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雪,楊 文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81)
隨著新興信息技術的出現,校園信息化正在實現校園智慧化的變革。以前,學校通過建設數字校園實現了對辦公、教務、招生、師資、教育評價等全領域的線上管理,而當下的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可以在數字化校園的基礎上進行更有深度和廣度的挖掘[1]。智慧校園的構建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連接起校園內的所有資源,最終構建起綜合信息化校園,以此來有效提升學校各類活動的質量和管理效果。
大數據是指現代生活中借助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海量數據信息,具有高價值、多樣性、速度快、大容量等特點,在學校教育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大數據的數據量相當大,數據主要是全數據,也就是所有與之相關聯的數據。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數據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寬,還涉及了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
智慧校園信息化指的是借助當前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對校園內開展的工作與教學活動等進行整合,基于實際需求構建出對應的功能模塊,以滿足學校實際教學工作開展的需求,讓整個校園環境顯得更具智能化,從而提高學校管理效率[2]。大數據時代,學校需注重數字化校園和電子化校園的升級,積極建設校園信息化,打造智慧校園。各種各樣的新興信息技術為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能夠有機結合各種信息技術和校園管理系統,打破了以往校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師生的學習、工作及生活能夠更加便捷高效,實現人與校園環境的有機融合。
將大數據技術引入智慧校園建設中對大量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有助于校園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技術層面上,智慧校園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對校園環境的全領域管理,加上智慧化便捷設備與新媒體平臺在生活中的普及,也為智慧校園的建設提供了必要支撐,以大數據為核心構建智慧校園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3]。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海量信息充斥著物聯網,為了安全起見,大部分教育資源受到了訪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資源的獲取難度。在構建智慧校園信息化過程中,應進一步優化處理教育資源,降低教育資源的受限程度。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情況可以發現,學校的信息傳播依然具有單一溝通的情況,已有的教育信息難以符合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隨著網絡和各種媒介中涌現出各式各樣的信息,高校對數據傳輸速度和處理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更快更好[4]。大部分學校都希望構建起自己的信息資源數據庫,然而由于自身信息傳播渠道過于狹窄,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制約了我國智慧校園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3.1.1 以人為本
構建智慧校園信息化的最終目的在于為全校師生提供服務,必須堅持以師生學習需求作為建設基礎,融合各類信息化技術,提升校園的智慧化程度,對師生在校園內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行有效解決。
3.1.2 共享性原則
數據共享性是大數據的一個主要特征,以大數據為核心構建的智慧校園信息化應具備共享意識。大數據時代,共享概念與智慧校園信息化的構建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智慧校園需要對各式各樣的數據進行共享,形成更加全面的有效數據,使利用價值能夠最大化[5]。
3.1.3 管理一體化
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和管理全校師生,應重視對全部有效資源的充分整合,形成完整的教育管理一體化平臺。智慧校園是一個涵蓋了生活、管理、教學及研究的龐大系統工程,還涉及了較廣的業務范圍和較多的業務單位,職責分工需要細致化。
3.1.4 注重智能化的便捷性
智慧校園中涵蓋了智能圖書館、智能教師等多種功能的智能空間,在堅持智能化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其便捷性,注重學校最根本的教與學的結構,將多種信息技術有效應用到教學中,實現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學習的理想狀態,設計出實用、智能、成熟的產品,更好地滿足師生需求。
在智慧校園信息化框架構建過程中,需積極應用新穎的信息化手段,實現學校管理系統的多樣化,滿足校園信息化智能管理需求。智慧校園信息化涉及了應用層、網絡通信層等多個層次,為了能夠提高管理效率,必須確定每個層次的具體作用,充分做好功能分化,防止作用重疊。在構建智慧校園信息化框架前,應依托于大數據來對學校的各項數據進行科學合理地整合歸納。
在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過程中,需對多種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有效運用,如大數據、新媒體、云計算等。構建者應明確各種信息化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價值,并利用這些技術手段來確保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的有序性。大數據技術能夠更好地收集、整理、存儲及分析大量繁雜數據,能夠充分掌握事物發展規律。新媒體技術能夠為師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更加方便的信息服務。云計算能夠迅速處理和整合各種數據,以便師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6]。不同信息化技術手段具備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構建者還需不斷探索。
在智慧校園信息化構建中,應高度重視數據信息安全問題,積極建設校園數據平臺,選擇先進的保護措施來有效保護學校內部數據信息的安全,要對師生的個人信息進行妥善處理,避免個人隱私被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