉小系璧”“唐懷素自述帖”等文化珍寶[9]。由于其對于大眾開放,我國人民在參觀孔子博物館之時便可深刻體會到孔子所想、孔子之智以及儒家傳統文化的品質及其內涵,當人民群眾深刻體會到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涵之后,對其進行儒家文化傳播將會更加方便與順暢[10]。
在步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經濟與國力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技也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便是許多新穎的媒體傳播方法,我國可以運用目前社會的科技化與現代化,利用不同的媒體對于儒家文化進行傳播,例如:①運用廣播電視臺進行傳播,在CCTV9科教頻道與CCTV3綜藝頻道的黃金時間對儒家文化加以宣傳,使關注科教頻道與綜藝頻道的觀眾體會到儒家文化的優勢與精神內涵。②運用年輕人常用的網絡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如:微博、貼吧、小紅書等。由于我國當代年輕人使用互聯網頻繁,并且經常瀏覽微博、貼吧、小紅書等社交軟件,所以可以在此類軟件中實現對于儒家文化傳播的方式,并且建立相應的公眾號、官方網站,使我國當代年輕人能夠實現對于儒家文化的理解與融會貫通。
在人民群眾進行參觀孔子博物館之時,博物館的講解人員需要脫離傳統的博物館講解方式,應主要并且深度講解該文物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故事,使參觀的群眾能夠了解其內涵,以小見大、以點概面的實現對于儒家文化的了解。孔子博物館的講解人員主要應避免采用晦澀難懂、文言文冗長的講解方式,而應該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并對其展覽,并且要注意該文物與參觀人員的互動,盡量使參觀人員能夠對于該文物具有深刻印象,在講解故事之時一定要生動且形象,將參觀人員帶入到故事之中[11]。
不再采用傳統的傳播方式,應創造相應的文化產品,使儒家文化實現從無形到有形的轉換。例如可以將《論語》或儒家關鍵思想印制在扇子或漢服之上,通過這種方式加強人民群眾對于儒家文化的重視程度與接受程度,并且通過這種方式更加可以將儒家文化傳播到國外,使國外人民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針對于孔子學說及儒家文化可以采用建立“儒家學說教室”的方式進行傳播,并且針對于儒家關鍵思想“義”與“仁”進行主要闡述與傳授,使我國廣大群眾加深對于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且可以結合我國各地的特有風俗進行相應的融入,將儒家文化融入各個地區的特有傳統文化之中,使儒家傳統文化深入民心,實現儒家文化思想在我國基層人民之中的傳播。
儒家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歷史距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發展的歷史演進,儒家學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沖擊與融匯,對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的探討與思索也越發激烈和深入。中外所有學者對于儒家文化無一不抱有欽佩與推崇,孔子及其創造的儒家文化為我國乃至世界都起到了十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和底色,在整個傳承體系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國應加強對于儒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以此擴大儒家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