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曉冬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海口)
[提要]2020年6月1日,中國政府面向全世界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方案內容涵蓋貿易自由便利化、投資自由便利化、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化等多個方面,并明確提出將海南打造成為極具世界影響力的高水平和高質量的自由貿易港。本文通過研究全球同類國家或地區先進發展經驗,深度剖析海南自由貿易港現有稅收制度,分析其不足及發展難題,并結合海南發展實際提出相關完善建議。
(一)關于自由貿易港的定義。自由貿易港(以下簡稱自貿港)是指允許境外資本、商品在劃定的范圍內自由流通,并根據相關政策對流通商品全部或部分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
(二)國際自貿港稅收制度主要特點。目前,國際自貿港稅收制度優勢大多體現在稅收優惠層面,各國或地區主要是根據自身發展重點,劃定商品范圍和稅種,并研究制定不同梯度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零關稅政策方面,中國香港發展較有特色,主要是對煙草與香煙等幾類商品征收關稅,其他商品進出海關關口時則不需要繳納關稅;在低稅率政策方面,英國、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自貿港通過制定低稅率政策降低屬地企業稅負成本,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國資本和企業投資。上述國家和地區的自貿港普遍執行更為優惠的企業所得稅率,其稅率均低于20%。新加坡針對本國土地資源匱乏和重工業基礎薄弱的劣勢,積極探索發展第三產業,根據本國發展戰略,加大對國際運輸服務、商品進出口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稅收減免優惠力度,從而吸引國內外資本關注并投資,帶動國民經濟高速騰飛。
從經濟發展形態上來看,自貿港比自貿區更具有系統建設性和全局性,自貿港能夠有效破除關稅壁壘帶來的發展困境,尤其是在當今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全球化雙重因素疊加發展背景下,自貿港建設有助于促進本國或本地區商品國際化,有效提升商品全球市場競爭力,吸引境外優質資本和企業投資。而海南省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成為了建設自貿港的理想之地。前期,我國在上海等地已建設自貿區,積累了一定經驗,但相對于更高層次的自貿港建設經驗依舊不足,尤其是稅收制度構建方面與國際上自貿港比較差距較大,投資和貿易自由便利化程度不夠。作為中國自貿港建設排頭兵的海南自貿港,由于處于新建伊始,相關稅收制度主要還是借鑒國際同類國家和地區的自貿港建設經驗,目前還處于學習摸索階段,稅收制度構建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在今后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難題,因此結合海南自貿港發展戰略,分析可能存在的稅收制度構建問題,并對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思路和舉措,不僅有利于海南自貿港建設發展,也有利于積累相關經驗助推中國其他地區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發展,更有利于探索打造出富有中國特色的自貿港發展模式,樹立國際發展標桿,為全球自貿體系發展添磚加瓦。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不僅是海南省探索建設自貿港的綱領性文件,更是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重大舉措。
(一)“零關稅”政策在海南呈現新開局。《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原輔料“零關稅”政策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在海南全島封關運作前,針對在海南注冊登記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所進口的原輔料開始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進口關稅,原輔料具體范圍包括自貿港內企業進口后用于自身生產的材料,按照“兩頭在外”方式生產加工或者服務貿易過程中所耗費的材料,“零關稅”正面清單內容今后將由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海南實際進行動態調整。
(二)企業所得稅政策在海南呈現新變化。《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中明確,針對符合以下兩項條件的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一是該企業必須在海南區域內登記注冊。二是該企業從事的主營業務屬于滿足實質性運營條件的鼓勵類產業;對部分行業新增加的境外直接投資取得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包括現代服務業、旅游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允許企業針對滿足條件的資本性支出在發生當期進行一次性稅前扣除,或者對其進行加速折舊和攤銷。
(三)個人所得稅政策在海南呈現新動態。《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中規定,嚴格執行落實“在海南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的文件精神,持續助力“百萬人才進海南”工程建設。
(四)離島免稅政策在海南呈現新變局。為進一步加快海南自貿港建設步伐,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關于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中明確指出,2020年7月1日起,離島旅客購買的單件商品免稅額度不得超過8,000元的規定廢止,每年每人免稅購物額度上調至10萬元,與原來的3萬元相比,提高幅度較大,并且不再限制次數。另外,離島免稅商品種類較為豐富,包含45種。根據海南商務廳的統計數據表明,在2021年春節期間,海南離島免稅消費市場火暴,銷售金額超過15億元。由此可見,離島免稅政策將極大地促進海南旅游消費業的高速發展,助推海南國際化旅游消費中心的建設。
目前,海南自貿港現有稅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區域內企業和居民享受到政策紅利,但由于自貿港建設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相關制度體系還需進一步建立健全,許多發展難題亟待解決。
(一)稅制復雜且稅種繁多。現今國際上主要自貿港地區主要采取簡單稅制結構,該類型制度具有稅種少的特點,對于離岸業務,普遍只征收企業所得稅,免征間接稅。如迪拜的自貿港,對大多數區域內企業不征收企業所得稅;新加坡的自貿港征收稅種也明顯少于周邊鄰國或地區。但是,在我國境內,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間接稅的稅額較大,在全國稅收收入中的占比也相對較大,間接稅是我國稅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是目前海南的兩大稅種,并且增值稅收入占全省稅收收入的比重遠超企業所得稅,相對其他同類自貿港,海南自貿港征收的稅收種類較多,間接稅比重較高,稅收負擔相對較重。稅種較多、稅制結構復雜是海南自貿港稅收制度創新不足的體現。
(二)稅收優惠范圍的局限性。國際上發達的自貿港大多采用低稅免稅的優惠政策,相對周邊國家和地區,自貿港內的企業稅負較低,這是自貿港稅收制度優勢所在,也是促進本區域國際貿易繁榮的重要因素。優惠的稅收政策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和優質跨國企業入駐,帶動本區域內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流動,為自貿港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海南自貿港現有稅收制度中,針對企業進口后用于生產自用的設備、進口的原輔料等實行“零關稅”政策,雖然取得一定政策突破,但是范圍還是受到極大限制。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以及免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具有一定門檻,中小微企業難以達到相關要求。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僅僅適用于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認定標準較高,一般人員較難享受其政策紅利。
(三)稅收制度體系不健全。上海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目前我國已有11個自貿區,雖然我國有建立自貿區的經驗,但自貿港是自貿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更高層次的開放創新,自貿區的稅制經驗不能滿足自貿港建設的需求。從目前已經頒布的政策來看,中央發布的海南自貿港總體方案,旨在希望海南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而海南省目前主要是根據綱領性文件來制定具體的稅收政策,因此容易出現稅收制度政策化的趨勢,總體來看,海南自貿港的稅收制度體系尚不健全。海南自貿港建設應在中央指導下,結合自身資源優勢,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有效落實總體方案的要求,助力地方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針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一方面要確定及動態擴充鼓勵類產業目錄;另一方面在政策實行過程中,要明確各部門職責,嚴格審核企業資質,防范稅收風險的發生。同時,針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相關政府部門應主動作為,細化明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清單,研究具體措施,穩步推進政策落地。海南自貿港建設既要保證稅收制度的靈活安排,又要符合稅收法定的原則,因此如何做到對立統一的發展是現有稅收制度構建的一大難題。
(一)優化稅制結構。簡稅制是國際上自貿港稅收制度體系設計的主要特點,海南自貿港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結合發展戰略和實際情況,按照稅制改革方向,探索建立簡稅制,建立以所得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從稅收收入角度上來看,增值稅所占比重較高,有利于保障稅收收入,但也對要素的自由流動造成阻礙;消費稅能夠調節收入水平,但會阻礙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建設。對稅種制度進行改革,提高直接稅比重,一定程度上減少間接稅所占比重。在海南全島封關運作之時,在零售環節對貨物和服務征收銷售稅,從而達到優化稅制要素,減輕納稅人稅負的目的。簡單科學的稅制結構順應了我國稅制改革方向,有利于推動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
(二)擴大稅收優惠范圍。對于海南自貿港稅收優惠范圍受到局限的問題,建議海南自貿港結合自身定位,從稅收優惠的廣度、力度上制定更為詳細的稅收優惠政策,在中央相關部委指導下穩步擴大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力度和范圍,吸引國際優質資本和知名跨國公司總部落地海南,進而帶動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的流動,激發海南自貿港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發揮自貿港稅制效用;穩步推進擴大個人所得稅范圍,有利于使得不同層次人群共同享受到優惠政策紅利,提升社會幸福感和滿意度,有助于吸引國際國內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在海南工作或創業;穩步擴大減免消費稅商品范圍,建議只對特定奢侈品、限制進出口的商品征收消費稅,其他商品或服務可以免征或象征性征收消費稅,有利于吸引國際國內游客前來海南旅游,刺激本地消費增長。總之,探索建立穩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助推海南自貿港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三)構建反避稅機制。稅收優惠政策在帶來利好的同時,也難免引起系列避稅情況,針對國際上自貿港普遍面臨的避稅問題,海南有關部門應提前做好監管工作,加大稅收風險防控力度,避免海南成為“避稅天堂”。其中,稅收管理部門應加強納稅信用管理,合理評估企業的納稅行為,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靈活運用各項措施,激勵誠信行為,懲戒失信行為,防范偷稅漏稅風險。海南有關部門應探索建立反避稅制度,依托科技賦能,通過海關、財政、稅務等多部門協同合作,建立大數據管理系統,實現企業管理檔案電子化,推動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強調聯動協同監控,及時發現稅收漏洞。對于偽造原產地、轉移利潤等行為給予嚴厲懲戒,進一步防范稅基侵蝕。通過建立健全稅收制度監管體系,重視國際稅收征管協作,增強情報信息交流,提高企業信息在各區域的透明度,提高企業失信壁壘和違約成本。
海南自貿港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產物,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陣地。其中,稅收制度更是自貿港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稅免稅政策能夠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吸引更多的跨國資本和優質企業入駐。與國際同類型自貿港相比,海南自貿港稅收制度體系還有待完善,海南應充分借鑒國際上現有高水平自貿港建設經驗,按照簡稅制、低稅負的發展原則,創新實施海南自貿港稅收制度,逐步構建完善的稅收政策與制度體系。同時,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稅收風險防控體系,提高識別及防范風險的能力,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海南自貿港高水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