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后,我國的鄉村治理日益得到重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一環,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鄉村儼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構建法治鄉村,不僅需要運用傳統治理模式,也應遵循時代的軌跡,引入以數據和信息技術為切入點的智慧化治理。智慧治理作為當下的潮流,其成效在我國的社會治理當中逐漸呈現。在鄉村治理中實現智慧化治理,不僅有利于文明鄉風的實現,促進法治鄉村的成型,對于打造“自治、法治、德治”并行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智慧治理參與下的新型鄉村治理格局,打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數字鄉村、法治鄉村均有裨益。
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鄉村戰略的提出,將鄉村的發展推入了史無前例的前進浪潮。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5月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即打造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的鄉村經濟社會。打造數字鄉村,不僅需要全方位提升鄉村信息基礎建設,進一步縮小鄉村與城市間的數字信息鴻溝,還需要在革新傳統治理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數字化與現代化的智慧治理方式,促進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構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法治鄉村。在構思現代化鄉村振興的發展宏圖中,基于智慧治理的視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是打造鄉村數字治理體系,建設智慧鄉村、法治鄉村的重要基石。
(一)智慧治理的發展基礎。有關部門于2017年首次提出智慧鄉村的概念,明確指出鄉村發展的方向是在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依托現代物流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因地制宜結合鄉村的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業與農業。彼時智慧鄉村的理念主要集中于發展智慧鄉村旅游。“智慧”的理念通過一段時間的長足發展,已經從最初的“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逐步演變為由數據、信息、知識與智慧之間的聯系,而智慧治理也可理解為借助大數據與信息通訊技術,聚合智慧以改善治理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明了鄉村治理體系是由自治、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并且強調了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智慧社會”的提法由此而來。在黨和國家的積極號召下,智慧治理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先驅。在傳統的治理方式難以應對的層面,智慧治理以其靈敏高效、聯動融合的特征,以數據化與信息化的治理介入方式,推動著我國智慧社會建設。在此形勢之下,以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為代表的智慧生活方式層出不窮。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面前,政務部門不再唱“獨角戲”,而是運用數據與信息打造智慧政府,以智慧的方式破解治理難題,群策群力,開發出多種適應當下科技發展的治理模式。現如今,智慧社會的發展已經提供了部分可行經驗,在鄉村治理中引入智慧治理以解決治理中的諸多疑難問題,不僅可行且非常有必要。
(二)鄉村治理的現實需要。我國鄉村治理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步成熟,在智慧社會的大環境下,鄉村治理工作的核心不僅僅是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更應當創新治理模式,發揮多種治理方式在鄉村治理中的聯動作用。
鄉村治理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源于與村民息息相關的生活事項,對于處在“半熟人社會”中的我國鄉村而言,更是如此。長期以來,人治、法治與德治在我國鄉村治理中形成了一個穩固的治理體系,三種治理方式的并行在處理鄉村事務時往往起到全面的作用。在大數據與信息技術運用盛行的當今,能否啟用智慧化的治理方式,使鄉村治理更為精準、高效,使得村民自治組織更加合理全面平衡各方的權益,從而有效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全面推進鄉村善治,仍然值得探討。
司法部發布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指導標準》中明確提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依托法治鄉村的建設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鄉村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一環,探索和創新鄉村的治理方式,顯然是重中之重。將智慧治理運用到鄉村治理中,固然是從有別于傳統治理的角度進行考量,但由于存在種種原因,將智慧治理推進到我國鄉村治理的各個層面,仍具有一定挑戰。
(一)鄉村治理中的策略斷層。法治作為一種理想的規制方式,在社會治理中并不必然得到理想的治理結果,尤其是在社會生態特殊而復雜的鄉村,理想的治理模式并不一定能得到實現并發揮出相應的功效。隨著我國鄉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廣大鄉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鄉村中的人員流動加劇,鄉村年輕一代普遍就業非農化,鄉村居民在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逐漸與城市居民趨同。與此同時,鄉村中的留守老人,其生活方式更加趨于處于封閉的“半熟人社會”中所呈現的態勢,其對于多種鄉村治理模式的接受度較低,大多希望管理層在保障鄉村發展的基礎上,以維系鄉村的風土人情為第一要素。但就業非農化的鄉村年輕一代,其接受新興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主人翁意識更加強烈,且由于其生活環境已經逐漸脫離鄉村,鄉土人情的維系并非年輕一代看待鄉村治理優劣時的首要考量因素。因此,在鄉村中,年輕一代村民與留守一代村民面對不同的鄉村治理方式時,往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基于智慧治理的視角審視和探討鄉村治理的創新與突破,勢必繞不開留守一代對不同治理方式的天然偏向選擇,尤其以數據化與信息科學技術的普及為基礎的智慧治理,如何破解村民的天然偏向選擇,消解村民對于新興科技的不信任感,將智慧治理貫穿于鄉村治理中,打造數字化鄉村,還任重而道遠。
(二)尚未建設充分的鄉村智慧基礎。司法部發布的《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建設法治鄉村的九項主要任務。其中第八項“加快‘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明確指出要搭建“綜合性”“一站式”的鄉村法律服務平臺,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公共法律服務,為法治鄉村建設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支撐。探索建立鄉村“互聯網+網格管理”服務管理模式,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法治化水平。近年來,我國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極大的成就,2015年我國實現青海省最后3.98萬無電人口通電,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率先完成全民通電的國家。但我國鄉村的基礎建設在生產性、生活性、人文性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除了基礎性設施方面存在問題以外,農村互聯網的普及情況也遠低于城鎮。據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2.25億,占網民整體的26.3%,較2018年底增長了350萬,但相比較城鎮網民占據的6.3億規模與73.3%的比率,鄉村與城鎮中的網民數量差距仍舊非常大。同時,據調查顯示,農村地區的非網民占比為62.8%,非網民以不懂網絡和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的限制而不上網的比率達到了驚人的81.4%。另一份調查報告也顯示,鄉村居民對互聯網的認知程度不夠,鄉村中互聯網的設施覆蓋程度小,村民對數據與信息技術的信任度不高,這都是我國鄉村互聯網發展的壁壘。因此,要在鄉村中普及以互聯網與數據信息為基礎的智慧治理,顯然還存在一定難度。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對于當今的社會來說,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這一深刻變革在持續重新構建我國的政府、企業,乃至社會、家庭和每個個體,彼此之間形成的數據網絡逐步擴張成一張智慧大網,連接成智慧社會。在逐漸全面“智慧化”的社會中,智慧政府與智慧法院如火如荼的建設,可以給予智慧治理運用到鄉村治理中的一些先進經驗。如智慧法院以高度可靠的開放共享數據為先行條件,利用大數據與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打造公正司法與管理高效的現代信息化系統。智慧政府針對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政務問題,借助信息通訊技術聚合“智慧”以改善治理能力。因此,結合智慧社會的相關建設經驗與我國鄉村自身的特點,在智慧治理的視野下探索鄉村治理的新路徑,對于推進鄉村善治,建設法治鄉村都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深入推進基于智慧治理視野下的鄉村治理。在探討鄉村治理實行智慧治理面臨的挑戰時,筆者曾提到鄉村中村民對于多種治理方式出現的選擇斷層。破解村民中存在的治理分歧,可以從大力推廣智慧生活方式入手,促進智慧化鄉村的建設,讓智慧生活方式成為廣大村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消除村民對互聯網與信息科技的知識盲區與偏見,消解村民對智慧應用的不信任,從而在鄉村治理的各個階段形成智慧思維,以便于鄉村管理者在治理鄉村中更好地運用智慧治理。
實際上,我國鄉村已經出現了諸多實行智慧治理的例子。例如位于浙江省西部的衢州市龍游縣,農村干部自行探索了一款基層治理工具,即龍游“村情通”平臺,與此同時開發出了具有本村特色的“村情通+全民網格”基層治理模式,不僅將鄉村中的各種信息數據匯集在一個平臺上,同時還具備“應急發布”、“村民信箱”等村民互動功能,鄉村中的最新動態、事項都可以及時迅速地發布在平臺上。除此之外,我國鄉村聚合智慧的基層治理探索還有上海的“農民一點通”、湖南瀏陽的“智慧高坪”等諸多實例。因此,在鄉村治理中探索智慧治理,大力推廣智慧化的治理模式與生活方式不僅能為村民謀福祉,也有利于提升村民的法治理念,減少鄉村中治理爭議的發生,促使村委會以更為智慧與理性的方式管理鄉村,這對于提升鄉村治理的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促進鄉村善治與鄉村治理現代化也起到了基礎性的保障作用。
(二)實現智慧治理與傳統治理的多向互動。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鄉村治理體系經過一系列改革,已由“一元化的管理”向“多元化的共治”這一現代化模型方向轉變。隨著我國智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要進一步使鄉村治理體系趨于完善,必須在德治與法治融入到鄉村自治體系當中的同時,探索新型的治理模式。因此,在鄉村治理中不妨實現智慧治理與傳統治理的多向互動,在運用傳統治理經驗管理鄉村事務的同時,基于智慧治理的視野去重新評判鄉村治理結果的優劣。在以“人治、法治、德治”為主導的鄉村中,不妨引入智慧治理,以互聯網為手段,加強村民對于多種治理方式的認知與新興思維的塑造。促使村民在法律層面上精準把控自己的權益,認識自己行為的法律界限,使得村民自治組織更加合理全面平衡各方的權益,從而有效減少鄉村治理分歧的發生,以更優路徑形成靈敏和高效的治理環境,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智慧化、現代化。
(三)加強鄉村互聯網推廣與智慧基礎建設。一項關于我國鄉村互聯網發展的調查顯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移動互聯網應用已經逐漸成為鄉村村民生活的組成部分,移動通訊對于許多處在交通不便的鄉村地區來說,不僅是認識世界的窗口,可以填補因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資源差異導致的文化缺口,也有利于使具有獨特資源的鄉村彎道超車。據調查顯示,“不會使用互聯網”是許多非網民的村民不上網的原因。同時,互聯網服務的提供在鄉村地區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提升鄉村智慧治理能力,就必須加大力度建設鄉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互聯網普及率,縮小城鄉之間的互聯網普及差異,建設鄉村互聯網基礎設施。互聯網的普及必然有利于智慧治理的有效運用,鄉村與城市之間的數字鴻溝縮小,村民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了解最新的信息,學習法律知識,形成依法辦事的思維方式。促使村民在鄉村治理中,不再僅僅依靠單一的治理方式與治理經驗,而是能跟上智慧時代的步伐,運用法治思維、智慧思維從根本上提升鄉村治理的能力,打造新型繁榮的智慧鄉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