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余年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百姓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旅游業成長為重要的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森林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和經濟資源,亦是發展生態旅游的主要載體和陣地。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性產業。森林生態旅游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是新的森林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最佳組合。本文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界定、歸類、價值、開發與保護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啟發了筆者些許思考,提出了未來在該領域研究、發展方面的側重點,對接下來的森林生態旅游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文以2018年為限,檢索了近20年期間收錄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文獻,以“題名”作為檢索項目,并且以“森林生態旅游”作為搜索的關鍵詞,合計搜索出相關文獻1107篇,核心期刊文獻為179篇,摘取了其中一些期刊作為這篇文章的研究材料進行探析。
森林生態旅游是旅游行業的細分業態之一,兼具休閑康體、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于一體,但是學術界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內涵的界定卻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魏長晶等學者強調,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歷史景觀相結合基礎上,以森林資源為載體對旅游者具有特定吸引力的旅游資源[2]。褚泓陽認為具有優美自然森林環境,能夠帶來特定社會經濟效益,同時滿足旅游者美學追求和身心健康享受的資源。賀慶棠則將其界定為,在森林資源及其生態環境與當地人文歷史景觀相互作用下,對旅游者旅游需求產生吸引力的各要素總和。洪劍明、冉東亞等也強調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生態的結合,對旅游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吸引力,這才是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內核。馬建章則認為,森林旅游資源是在特定環境、資源稟賦下形成的以森林為主體的資源,為旅游者提供了旅游休憩的地理環境,這樣有利于身心健康,產生良好健康的社會和政治效果。通過對前人的文獻總結,可對森林旅游資源內涵特點,總結如下:一是,能夠影響旅游者旅游決策,能夠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二是,具有產品細分潛力,能夠提供不同品質的旅游產品;三是,具有應變性,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不斷變化;四是,具有正向的經濟外部性,對當地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價值研究,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方法、工具對特定區域的資源價值和開發條件進行判斷,評估該資源價值及其開發可行性的過程。
(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價值研究。價值研究方面碩果累累。楊桂華結合定性評價方法和定量工具,以評價方法的歷史過程對資源價值評價方法進行分類和價值判斷。甘枝茂等使用定性、定量按方法判斷資源價值,為價值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工具。
(二)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案例研究。李寶銀等人通過以層次分析法分析影響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因素以及之間聯系。張揚等采用定量方法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價值判斷。張功勛、譚雅枝、劉健偉等人分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森林公園及森林旅游資源進行研究及評價。根據前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看,森林旅游資源價值判斷評價方法表現為單一的定性或定量方法或者工具,缺乏體系化、模型化的研究方法論和工具。
運用科學的歸類理論和方法,有助于理論界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研究,亦有助于各利益相關方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和保護。
(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歸類的理論研究。盧云亭等學者依據資源功能及其特點將森林旅游資源劃分為四大類型,依其開發狀態及可行性,劃分為潛在開發、待開發,已開發等三種狀態;依據資源成因及屬性,將其劃分為三類,分別為天然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其他資源。根據資源的特殊性并結合了旅游活動的性質及資源使用方式,森林旅游資源又可劃分為:休閑體驗型、知識普及型、健康養生型。
(二)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歸類的案例研究。在我國,也活躍著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楊福泉等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兩種,分別是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環境。林盛等人根據森林資源保護及實際利用情況,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歸類,分為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天然林場,植物園,風景名勝區等五大類。馬乃喜按照旅游活動的類型對資源進行歸類;郭來喜等資源的內生性和外生性特點將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外生型和內生型;陳道品等自然與人文關系屬性,將資源類型劃分為人文歷史型和自然地理型。袁書琪等根據旅游產品的目標消費群體,將資源劃分為多種類型,比如生態科考型、休閑康養型、主題運動型等。魯偉忠等將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歸類為綠洲沙漠、黃土風情等六種類型。明慶忠等將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多種,例如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從檢索到的相關信息,學者們基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嘗試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并著力構建科學系統模型,用于指導研究和實踐,主要著眼于推動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大數據信息系統的開發以及旅游行業及其細分領域的管理制度。不同學者對生態旅游資源歸類的研究具有自身獨特的視角,但他們的研究聚焦于傳統的歸類基礎之上,創新方面略顯不足。
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必須面對的課題。資源如何開發利用,牽涉眾多的利益,必須在開發和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去保護資源。在國內,森林旅游起步較晚,普遍存在掠奪性和粗放式的資源開發,欠缺行業規范,管理缺位時有發生等問題,形成了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環境資源的嚴重挑戰及威脅。因此,科學發展與保護對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局具有重要意義。
(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理論研究。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多樣,總體上可歸納為三類:一是合理的進行可行性論證和項目規劃,因地制宜的塑造背景故事等,建設新興的人造景觀資源和新式旅游項目;二是從資源壽命周期出發,延長資源的可使用期限,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開發未被利用的潛在資源,尋找超額收益。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是需要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運用,而且發展與保護的實踐是在一定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下進行的,因此,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先確立相應的概念和前提。鄧金陽等認為森林資源保護要遵循“依法、科學、規范”的原則。楊帆等通過生態倫理和可持續利用觀點的理解,得出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
(二)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案例研究。徐中平等根據森林生態資源的特點提出開發與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李海淘等提出以森林科考游、休閑沐浴游等特色旅游開發模式。黃閆泉等提出根據旅游目的對旅游資源進行分類開發。韓久同等提出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張云總結出以生態旅游認證為路徑的資源開發策略[3]。溫彥平給出了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措施和建議。當前的開發策略和發展模式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森林資源的原生性,造成一定的價值損害,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上將損害限制在最低限度,這是我們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其實質是要正確處理好開發利用、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協調關系。
當前,集聚生態利益、社會效益及經濟利益的森林生態旅游,已逐漸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居民持續增收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應當積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與此同時,在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也產生了負外部性問題,反映出巨大的生態風險。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科學評價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提出有效的發展對策,是森林生態旅游關注的焦點。對于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作者通過系統的比較和分析,認為當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具有幅員遼闊,地理地貌和地域文化差異顯著的特點,具有多樣的地域性、人文歷史、民族特征。在生態旅游資源研究上,理應考慮不同地域的特殊性。
(二)當前對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歸類和價值判斷方法是基于西方理論框架之上。雖然已構建了一套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價值判斷的指標、模型、理論和實踐案例,但在森林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三)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地與其當地居民的發展關系方面的研究缺乏具有實踐效應的研究成果。
(四)社區參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實踐中很難發展和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更多的保護,但最關注的焦點。
筆者認為,今后對森林旅游資源的研究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將成為當前生態旅游理論的熱點,在實踐方面應當積極推廣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
二是研究構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森林生態旅游評價模式和評價指標體系。
三是應充分認識大數據對精細化管理的作用,加強探索大數據管理技術在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