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家園,在地球這一有限的活動范圍內,保障地球良好生態環境,使其為人類長期提供各類資源是人類今后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經濟發展必須要依托于生態環境保護;而與此同時,針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又必須要依托于雄厚的經濟基礎,因此,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同時又相輔相成,相關領域工作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到兩種概念的內在含義,并深入分析目前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融合過程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探尋問題的解決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長期向好發展。
所謂生態經濟化,即針對于自然資源來講,不但需要就自然經濟資源進行考量,同時還需要關注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而對于自然生態資源的觀測,不但需要關注該片區的生態功能情況,還需要就該片區生態系統所體現出的經濟價值進行分析。需要充分認識到的是,自然生態資源絕非是“免費的午餐”,能夠任意揮霍使用,相反,它是一種十分珍貴的資源。需要基于社會經濟學規律來獲取其生態環境價值,由此實現生態環境資源在市場上的流通,并通過賦予其價格來實現其價值衡量。
整體來講,生態經濟化的本質便是彰顯生態環境所包含的資源,彰顯環境保護工作的理性經濟回報,表現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的經濟效益的過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生態經濟化已然成為了一種主流趨勢,同時也是大多數國家開展環境保護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向,在全球各類資源愈發趨于緊張的今天,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也必將驟然上升,所以需要從長遠角度對其進行充分的關注。
所謂經濟生態化,其本質就是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融入到其中,用環保視域下開展相關的經濟建設活動。雖然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的確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經濟建設過程當中,很多是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而在現代經濟發展觀影響下,人們愈發認識到了,想要實現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各種元素都在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功能,若仍未對生態環境保護加以重視,我國今后的經濟建設發展必將受到嚴重影響,而良好的環境保護,卻能夠為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因此,為了讓我國經濟能夠長期向好發展,針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高度重視是其中一項重要前提。
從宏觀角度來講,一個國家和地區針對經濟的建設和環境的保護,兩者看起來相互矛盾,并且無法協調。一方的建設必將導致另一方的弱勢,但在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二者是能夠并行不悖的,并非是傳統意義上此消彼長的關系,在正確的方式方法前提下,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也能夠受到有效保護。
例如:以中國的浙江省安吉縣作為分析案例,便能有效體現這一關系。安吉縣是中國第一個生態縣,早在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安吉縣進行考察,并在當地的余村首次提出了“兩山論”,當地政府基于這一重要指導思想,在重視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大膽進行經濟建設發展,同時利用經濟建設所帶來的回報,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成功實現了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兩手抓”。但需要認識到的是,安吉縣所取得的成功并非想象的一帆風順,在此之前,安吉縣還是浙江省當地的20大貧困縣之一,為了脫下貧困縣的帽子,安吉縣計劃建成當地的工業大縣,基于當地豐富的山林資源、礦產資源,建設了大量的化工廠、造紙廠等工業企業,雖然在短時間內,安吉縣的經濟的確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但是當地生態環境卻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于是在1987年,安吉縣被國務院列為污染重點整治區域。在這一困境中,安吉縣不得不壯士斷腕,開展了一系列對污染項目的整治行動。當地政府先后投入8000多萬元人民幣,對全縣70余家高污染企業進行了環境治理活動,同時,安吉縣政府還節約政府用度開支,對落地企業進行檢查,關?;蜻w移了大量高污染企業,在這一時期,安吉縣的經濟發展被放緩,財政收入大幅度降低,在浙江省各市縣經濟發展排序當中,安吉再一次排名靠后。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安吉縣致力于進行生態工業的建設,2014年,安吉縣竹產品加工經濟收入達到了180億元人民幣。時至今日,竹產業已經成為了安吉縣的經濟支柱產業,依靠對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安吉縣已經實現了對竹葉、竹竿、竹根全方位的使用,成功實現了當地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雙贏。
簡單地說,國人已經逐步認識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二者是能夠并行不悖的,同時也認識到了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二者齊頭并進的重要意義,并且通過一系列政策指引,希望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這一計劃的施行,這些問題大致可以分類為:
第一,針對生態環境中,各種資源的價格認定缺少相關標準,從制度上來講,也缺少相關的部門進行職能監管;
第二,國內尚未形成良性的自然生態資源生產要素市場;
第三,生態資源價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因為沒有得到有效規范而管理不暢;
第四,現有的評價城鄉社會發展狀況的標準存在問題,過于關注經濟發展而輕視環境保護工作,沒有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貢獻納入到評價標準之中;
第五,針對怎樣達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有效融合,政府相關部門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兩者的有機融合,是當下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重要前提,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二者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生態環境保護引領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經濟建設讓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經濟價值,兩方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并實現居民群眾生活環境的優化,由此達到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基于上述背景,需要讓中國巨大的環境資本成為推動其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更必須要推廣低能耗、低污染、高效化的生產技術,只有這樣,方能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效融合。
第一,對生態環境制定出合理的價格。在經濟學理論當中,價格是指導行業行為的重要杠桿,因此我國必須要基于現有的生態環境資源進行價格制定,讓所有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破壞的單位或個人都需要付出與之相對應的代價,并且讓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貢獻的單位或個人都能夠得到對應的補償,通過上述價格杠桿的控制,使其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的正確格局。
第二,對產權制度進行完善。政府需要提出完善的相關產業指導政策,強化對環境保護方面行為的法制建設活動。另外,對于產權的限定是相關產業今后生存的重要前提,所以很多的生態環境資源是能夠進行產權的判定的,例如:森林、湖泊、山地等,可以把限定使用途徑和該領域范圍的使用權交給對應主體,使其進行產業化運行管理,并且給予其保護這一領域不受污染的義務。另外,針對諸如大氣、海洋等在產權界定上存在分歧或困難的自然資源,可以采取其他可行的方式進行產權界定并開展相關的保護活動。
第三,建設自然資源要素市場。通過政府政策的宏觀指導,建立自然資源要素市場,企業如果想要獲取相關自然資源,就一定要在自然資源要素市場中進行貿易流動。這樣能夠使企業在自然資源發展過程中,實現對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運轉,讓企業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將環境資源保護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讓產業今后發展方向必須要向著生態化建設邁進,由此降低各類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所帶來的損害。
第四,調整產業結構。從生態環境保護和保障經濟發展作為出發點,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政府需要在引導企業產業政策調整上下足功夫,需要在提升產業規模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
第五,改變傳統觀念。政府部門在針對企業進行資質評定考核中,需要改變原有的只重經濟效益、輕視環境保護的觀念,將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均納入到企業和政府的政績考核評定當中。中國在長期進行政府職能強化的過程中,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必須要改變這一錯誤理念,提升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讓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結合。
總的來說,實現二者融合,政府需要在其中扮演主導地位,通過宏觀政策調控,帶動企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因此,企業必須要依托于政府政策,進行產業調控,才能在第一時間享受政府政策的紅利。
整體來講,在之前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沒有充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后的惡果已經產生,諸如沙塵暴、霧霾、酸雨、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現象,均屬于自然環境惡化后所帶來的結果。為了避免環境惡化,重新讓美麗的環境重歸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這兩個理念必須要長期堅持貫徹下去,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持續發展齊頭并進,讓新中國在金山銀山中擁抱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