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霞
(河西學院文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教高[2019]8號文件《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的“雙萬計劃”。[1]《意見》強調,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要適應時代新要求,加強一流課程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聚焦高等教育教學創新,推進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是時代所需、且是迫在眉睫的事。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力軍,但相對“雙一流”高校,地方院校存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教師的專業水平相對有限,以及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等現象。在這樣一種教育現狀下,地方院校如何立足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本?,F有的教育資源,圍繞學校自身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點,加強課程建設,推進現代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教學相融合的內涵式發展,已是當前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河西學院高度重視“雙一流”建設,撥專項經費和制定幫扶政策全方位促進學校課程質量改革與專業建設工作。截止2021 年8 月,學校有1門課程建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8門課程建成“省級一流本科課程”,60門課程建成“校級一流本科課程”,還有3 門課程正在參評國家級一流課程。其中,“外國文學”課程是一門線上線下混合式“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本文以該課程為例,深入闡釋地方院校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途徑、方法和成效,并探索課程今后持續建設的深度與廣度問題。
河西學院“外國文學”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包括“歐美文學”與“亞非文學”兩部分,橫跨東西、縱覽古今,內容非常豐富。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在知識層面引領學生構建系統的東西方文學史知識框架,形成比較寬闊的世界文學視野。在能力培養上,學以致用,使學生能運用相關理論分析文學現象和鑒賞文本,提升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在價值引領上,引導學生把握新時代課程學習的新使命,堅持文化自信,塑造高尚人格。為確保課程效果能實起來,有效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本校的“外國文學”課經歷過數次教學改革。如在2004 年,進行過“外國文學精品課教學與文學鑒賞評價能力生成研究及實踐”的探索。2019 年,課程團隊進行了“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和雨課堂的‘外國文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應用研究”的教學研究。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2020年本課程被甘肅省教育廳認定為線上線下混合式“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要建成一門國家級“一流課程”還需大力加強課程的改革創新。縱觀當前各大高校關于課程的教學改革,大多集中于自建慕課或者微課。對于像“外國文學”這樣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課程,實際上早已由業界學科帶頭人打造了線上“金課”,如浙江工商大學蔣承勇教授領銜主講的“外國文學史”就是一門深受好評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因此,并不是每一門課程和每一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自建慕課。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地方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把線上的“金課”拿來為己所用。只是這種拿來不是簡單地照搬,如何讓更多的線上優質教育資源有效地服務地方院校師生的課程教學,仍是當前本課程建設時的一個痛點問題。其次,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00后”,恰好是信息化時代中手機、電腦等現代化工具使用黏度最高的一個群體。如何借助學生喜歡的現代化移動工具優化教學突顯學生的中心地位,并為課程學習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是當前本課程建設時的又一個痛點問題。另外,目前高校中大部分課程都還采用大班模式授課,這種教學方式下,亟待解決的還有課堂互動以及因材施教的問題。
針對上述課程建設的痛點,結合教育部關于“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要求,本校的“外國文學”課積極引進線上優質教學資源為專屬在線課程(SPOC),并結合本校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學生的特點,對線上“金課”進行本土化改造,創建了在線課程與本校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課程。[2]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創新,主要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
1.課程教學模式與手段的創新
河西學院“外國文學”課共96學時??紤]到課程學習對象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無論是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是專業基礎,這個年級的學生都還相對薄弱。因此,安排25%的教學時間(即24 學時)組織學生線上自主學習,75%的教學時間(即72 學時)開展線下面授。引進線上“金課”參與課程教學,增大課程學習的靈活性、高階性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線下課堂,教師在集中精講和組織學生參與討論的基礎上,借助學生手中的移動工具——手機掃碼進入“雨課堂”,利用該教學軟件上的投稿、彈幕、關鍵詞、測試等功能,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互相聯動。另外,創建課程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經典性研究資料和學生的習作,多元化的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簡言之,本校的外國文學課采用的是基于SPOC 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即SPOC(視頻教學)+雨課堂(現場互動)+課程微信公眾號(資源共享)。具體操作如下:
(1)SPOC 視頻教學打基礎:線上,主要選用中國大學MOOC 平臺浙江工商大學蔣承勇教授領銜主講的“外國文學史”作為異步SPOC課程。根據本校學生的學情,選擇部分線上視頻組織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或課后強化學習。而在學習某些特殊專題或作家時,會認真篩選、精心整合一些其它在線優質課程。如講到莎士比亞時,就選北京師范大學劉洪濤教授主講的“莎士比亞戲劇欣賞”課程的部分內容組織學生在線學習。線上學習內容整體不變,局部有調整有增補,保持開放式狀態。另外,線上也有一些團隊成員自制的微課,作為延伸資源補充學習。
(2)雨課堂教學強水平:線下,組織學生掃碼進入“雨課堂”開展面授。課堂教學內容除線下必講內容外,教師也會對線上相關學習內容的重難點進行補充精講,集中答疑、共同研討,解決學生在線學習時可能因為不具備相應知識儲備而產生困惑的地方。努力使學生的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的教師輔導相結合,全面實現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素質養成有機融合的“三位一體”育人目標。線下面授,也鼓勵學生在“雨課堂”參與回帖討論,引導學生互相學習,體會同伴之間互相啟發的價值。
(3)課程微信公眾號共享資源:課程組還創建了“世界文學教學資源庫”課程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相關教學內容的電子書和經典性研究資料,并上傳一些學生的優秀作業,如學生自制的思維導圖、微課、教案等。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和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學生拓展學習的不同需求。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上課空間,在保留教師面授的基礎上將部分教學內容搬移到了線上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些在線課程還并非就是本校教師授課。與傳統教學相比,這種混合式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場景呈現多元化,更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工具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借助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平臺,使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課程教學深度融合,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對信息化教學的需求,也強化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在教學系統上,這種混合式教學使“線上信息系統不僅是教學資源的載體,也成了教學活動的助推器”,[3]既利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也利于促進教師不斷優化課程。
另外,引進線上優質教學資源或平臺輔助教學,也使地方院校的教師擺脫了因自身現代信息技能不足或教學水平有限而無法開展智慧教學的煩惱。線上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也極大節省了單個教師自制微課的高成本。引進線上“金課”便于地方院校根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地建設混合式一流課程。
2.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
(1)優化教學內容,實施“精品”教學。外國文學的內容十分豐富,課程涉及的作家作品多、地域涵蓋廣、時間跨度長,然而課程的教學課時卻有限。因此,結合本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壓縮集體學習的作品數量,拓展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空間,提升作品解讀的深度和廣度。在大家中選擇更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探討學習,并將學生的作品鑒賞與學術論文寫作相結合,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2)打破學科界限,注重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從事跨學科研究的意識和能力。社會的飛速發展,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得相對封閉的專業知識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人才發展的需要?!氨容^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學科整合為外國文學教學打開了新的視界,教學中應該打破學科界限”。[4]努力拓展外國文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在大學科視野下推進“新文科”建設,增強課程的文化底蘊。
(3)強化課程思政,注重挖掘外國文學作品對學生的品德培育和人格提升的影響。學術無禁區,但是要明確課堂上不能傳遞負能量。在講述外國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時,可以結合時事列舉一些負面例子,但要分析其中的錯誤判斷,實現價值塑造。課程教學除傳授知識外,一定要重視引領學生挖掘作家身上或作品中的品德培育與人格塑造的內容,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如學習歌德的《浮士德》或作家雨果的“斗爭哲學”,要加強學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學習高爾基的《母親》、莫泊桑的《羊脂球》等作品,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艾略特的《荒原》或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要引導學生理解現代人的信仰危機問題;還可以通過文學經典中的愛情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等等。
3.教學方法與成績評定方式的創新
(1)本課程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任務驅動法、自主探究法、講授法和討論法等。其中,任務驅動法和自主探究法,大多應用在學生的線上自主學習中;講授法和討論法,一般應用在線下的課堂教學中。
(2)課程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成績構成為總成績=平時考核×(3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50)%。成績評定遵循學生學業成績多樣化的原則,改變以往由期末考試一考定勝負的課程評價體系,降低終結性評價,增加課程的過程性、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的培養。也要改變簡單的知識復制性評價,側重知識理解性與能力發展性相結合的評價。[5]落實好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育人過程。因此,本課程壓縮期末成績比例,放寬平時成績。平時成績一般由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數據、線下參與活動的數據、主題發言以及讀書筆記等幾項內容組成,占學期總評成績的30%。
(3)課程結業考核方式,除傳統的閉卷考試外也常常采用開卷考試,如學生課堂試講、撰寫讀書報告亦或口試、討論等形式。本課程共開設兩學期,一學期為考試課,一學期為考查課。當為考查課時,鼓勵學生撰寫讀書報告,對一些既定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培養其獨立思考和撰寫論文的能力。另外,也鼓勵學生課堂試講或自制微課,培養學生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智慧教學的能力。
“外國文學”課程的改革已經持續了多年,為跟蹤教學改革成效,每學期課程結束時都會在班級課程群發放二維碼進行在線問卷調查。梳理幾次調查結果,無論是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還是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目標的完成度等,學生反饋良好。同行與專家也都對于本課程的創新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具體反饋意見概括如下:
1. 初步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良好教學局面。課程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優質網絡資源參與教學,不僅優化了課程教學,還通過利用當代大學生喜歡玩移動通訊工具的傾向,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和能動性。基于SPOC 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也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更趨和諧,課程學習氛圍良好。
2. 推進智慧教育,優化了教學生態環境。這種“SPOC”+“雨課堂”+“課程微信公眾號”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促使教師不斷優化課程教學模式和手段開展智慧教育,還促使教師不斷增補最新研究成果優化教學內容。實際上,無論是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考核方式,亦或課程的管理,都朝著一種活態化趨勢發展,極大地優化了課程教學的生態環境。
3. 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升了教學質量。引進線上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避免了重復建課,也極大地提升了地方院校課程教學的質量,還使地方院校節省了自制微課的高成本。另外,這種教學模式操作簡單,還便于推廣應用。
4. 課程組凝聚力增強,構建了學習共同體。近年來,隨著課程建設的需要和頻繁交往,課程組構建了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了基層教學組織的集體力量。一方面課程組在合作共贏中持續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另一方面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形成了良好的傳幫帶機制。
5. 同行與專家認可,學生評教結果優良。多年來,本課程的改革工作和教學質量均得到了同行與專家的肯定,學生對課程的評教和校級督導、院級督導的教學評價也均為優良。整體而言,本課程的教學創新工作進展順利,教學效果比較明顯,教學質量也有保障。
綜上所述,河西學院的“外國文學”課開展基于SPOC 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該教學模式經受住了疫情的大考,也讓教師轉變了“教”的理念,學生改變了“學”的模式,為地方高校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但梳理幾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同行與專家的反饋,課程建設仍需不斷進行。如學生反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時,“時間”分配是個問題。如何合理地安排好線上線下教學時間不給學生帶來學習負擔,這個問題需繼續思考。還有,如何更高效地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踐行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這個問題也需持續探索。建好一門課非一朝一夕之功,課程改革的道路還任重而道遠。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院校一定要立足自身辦學的特點,制定出符合自己發展的一流課程建設方案,有效開展智慧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