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夢,馬艷婷,丁文平,金翔閣
(沈陽工業大學,沈陽 110870)
2016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印發了《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1],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書籍、報紙、雜志不再是僅有的閱讀模式,越來越多的電子信息、電子書籍出現在當今社會,電子游戲、視頻軟件等眾多娛樂產品的出現占據了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嚴重壓縮了大學生的閱讀時間,導致了沒時間閱讀、逃避閱讀、不知道閱讀什么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分析和了解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傾向和影響因素等,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相關研究的梳理,發現大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量普遍下滑,大學生的閱讀危機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部分國家針對大學生閱讀意愿降低的現象采取了相關措施,如英國啟動“閱讀起跑線”計劃與“閱讀的力量”項目。俄羅斯發布了《國民閱讀扶持與發展綱要》,該文件已成為俄羅斯閱讀推廣活動的綱領性文件[2]。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七次中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顯示,中國國民紙質讀物的閱讀量、閱讀時長都有所下降,而數字閱讀的時長則有所上升。2019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較2018年的3.32本減少了0.48本。國民閱讀量原本就較低,去年又呈現下降的趨勢。
本次調查從閱讀產生影響的精神層面和物理層面兩個層面展開調查,以大學生自身—環境影響—軟件—硬件為主線,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的基本信息、疫情防控與非疫情期間的閱讀量、閱讀目的、閱讀偏好、閱讀方式、影響閱讀的環境因素、影響閱讀的軟件、硬件因素。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樣本,發放問卷,對問卷回收結果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通過“案例處理匯總”和“可靠性統計量”可知本次調查問卷信度系數為0.814,KMO檢驗值為0.802,即大于0.7,通過對信度與效度的檢驗,所發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皆可靠。
第一,自身層面。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被調查者在疫情期間閱讀量、閱讀時間、閱讀頻率都有明顯增加,而閱讀量較少的被調查者大多是因為休息、刷劇、打游戲而占據了時間導致閱讀量下降。
第二,環境層面。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得到擬合優度R2為0.555,且復相關系數R為0.745,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有意義。在顯著性水平a=0.05的情況下,由方程的顯著性的檢驗可知,F=97.051>F(5,389),拒絕原假設,即線性回歸方程是顯著的,且Sig=0.00<0.05,線性回歸方程是顯著的。其中自變量廣告推送的Sig=0.08>0.05,表明與因變量的關系不顯著,其他自變量的Sig值均小于0.05,變量之間顯著且均呈正相關。可確定關于促進學生閱讀與其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如下:
Y=0.302+0.291X1+0.192X2+0.179X3+0.161X4
由此可知,融洽的讀書氛圍、吸引人的書目的宣傳、教師的推薦、電視劇翻拍等都可以促進大學生的閱讀。
第三,軟件層面。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標題與正文不符、第三方轉碼、盜版及錯別字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電子閱讀的質量和體驗。
第四,硬件層面。調查結果顯示,攜帶不方便、借閱不到合適的書、購買書籍的價格較高、圖書館等閱讀場所不夠等問題影響了70%左右的大學生紙質閱讀的體驗。
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并根據閱讀現狀的因果模型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精神層面因子提高1個百分點,閱讀現狀因子將提高0.82個百分點。兩者存在一定的正相關,表明大學生在精神層面喜歡閱讀,那么閱讀現狀就會越好。物理層面提高一個百分點將使閱讀現狀因子提高0.44個百分點,兩者存在一定的正相關,表明軟硬件設施的改進,將會使閱讀現狀變好。
第一,自身層面。A.閱讀時間不充足。通過對疫情期間與非疫情期間的閱讀時間進行對比,疫情期間大學生的閱讀時間有明顯增加,閱讀頻率同樣提高。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大學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B.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大學生對自己閱讀狀況是否滿意的調查發現,半數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的閱讀狀況不滿意,調查得出大學生時間被社團活動、課程作業和休息娛樂占用較高。C.閱讀方式偏電子化。對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調查,超過半數被調查者選擇網絡閱讀或手機閱讀,電子化閱讀會使閱讀質量發生變化,閱讀逐漸趨向淺閱讀。第二,環境層面。對促進大學生閱讀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人認為通過各種社會活動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對閱讀有促進作用,融洽的讀書氛圍、教師推薦書籍、影視劇翻拍等外界環境的影響可以促進閱讀。第三,軟件層面。電子閱讀在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重,大學生認為網絡文章存在標題與正文不符、閱讀收費、第三方轉碼和盜版、錯別字與語法錯誤較多等因素影響電子閱讀體驗。第四,硬件層面。對紙質閱讀存在問題的調查發現,紙質閱讀存在攜帶不方便、借閱不到合適的書、購買書籍的價格較高、圖書館等閱讀場所不夠等各種問題。
第一,自身影響。A.科學規劃時間,提升時間有效利用率。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大學生應合理安排時間,保證閱讀量,實現自我期待。B.制定閱讀目標,嚴格執行。目標必須是明確清晰的、可達成的,可量化,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利于自我監督,避免半途而廢,事半功倍。C.不要過分依賴和沉溺于電子閱讀。網絡的普及使大學生閱讀方式變得多樣化,大學生需要在網絡娛樂的干擾下合理進行閱讀。第二,環境影響。A.教育工作者應考慮大學生的性別及年級差異,優化服務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指導工作和圖書推薦。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享受閱讀,體會閱讀的重要性,使學生在閱讀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B.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開展閱讀知識競賽、文化長廊、圖書漂流等活動,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C.圖書館是促進閱讀的重要渠道。圖書館要做好資源建設,適時更新藏書,被替代的舊書可低價出售給在校生,既是對閑置資源的利用,同時低價也能點燃大學生的閱讀熱情。第三,硬件方面—紙質書籍。A.硬殼設計,方便攜帶而不易磨損。舉辦優惠活動,買書贈送禮品。政府可以采取對書店進行補貼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書店紙質書的售價。B.可以設立圖書販賣機或共享圖書,對于不好攜帶的書籍可以在附近的機器處進行借閱,按期歸還即可。第四,軟件方面—網絡閱讀。平臺加大審核力度,盡量減少標題與正文不符、第三方轉碼、盜版等問題,嚴格審核,減少錯別字,提升文章質量,改善用戶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