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倩,潘成菊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盤錦 124000)
2017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蒲杏耸恰笆笥梭w系”之一,排在課程育人體系后,是第二大育人體系。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加強科研育人建設,提升科研育人能力和科研育人效果。
第一,科研育人制度不健全。健全的制度保障是教師從事科研育人的重要支撐。高職院校科研育人制度不夠健全,科研育人工作沒有抓手,無法調動教師從事科研育人的積極性。第二,科研育人獎勵機制不健全。高職院校沒有出臺相應的科研育人獎勵機制,導致教師只自己做科研,很少吸納學生參與科研工作。
第一,角色認識不足。高校不僅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能,同時還承擔著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職能,教師的職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育人工作不再是管理部門和思政教師的責任。教師從事科研活動時缺乏主動承擔育人職能和設計育人工作的自覺性[1]。第二,意義認識不清。高職院校一直是教學占主導地位,科研不被重視。很多教師為了評職稱而做科研,認為做科研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不需要其他人參與,從而導致教師只關注科研本身,很少關注學生,難以形成科研育人的良好風氣[2]。
高職院??蒲杏说姆椒惻f,缺乏創新??蒲杏瞬煌诮虒W育人,有其自身的特點,需要選擇適合自身的方法。在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思維得到了極大改變,傳統的科研育人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科研育人活動本身的前沿性。高職院校對投入科研育人的教師缺少方法層面的指導,教師科研育人的能力參差不齊,科研育人效果難以保證。
第一,科研育人經費投入少。高職院校經費的投入重點在教學和實訓上,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很少,科研環境和科研設備滿足不了科研需求,導致一些教師想做科研而沒有條件。第二,精力投入少。一些高職院校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沒有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中,科研育人的目標很難實現。
教學和科研都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兩者相輔相成。但是,高職院校的科研是薄弱環節,一直不被重視。高職院校教師承擔大量的教學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很難將專業課學習與職業素養和品德發展聯系起來,科研過程中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方法很少傳授給學生,導致科研無法體現育人功能,教學和科研形同陌路[3]。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主要側重職業技能培養,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精神、思想品德和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培養[4]。
高職院校應成立科研育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科研育人相關制度、獎勵機制和監督機制,開展科研育人工作的頂層設計,為參與科研育人的教師提供便利條件,讓真正從事科研育人工作的教師有章可循,使其工作得到學校的認可和支持,促使更多教師參與到科研育人工作中[2]。
高職院校中教學和科研是兩個重要環節,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可帶動科研,科研可促進教學,發揮科研的優勢,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沒有完全脫離教學的科研,也沒有完全脫離科研的教學。教師可從教學中獲得科研的理論知識,也可從科研中獲得教學的實踐經驗??蒲泻徒虒W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5]。教師要把做科研時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新觀念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受科研條件和環境的影響,科研能力有限。第一,高職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多爭取科研活動和科研經費,為教師提供更多機會做科研。第二,為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學習的機會。高職院校應為教師提供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學習機會,讓每位教師都能參與到科研活動中。第三,實施“以老帶新”的科研指導活動。讓有科研經驗的教師主動承擔帶領青年教師做科研的任務,提高青年教師做科研的積極性和熱情。
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是理論基礎相對薄弱,但動手實踐能力強。純理論性的學術研究很難吸引高職學生參與,教師要充分挖掘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優勢,找到適合學生的科研項目、科研方法和科研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觀能動作用。例如,教師可尋找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相關的科研項目,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興趣,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第一,可采用科技講堂的形式,結合學校特色,發揮其普及科學知識、傳授科技理論、傳播技術應用等功能。邀請其他高職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中具有豐富科研經驗的前輩到學校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和方法現場傳授經驗,促使學生對科研產生興趣。第二,可采用科技成果轉化的形式展示學生的科技作品。每年開展一次職教活動周,學生可利用職教活動周平臺,展示自己團隊的科技成果,將所學知識轉化成生產力,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能夠得到自我肯定。第三,高職院校可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科研育人網絡資源。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只有準確把握科研育人的內涵,認真分析科研育人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發揮高職院校科研育人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