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智
我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的說法。《中華小當家》所展示的中華料理博大精深,烹飪技法多種多樣,菜系風格迥異不同,調味品有時更是每道菜肴的點睛之筆,只需少許便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作用:去腥、除膻、解膩、增鮮增香。有些調味品的制作甚至比菜肴本身還要復雜,但只需少許就能誘發食客味蕾的強烈沖擊,因此是現代生活中家庭和餐飲業的必需消費品。
據中國調味品協會統計,2020年國內調味品總量已超過1 000萬噸,味精、醬油、食醋是我國調味品行業規模的前三名。
醬油和食醋兩種單一的調味品,占了我國居民調味品消費結構的大頭,兩者加起來超過調味品行業消費結構的80%。由于各種復合調味料的原料大多都會添加食醋、醬油等基礎調味品,所以醬油行業還將持續受益于國內餐飲業的發展,以及復合調味品消費升級帶來的“藍海”。
從需求端來看,我國調味品市場終端需求主要分布于食品加工制造業、餐飲業和家庭消費3個方面。近年來由于外賣服務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在飯點時間點外賣,家庭需求預計會逐漸減少。
由于餐飲業和食品加工業對調味品的人均使用量遠大于家庭消費(在外用餐的人均調味品攝入量約是家庭烹飪的1.6倍),同時餐飲業追求口味穩定,菜肴制作的標準化,因此一旦確定使用某種調味品,用戶黏性更強,先進入者有先發優勢,且對其他品牌的消費者也有虹吸效應。餐飲和食品加工業是調味品企業更重要的客戶群體。
整體而言,家庭消費中調味品的需求比較穩定,變化的量主要取決于餐飲行業的景氣度,一旦餐飲行業受到沖擊,調味品的消費量就會出現大幅度變化。
從供給端來看,調味品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主要龍頭企業都有較大的擴產計劃,同時,還有如金龍魚這樣的巨頭跨界參與市場的競爭,因此行業的供給是比較充分的,競爭格局呈現比較激烈的狀態和趨勢。
在調味品消費量之外,價格同樣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提價邏輯的順暢與否決定了龍頭企業的盈利水平。從過去看,過去幾年調味品都保持了比CPI增速更高的價格提升幅度。因此對于企業而言,能否率先提價并保持市場份額,是其重要的競爭力表現之一。
總量上看,隨著餐飲行業的穩步發展,會帶動調味品市場的增長。如果剔除2020疫情因素,2012-2019年,我國餐飲行業收入規模穩步增加,收入從2.34萬億元增加至4.6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10.38%。而截至2019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餐飲消費為3萬元和3 300元,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隨著國內大循環和新經濟發動機的啟動,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外出就餐次數增加,我國餐飲市場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餐飲渠道的調味品消費占比會逐漸提升。
從行業發展看,外賣市場的發展會促進小袋包裝調味品的增長。由于外賣市場本身的特點,其調味品的消費量要顯著高于家庭人均的消費量。未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提高和90后新消費群體的崛起,具有方便快捷特點的外賣市場將會繼續擴容,并進而帶來對調味品消費的提升。
從產品角度看,具有健康型、功能型的產品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人們對食品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針對消費者關心的低鹽、低糖改進的調味品會更吸引消費者,企業在健康工藝上的突破更能拓寬企業的護城河。