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偉森,張曉潘
(1.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成都 610067; 2.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貴州 貴安 550003)
職業素養是個體在職業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綜合表現,是個人的知識、能力、態度、心理等多種元素在職業生涯中的具體表達。心理學家麥克利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論”,將個人素養分為“海平面之上”和“海平面之下”兩個部分,認為素養分為顯性和隱性兩方面。就素養的展現而言,“海平面之上”約占1/8,“海平面之下”約占7/8。職業素養課程體系應具有顯性職業素養與隱性職業素養兩個維度。顯性職業素養是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體現在技能技巧、個人學歷、資格證書等方面,是個體通過參與專業課程學習以及通過專門考試獲得的相應認可。隱性職業素養是職業素養的內在動力,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與職業意識,是個體在職業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最基本且最核心的思想形態。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和職業素養課程體系的完善需要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共同作用。
職業素養是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它反映了學生在大學階段的知識水平,體現了學生在工作階段的知識轉化能力,預示了學生在成長階段的職業發展可能。現以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計算機科學系電子商務專業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
就就業形勢而言,20%的同學有所了解,60%的同學一無所知。就就業前景而言,20%的同學有所了解。就職業前景而言,60%的同學沒有了解。就職業規劃而言,20%的同學有所了解。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總體趨勢表現為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對就業前景不自信,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
就職業素養概況認知而言,約有一半的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識相對模糊。在職業素養品質中,約40%的同學認為誠信的品格最重要,敬業和責任心分列第二和第三位。約40%的同學認為專業技能知識是最欠缺的職業素養,抗壓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分屬第二和第三位。約60%的同學認為應加強職業素養。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對于職業素養有所了解,對職業素養提高有所需求,對職業素養的獲得有所期待。
就職業素養培養而言,20%的同學對職業素養培養很了解,對自身職業素養培養十分重視,22%的同學認為職業素養的培養十分有必要,20%的同學認為職業素養的培養只有一點點必要,30%的同學認為思想政治課程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沒有關系,40%的同學認為應把職業素養的培養融于實訓中。
目前,職業素養課程在實施方面缺乏整體性和結構性。民辦高校課程設置重視傳統的知識專業課程,在應用型要求轉型發展過程中對職業素養課程設置不夠重視,一些課程的講授也沒有標準,缺乏正規的標準化管理。對于職業素養的認可,民辦高校有所涉獵的僅限于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第二課堂教師與基礎文化教師涉獵較少,各類教師之間也缺乏相關溝通,培養目標難以一致。
職業素養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同時,還要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品性與職業能力,等等,以便學生走向社會時更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就目前職業素養課程來看,大多數課程內容僅限于課本,與學生專業實訓課脫鉤,學生把職業素養課程定位為思政課程的分支,學習興趣不高。需在實訓課程中注入職業素養的元素,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學校對職業素養的認識僅限于書本,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需求僅限于主觀要求,參與度不高,沒有把企業需求的職業素養及時反饋到課程改革當中。此外,學校和企業對學生的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不一致,影響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
民辦高校的各組織結構當中,各部門教師由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不一致,導致對職業素養的培養態度未能形成統一的認識,職業素養尚未形成整體的課程體系,教師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評價也尚未形成統一標準。民辦高校的顯性課程蘊含在教學的基礎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當中,隱性課程則蘊含在教育活動與教育生活當中。要將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以職業素養培養為共同目標,將其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實訓與生活當中,通過教育合力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要與國家計劃、學校管理及課程設置相一致。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建構目標必須與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相一致,強化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在學校管理當中,隨著全面育人理念的輸入,要求學生主動掌握專業知識,密切關注職業發展現狀,并結合實際情況與行業標準來形成個體職業素養。課程設計要密切關注學科之間職業素養的連貫性以及各年級間職業素養培養的連續性。
企業的發展方向與職業的需求標準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調整。民辦高校職業素養課程內容設置需要凸顯出顯性與隱性兩個方面,即職業素養的培養與知識技能訓練。職業素養應融入到學科教學當中,以素養為媒介聯結民辦本科院校的文化課、專業課和實踐課,加快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職業素養課程內容還需考慮年級之間的職業教育貫通性,即學生大學四年中都要接觸職業教育,從入學教育到頂崗實習,分階段、分批次遞進式累積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課程體系需要根據學校、企業和社會調研來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專業建設與職業發展密切相關,職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貼近行業需求,民辦高校應與優質企業共建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以行業真實需求為依托,充分考慮行業發展方向,與企業專家共同商討人才培養方案,一起開發職業素養課程資源,保證課程的真實性、有效性。
職業素養課程體系是以學生實際需要而建立的,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視,形成了共同育人的理念,落實到了教育教學活動與校園文化制度建設當中。企業對職業素養的重視引起了學生的關注,主動關注職業素養培養的學生逐漸增多。對師資力量的建設投入也在逐漸增加,教師可走進企業去了解企業的職業素養,并將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帶回校園注入到課程當中,使學生逐漸積累職業素養。民辦高校各部門應加強溝通,統籌校園綜合資源,搭建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