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互聯網技術催生新業態轉變了人們工作模式與生活習慣,刷新了人們認知,社會各個行業逐漸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改變了人們勞動觀念。而會計作為傳統學科,也面臨著沖擊,特別是信息技術與區塊鏈發展,給會計行業帶來了新變化。因此,在新時代下,應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的培養框架,以為社會輸送更多復合型財會人才,跟上時代潮流發展,提升財會人才職業競爭力,從被潮流推動變成引領潮流者。
會計監督與核算作為基本職能,人員通過整理、歸集企業經濟活動數據,全面監督經濟活動真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為使用者提供經濟信息,規范企業行為,提高經濟活動透明度[1]。在數字經濟下,信息成為企業取勝的關鍵生產要素,財會本身屬于經濟信息,可將商業主體活動變為財會信息,為使用者提供決策依據,數字經濟下對財會也會造成深遠影響。
1.淘汰低端人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通過分析自動化技術潛力,提出42%企業財務活動,如風險管理、應收管理、現金支出、稅務等可實現全自動化,對于會計人員提出更高要求。財會人員以往工作模式多為核算工作,包含結賬、記賬、對賬及財務報表編制等,可反應歷史經濟業務[2]。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生成與傳遞財會信息可借助財務共享、財務軟件、網絡平臺自動生成,減少了對低端核算人才需求,可通過人工智能取代人員工作,給會計行業帶來新的變化。
2.轉型決策會計。在數字經濟下可自動生成會計信息,實現高效傳遞,促使人員邁進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領域中,倒逼會計人才全面轉型,發揮財會信息決策與管理功能。
3.掌握新技能。數字技術逐漸滲透至各個領域,工作者需具備專業與信息技術“雙重”技能,已經成為會計人才必備能力,需做到專業與信息技術融合,將信息技術應用至處理、收集、分析財務信息等環節中,高效便捷開展財務工作。
1.創造信息共享。數字經濟下以信息網絡為載體,財會信息打破時空限制在網絡中流動,為無紙化財會工作及信息共享提供支持。以往財會工作中,需人工錄入財會信息,以硬件儲存數據,無法實現分公司信息實時傳遞,而云計算的誕生,使得財會人員可利用“云端”智能化錄入原始財會憑證,實現遠程查詢、調取財會信息,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2.實現精細化管理。物聯網與智能儀器不斷普及,使得企業可實現過程管控。以成本管控為例,可借助會計云平臺預算成本,將生產、銷售產品中每個環節信息傳輸至處理器,通過信息處理分析對比預算成本與實際成本,明確其中問題,優化管理策略。
在數字經濟下,對財會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推動人才成長與發展,不僅需要完善原有人才培養模式,還應當構建多元立體的人才創新培養模式。
在財會人才“內生+外引”模式中,一方面加強“內生”能力,開展不發達區域教育頂層設計。在政策層面需強化不發達地區財會人才職業培養及教育力度,財政方面予以支持,在教育事業上投入更多資金,建設基礎教育設施,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可獲得性與覆蓋性的提高,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互聯網+財會”專項培訓,完善教育培訓體系,為人才提供更多教育途徑與機會[3]。并且,借助職業教育與學校掌握開發數字資源技能,保證人才能夠迅速將所學財會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參與至創新項目中,培養滿足數字經濟需求的創新實用人才;另一方面則加強“外引”能力,實現培養財會人才國際合作與區域合作。我國當前人才創新格局存在西部弱、東部強的不均衡局面,西部缺乏財會創新人才,在創新動力及資源方面均有所不足。因此,需在政策上支持西部地區,借助人才交流與創新項目培養更多財會人才,為人才提供新的發展平臺與資源。并且,在數字經濟下,不僅需關注國內區域財會人才培養合作,還應當關注國際合作,互聯網將世界變成“地球村”,拉近時空距離,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縮短了國家之間距離,為財會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視野與機遇,可依托產業基地、科技創新園等平臺,借助各國先進技術、金融資本的合作交流,推動財會人才培養實現國際合作,以此培養更多符合時代要求、擁有國際視野的財會人才。
該模式是指“1”財會領域專家+“1”企業管理者+“N”團隊,以此培養一批優秀財會人才,采取“外部導師”模式,通過內部管理者與外部專家合作,將各自優勢發揮出來,使得財會人才能夠更好融入企業。此過程中,一方面構建容錯機制,構建持續性發展戰略,使得財會人才能夠將自身精力全面投入到學習之中,鼓勵人才與專家承擔風險,在財會數字技術應用中,要鼓勵創新,容忍失敗,正確看待人才培養的失敗與錯誤[4];另一方面則構建鯰魚機制,在培養財會人才中,不能僅提供資源,還應當予以其壓力,人存在惰性,特別是外部缺乏監督,則會使其喪失學習動力,可構建鯰魚機制,通過安排具有競爭力個體以鼓勵成員競爭,提高人員學習活力,營造積極向上、公平競爭氛圍,提高財會人才培養效率。
在互聯網背景下,邊界逐漸模糊,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應當緊密聯系,建立財會人才培養體系以實現產學研融合。融合是指消除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的“割裂”情況,促進三者融合發展,一是搭建人才融通平臺。高校自身應當培養更多財會優秀人才,與外部融通,且引入專業財會專家學者,協同辦學,將高校打造為財會人力資源平臺,為企業人才培養實操性人才,如實行科學學位與專業學位教育,使得財會人才有效結合實際與理論。二是思想與知識融合。在數字經濟下,對財會人才知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將論文與社會相結合,實現成果轉化。三是高校也應當打造智庫平臺,定期舉辦財會系列高端國際會議與經濟論壇,為人才交流提供平臺,了解更多創新思想。
財會人才培養存在滯后性與同質性問題,即便展開融合培養,也是以學歷層次對人才能力進行定位,未能結合社會需求制定培養財會人才目標。因此,應當根據社會需求,制定“分層+分型”培養思路,強調異質性企業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以生源素質為基礎,根據學校行業特性及財會數字化要求細分培養類型,展開多維矩陣布局培養。
數字經濟下,對于財會人才要求其能夠從制造信息轉型為利用信息,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涌現時刻關注,重新優化、設計財會人員知識體系。因此,在構建師資體系中,應當在原本會計專業知識上,選擇能夠在財會工作中靈活應用信息技術,懂業務、擁有跨界能力、戰略視角及全局觀的人才,以此為財會人才培養提供支持。可由信息技術專家、財會專家、經營管理專家共同展開財會教育,通過校外行業專家、企業專家及校內專職教師共同為學生教學。
數字經濟下,應當構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重構高校教育資源及授課模式,減少教育資本。此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整合教育資源,在平臺上共享和聚集教育資源,對前沿變化動態追蹤,時時更新,使得財會人才能夠在平臺上展開思想碰撞與觀點交流,集中優秀師資進行專業課資源開發,設計跨專業、跨界新課程,平臺上聚集實務界、學術界及教育界等討論與觀點,有效銜接培養人才供給方與需求方。并且,以專業平臺為依托,還能借此增加師生交流機會,啟發學生思維,整合其知識體系。
伴隨信息技術發展,會計核算從手工、電算化發展之信息化階段,國家提出“互聯網+”戰略,為財會行業深入應用信息技術奠定基礎,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數字經濟下,應當預測社會對財會人才需求,發布動態性聚集人才政策,組建專家委員會,咨詢財會人才培養、軟件開發等基礎研究問題,將其戰略咨詢作用發揮出來。同時,完善現有財會專業職稱評價標準,結合財會人才培養與職稱評價內容,提出動態培養機制。另外,還應當為人才提供良好環境,加大財政資金與設施建設的支持,鼓勵高校引進更多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下,會計系統結合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財會工作向自動化與智能化方向發展。因此,可通過明確培養目標、構建師資體系、整合教學資源、加強資金保障的方式,結合財會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為數字經濟時代培養更多復合型優秀人才,從而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